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回忆的隐情

 西西的岛 2021-08-25

No.30 《远山淡影》(英国)石黑一雄

《远山淡影》是一部不长的长篇小说,八万八千字,起初我把它归为中篇小说。后来意识到,虽然这是一本薄些的小说,不似大部头的酣畅淋漓——比如大概是它三倍厚度的《独居的一年》——但读完之后发现,字数虽少,承载的内在却值得一想再想

小说讲了小女儿妮基来英国郊区探访“我”(悦子)五、六天内的事。和女儿的交谈中,她们提到自杀离世的大女儿景子,回忆起“我”去世的丈夫。穿插在这段实际情景中的还有另一段回忆:多年前“我”在日本长崎的生活,短暂认识的一对母女。

作者没有使用全知的视角,完全是故事主人公悦子的角度。起初是平静、淡淡的语气。寡居的生活、女儿自杀的悲痛“我”似乎已经完全接受,与小女儿妮基在生活方式、见解上的分歧甚至关系的疏离都算不得什么。“我”已是心如止水,安于郊区平静生活的中老年人。

回忆的开始也是波澜不惊。二战结束,长崎在重建中,大家试着放下战争带来的伤痛,开始新生活。“我”和丈夫二郎生活在一栋新建的小公寓里,准备迎接孩子的出生。

随着城市的重建,社会环境也在变化,新思潮改变着家庭关系,“他和他太太投票给不同的政党的事,几年前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妻子都忘了对家庭的忠诚……人人借着民主的名义丢掉忠诚”。年轻人批判上一辈的方向,“您的精力用在了不对的地方,罪恶的地方”。战争动荡不安的阴影依然在。人们不确定国家会有怎样的未来。

“我”常想起佐知子对待女儿万里子的态度,“她很快就会回来了,她想待在外面就待在外面吧”。还想起佐知子一直说去美国是为了女儿好,“美国更适合女孩子成长。在那里她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日本不适合女孩子成长”。

这些回忆与“我”现在的生活看似没有什么关系。而随着回忆深入,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点蛛丝马迹,比如佐知子对待女儿的态度和“我”对待女儿景子的态度十分相似,佐知子和“我”都离开了长崎——为什么?

直到出现“不管怎样,你要是不喜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回来”。“我们”?我又看了一遍,是“我”在和万里子说话,“我们”是“我”和女儿。原来万里子就是景子!

“我”回忆往事,看似讲着别人的故事,实际是不知怎样去讲述内心深深愧疚的过往——景子的自杀与离开日本有根本关系。作为母亲的“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写下“石黑一雄”的名字时,我还是下意识地以为他是日本人。读完这本发表于1982年的小说,我以为出生在日本长崎、后移民至英国的作者本人,有着和故事中悦子类似的移民经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本书有日本风格,是那种平淡而有耐心的记述,许多对话呈现,人物关系、生活隐情透露在其中。在英国的部分使我想象着一片荒原,天气阴冷,两个人待在温暖的壁炉旁,喝着热茶,说起过往——该是坦诚的至交,不是故事中的母女,她们两人间有说不清的隔阂。

石黑一雄在诺奖获奖演讲中说:每个人对于自我和过去的认知都是笼罩在自我欺骗与否认真相的层层迷雾之中的……我能将两天前的一幕场景与20年前的另一幕场景并置,请读者去思考两者间的联系。而这样一种创作方式也许能够助我揭示这一层又一层的迷雾。

这正是对《远山淡影》的诠释吧。

这本书,作者叙述方式缜密精巧,以至于当我发现叙述者和故事中的人物是同一人时吃了一惊。于是如译者所料,“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第二遍”。

不得不说,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作品却并没有高高在上的隔阂感,可能与他常常关注“些在遗忘与记忆之间挣扎的个体”有关。这本《远山淡影》是好读的,我很喜欢它淡淡的余韵。

P.S.  这首歌给了石黑一雄修改作品《长日将尽》的灵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