分享

经方五苓散方证实质及利水药使用鉴别

 liuqingxun 2021-08-24

张仲景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药证】经方体系中,用到猪苓的方剂有猪苓汤、五苓散、猪苓散。

猪苓

猪苓汤: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五苓散: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猪苓散: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 茯苓 白术)”。

纵观诸方,凡用猪苓者,几乎都有渴而小便不利的表现,可知此药主治渴而小便不利。猪苓汤、五苓散均治渴而小便不利,二方相同者为猪苓、茯苓、泽泻,不同者为阿胶、白术、桂枝、滑石。可见,治疗渴而小便不利者,可能与茯苓、猪苓、泽泻有关。

而有茯苓之方有渴者,有不渴者,然无不有悸及筋惕肉瞤,可见茯苓非主渴,主悸也。

茯苓

含泽泻之方除五苓散、猪苓汤外,尚有茯苓泽泻汤(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桂枝、白术、泽泻、生姜、茯苓);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牡蛎泽泻散(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牡蛎、泽泻、栝蒌根、蜀漆、葶苈、商陆、海藻);当归芍药散(妇人怀娠,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芎穷),肾气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说: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共五方,其中茯苓泽泻汤、肾气丸二方有渴,泽泻汤、牡蛎泽泻散、当归芍药散三方无渴。有气急上迫的有猪苓汤(渴而呕渴,五苓散(吐涎沫而癫眩),泽泻汤(其人苦冒眩),肾气丸(烦热不得卧,倚息者),可见泽泻主气急上迫而渴、小便不利,冒眩。

综上,茯苓、泽泻、猪苓、滑石,白术,均有治疗小便不利的功效,其中茯苓治小便不利而悸,泽泻治小便不利而气上迫为渴、为冒眩,猪苓治小便不利而渴,但无冒眩,气不上迫;滑石治小便不利有热淋之状者,白术治有水结实而小便不利或自利者,大便溏或硬者。

泽泻

【方能】发热汗出而渴,小便不利,为五苓散之证。本方证为非凝聚之弥漫性水毒散于全身筋膜系统,导致阻塞筋膜系统功能失常,外证虽似桂枝证而服之不解。符合此病理特点者,虽表现千奇百怪,但用五苓散均可愈。发热为桂枝证,汗出虽提示了桂枝汤证的特征无表水郁闭,但同时提示了本证有时比桂枝汤证汗出多,颇似白虎汤证。但此汗出实为水毒于表热互激所致,虽汗出水毒不去,故汗出而热不解,反多汗。弥漫性水毒必有其征,否则为空谈也,其特征就是小便不利。渴者,一方面,虽然筋膜系统有弥漫性水毒,但胃及胸隔中并无停饮,故渴,若不渴者,为胃及胸隔中有水毒,是茯苓甘草汤证。而渴的原因,是筋膜系统有弥漫性水毒,此水毒受表热激发,气迫而为渴。虽渴欲饮水,但小便不利,筋膜系统为水毒阻滞,无法运行所饮入之水,水储于胃中,故饮水多则吐。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若为桂枝证则当解,反见脉浮数,烦渴者,提示表证未解,加烦渴一证,则需考虑到五苓散。此证当有小便不利。所以烦渴脉数而不用白虎汤者,因白虎汤热伏而不发,脉当滑而不浮,无小便不利也。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汗出而渴,水在筋膜,不渴水在胃中,故一用五苓散,一用有生姜的茯苓甘草汤。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表证类桂枝汤,里证当为心下痞硬。此证筋膜系统有水邪阻滞,因渴欲饮水,水盛于胃,故水入即吐。以五苓散解表去筋膜之水,则胃中之水自得运行而表里证自愈。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心下痞而渴,小便不利,乃水阻筋膜系统而渐及于胃,以五苓散,其理同水逆证。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霍乱者,吐泻交作也,头痛发热身疼痛,是有表证,热多是非阴证,欲饮水是有渴,吐泻交作者必小便不利,以五苓散去筋膜系统之瘀水,引胃家之津液从汗、尿而解,则霍乱愈。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瘦人脐下有悸是有水毒也,吐涎沫而癫眩,是水毒上迫也,五苓散导水毒从表里而出。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腹证】

1、心下痞,按其痞则无力而散。腹中,水分有动气,按之痛。

2、腹按之微满。

【脉】

浮数。

【方用】

1、治疗功能性低热,发热汗出,用解表、养阴、清热、化瘀等不愈,脉浮数或大,或烦渴或悸,或小便不利者。

2、治疗癫痫,吐涎沫者。

3、治疗眩晕,心悸,耳聋耳鸣,目疾,有五苓散证者。

5、治疗水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

6、小便不利导致表不解者。

7、心下痞,小便不利者。

8、其他诸病,有五苓散证者。

8、外感病用葛根汤,汗出后转为本证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