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朱德熙《语法讲义》短评

 饮冰听雨 2021-08-25

本书是朱德熙先生所著的极为经典的描写语法类著作,关于方法论的一些问题和解释在《语法答问》中做出了补充。同时,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多学生感到非常头痛的一本书——大家都知道朱先生是大师,这书很经典,老师上课时也说让大家去读;但具体到为什么经典、为啥去读、怎么去读,就抓瞎了。尤其再一看到这书里大量的语法实例描写,这个规律那个总结,这个例外那个特殊,简直就要吐血三升,心说:背是背不下来的,这辈子都背不下来的……

就像以前说的,很多经典著作你最终要读,不过要循序渐进,别上来就硬刚,否则下场大抵就是一边暗地里骂娘一边硬着头皮囫囵吞枣,既没看明白又白白花费时间精力。像这种著作本来也不是大学新生上来就硬刚用的,所以不要心急,先把一些东西理顺了,基础打好了再来读,一点也不晚。大一学现代汉语学好了,这书挪到大三、大四再去读,那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读这本书,首先需要的前置知识或者说基础,应该是现代汉语课程。特别是现代汉语课程中的语法部分内容,一些基本概念,常见现象,简单的语法描写先能看明白,这才不至于说读本书连文字表述都搞不明白。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用黄廖本,还是邵本,或者胡本、张本,这并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因为作为教学语法,他们的研究思路、框架以及方法论基本都是在中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之内,没有根本性区别。词类划分多一种少一种,短语名字叫这个叫那个,这个东西归到这里还是归到那里,这些分歧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只要他们的框架和方法论不动,这些具体现象和分歧,除非你在后期阶段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否则教学语法打基础的阶段最好还是抓大放小,以避免钻入死胡同。换句话说,用功学,认真读,少瞎想。

读这书的目的,也不是说让人硬背,什么功能、意义、规则、例外倒背如流,张口就来。这对应付普通的考试可能有些用处,但只为考试的话,现代汉语那些东西记熟了也够用。否则这么一本书都背完了,人也变成了“行走的语法讲义”。如果要是碰到张斌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这种大部头怎么办呢?《语法讲义》这本书,明面上看是描写语法,背后隐藏的是中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经典方法论。

本书是我迄今为止在阅读中参阅相关书籍最多的语言学著作,参阅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朱德熙《语法答问》《语法分析讲稿》、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张斌《汉语语法学》、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等等,即便如此也不敢保证说把本书钻研透了(更别提背下来),它内中隐含的经典方法论,比如词组本位的理念(语法单位和结构),结构主义的分布与替换方法(词类划分与语法功能),同构校准与变换推导(句法分析),很多问题与现象的解释是由此得来的。

比如主谓句中时间词、处所词做主语而非状语,连谓式与偏正式的对立,兼语式的结构与意念等等,这种变换与推导的手段登峰造极,堪称中国变换分析方法大成。要理解这些,像朱德熙先生《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等文章也是要阅读的。

我在以前总是嘲笑那种“体宾,谓宾,真谓宾,准谓宾,真准谓宾”之类的划分,但是读完此书赫然发现,这是分布理念下,十分详尽和相对自洽的语法体系,有例外会列出,语法体系内部高度统一,这才是本书经典和了不起的地方,而不是说经典在描写了一大堆现象。

除去大家熟知的一些概念,有两对概念值得注意,即指称与陈述,组合与粘合,分别对应着功能与结构,这在后来的《语法分析讲稿》中有所提及。随着时代发展,本书有些语言材料可能不太符合语感;或者一些解释需要从语用层面出发,不能用结构解释;又如一些语言现象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或者有别的看法,这是需要注意的,不要生搬硬套。

比如1.1.2,讲语素说“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粗看说这没什么。但非要细细地从操作程序步骤上抠,那应该是先成为词,再由词成为句,如果要说语素直接成句,那么后续我们在操作上,句法单位的层次方面,就不容易统一,可能会带来一些更繁缛和迷惑的表述。

总之,还是一句话:分歧存在并将长期存在。指望读《语法讲义》搞大一统是不行的。它最好的作用和目的还是构建起从现象描写到方法论,再从方法论指导更多现象研究的这么一个桥梁。然后,当读的更多了,再跳出这个框架,发现更多的桥梁和路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