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老师”征文|我与先生亦师亦友亦同事

 文乡枞阳 2021-08-25

征文启事|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

我与先生亦师亦友亦同事

作者:朱俊华


张义荃先生是会宫镇栏桥村人,老人家曾经是我小学四年级时的老师,后来一度又是我多年的同事兼领导。作为学生,当年少不更事,加之又恰逢十年动乱的时代 ,学生根本不学习,老师也没啥可教,因此,当时老先生教了我什么,真的记忆依稀,只记得他黑板上的字写得很大,很张扬。当时,幼稚的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字如其人。倒正因为后来与先生同事,才对老人家有了进一步了解。
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张义荃老人的人生梦想与一贯家风。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正与先生共事,当时应邀去他家,走进那幢一看就知道还是祖上留下的几间破旧却收拾得很干净的老屋,正面墙上挂着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赫然引人注目,令人深思:见过祠堂和居民家中悬挂牌位的不少,那大都是写着“某氏历代祖宗神位”的字样 ,可像这样把“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一起挂在墙上,以示铭记与纪念的,在当时我见所未见,如今,也并不多见。亲人有养育之恩,后人理应念念不忘,也是人之常情,不难理解。那么将先师同位敬之,该作何解?我想,父母亲人将孩子生养之后,要想他们识礼仪,学知识,长本领 ,出人头地,成凤成龙,报效祖国,光宗耀祖全靠为人之师了。如此说来,老师怎能不和亲人一样该受世人尊之敬之?清朝名臣年羹尧曾言:不敬师长,天诛地灭。一个人,如果对老师与长者不恭不敬,应该很难有什么大出息。天地君亲师同位同尊,肯定不是张老先生首创,应该古已有之,但真的传承效法,现实中却鲜见。
先生不但让尊师重教挂在墙上,生活中他更是身体力行。先生有四个儿子,每个孩子在读书阶段先生总是与老师们保持密切联系与亲密关系,我就曾经多次应邀为先生儿子的老师作陪赴其家中做客,后来我成为先生外孙的老师时,先生也同样多次登门拜托,并不以长者自居。不像某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背后常散布对老师不敬甚至诋毁的言论,客观上起着让孩子轻视老师进而轻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终于成绩下滑,甚至厌学辍学,无可救药。先生如此尊重老师,孩子们必然敬师爱学。别的不说,当初我教他外孙初中三年,不敢说孩子成绩在班上最好,但说他学品最佳,毫不过分。
欲教人成才,必先教人立志。志存高远,方成大器。先生总是在孩子尚小时,便给他们讲励志故事,勉励他们立志成大器,做精英,这无疑会在孩子们幼小心灵里点亮了一盏明灯。
身为教师,先生对孩子们的学习也总是见缝插针,毫不马虎。据同事说,有次先生与俩小儿放学回家,途中突然想起一道数学题,父子三人便一同坐在地上用石子演算起来。那时落后乡村,学习资源匮乏,先生总是从有限的报刊杂志中找些有用的资料推荐给孩子们看,以拓宽其视野,就连我这个吝书者的藏书也不得不借给他家孩子们看过。
常常是,晚饭后俩双胞胎儿子分别坐在桌子两边写作业,先生在一旁凳子上看报,周围静静地,静静地。那时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也没有如今无处不在的喧嚣。 
常言道,善有善报。生活在如此尊师重教、爱学成风的环境中的孩子必然会勤奋好学,乐此不疲并终成大器。 
1978年先生年仅17岁的大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上海某知名研究所工作,后在南大深造,现任职于上海某大国企,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80年代末,俩孪生兄弟分别考进上海名牌大学,后又深造获硕博学位,现分别是上海某大医院教授级专家和上海市府处级官员。
90年代中期,先生幼子也不输兄长,以骄人成绩考入上海名校,早已是浦东新区正处级公务员。
在舅父们的影响下,我当初的学生、先生的外孙也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工作,小小年纪,早已坐上了某证券公司经理的宝座。
要是一个家庭,有个别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或最终成为博士专家,并工作于霸都上海或国外恐怕不足为奇,那或许是某些偶然因素的促成,而像张义荃老人这样,一个偏僻乡村教师的一家四子,个个成才,全上重点(大学),人人立足上海并且靠个人奋斗全部跻身上流社会,恐非偶然吧!据我所知,或许全县也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应该是与先生一以贯之的尊师重教,拨亮心灯,励志成才的成功家教、良好家风密不可分吧!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举凡家风家教好的孩子,老师教起来特别省心开心,孩子进步也都相当快;反之亦然。
后来,跟张老先生电话聊天时,老人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他们家第三代将会比第二代更优秀:大孙子已复旦大学毕业,小孙女已公费赴美留学,其他孙儿孙女正在上海读中学,个个成绩拔尖。我想,这与先生尊师重教、励志好学的家风代代相传肯定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尊师重教,张义荃先生不仅让它挂在墙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它落实在言传身教的行动之中。尊师重教,代代传承。笃志好学,蔚然成风。
前几年,每逢清明节,已是耄耋之年、病后余生的先生总是在专家医生儿子全程健康保障下,千里奔波,从上海亲自回家乡祭祖并借机会友。与老人家见面时,发现老人虽瘦癯,却精神矍铄,其思维敏捷,不亚当年,且发言全是正能量,让人觉得,眼前的长者心理年龄好年轻,也不禁想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又在暗暗审视,眼前这位老人应该是内心强大,怀揣梦想,并且梦想成真的长者啊!老人尚且如此,后生们又有什么理由消沉与彷徨?
当年与先生朝夕相处中还发现,他不仅学习上教子有方,而且生活上也有规有矩,比如,有客人时,孩子们不得上饭桌;又比如,晚饭后,先生安坐椅子上泡脚,末了,小儿便主动为他倒洗脚水,好不威风!这些,成为人父后的我们却不容易学到。
先生也总以孩子们的成才为荣,常常在其同事面前夸耀,于是,也往往引起见不得人好的同事老友的反唇相讥,对此,作为学生,我曾经多次想直言相劝却终于没有付诸行动。
退休后,先生一直随儿子们生活在上海,老人家常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我电话长聊,尽管有些内容也未必是我感兴趣的,但我总是耐心听其倾诉,因为,我想,人老了,可能很孤独,尽管身处大都市,可那里的热闹与喧嚣并不是老人所需要的,老人可能会与之格格不入,老人所需要的是跟熟人老友们唠嗑,我虽非老友,可生性卓然不群的先生真的老友可能不多,真的有,也可能不一定还健在,于是把我这位当年的学生兼同事当作忘年交,既然如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在电话中洗耳恭听?耐心倾听也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尤其是对长者。
前年,远在四川参与国家银龄讲学的我,得知八十多岁高龄的张义荃老先生在沪上与世长辞,心中除了悲痛,就是景仰!多年的交往,我们已是师生兼朋友,先生更是我家教方面的榜样与楷模,尽管榜样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学到并最终成为榜样,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榜样是怎样的并争取与之缩小距离。
我的亦师亦友亦同事的老先生是一部书,一部厚重的书,一部尊师重教的书,一部催人奋进,怀揣梦想的书,它教人读之受益匪浅!尤其在党中央吹响科教兴国、强国富民号角的今天,朋友们倘能多读读这样的书,特别是孩子尚小、家教不容忽视的年轻父母多读点这样的书,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孩子拨亮一盏心灯,更有益于将来实现自家梦,中国梦!
愿张义荃老先生,在天堂继续自己的梦想与快乐!
2021.8.15. 于四师74 团中学(中哈边境)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