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今墨:治疗肠胃病,我注重这几点

 雪m1n7laqqe239 2021-08-25

华医世界

图片
图片

图*施今墨老先生

有研究表明,肠胃病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20%。

肠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因其容易发病,收效后容易反复等特点,并且很难根治而困扰了很多人。

施今墨老先生,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今天,小师妹将施今墨老先生临床治疗肠胃病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供临床优秀的中医师参考学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外兼顾

脾胃同调

图片
图片

脾胃相为表里, 胃受谷而脾磨之, 二气平调, 则谷化而能食, 

若虚实不等, 水谷不消, 故令腹内虚胀或泄, 不能饮食。

饮食不节与不洁则胃病, 胃病则精神少而生大热, 元气虚而阴火乘, 胃既病, 则脾无所禀受, 亦从而病。

形体劳役、思虑过度则脾病, 病脾则怠惰嗜卧, 大便泄泻, 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 亦从而病。故治胃肠病必脾胃同调。

在治法上, 施氏有十一法:

寒宜温、虚宜补、热宜清、

腑实宜泻、积滞宜消、肠滑宜涩、

嘈杂宜和、呕逆宜降、津枯宜生、

下陷宜升、痛宜通。

临证依病情数法合用, 遵“胃以下行为顺”、“六腑以通为补”之旨, 且满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

胃肠病往往与他脏相互影响和制约。

《内经》云:“春脉不及令人胸痛引背, 下则两胁胀痛。”

《金匮翼》云:“肝郁胁痛者, 悲哀恼怒, 郁伤肝气。”

肝胃不和一症多由七情郁结于中, 以致脾胃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发而为病。

又如仲景云:“噎膈一证, 必以忧愁思虑, 积劳积郁, 或酒色过度, 损伤而成。

盖忧思则气结, 气结则气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 阴伤则精血枯涸, 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

久泄伤脾, 脾为至阴属土, 故常伴见肝旺乘脾、命门火衰之证。

消化性溃疡除与本脏密切相关外, 亦有因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或肝郁气滞而致者。

故施氏在调理脾胃的同时, 十分注意调理他脏。胃肠既病, 仍需日进饮食, 不得少息, 且周围环境、日常生活、人之情绪、睡眠等, 无不影响到胃肠, 故施氏在治疗上不全赖药物, 而嘱患者辅以适量运动, 如太极拳、气功, 使气血流畅。脾胃虽病已久, 调养适当亦能痊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加减变通

用药独特

图片

施老用药十分注意辨药物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 

灵活运用五味配五脏, 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及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等法则。

若病重药轻、病轻药重、病深治浅、病浅治深, 虽方药无误, 仍难凑效, 必须恰如其分, 方能药到病除。

壹· 辨证用药 / 

图片

施老既强调辨证的准确性, 又强调用药的灵活性, 敢于据病情立新方新法, 绝不凑症以命证, 执成方以治病, 而要有是证, 用是药。

一个处方常由三、四个小方化裁而来, 温、清、消、补以适当比例参于其中。

施老治疗食道痉挛, 认为此病多乃病者情志怫逆、气郁积滞, 或脾胃病久、正气亏虚

致阴阳不和, 气机不顺, 三焦闭塞, 咽噎不利, 拒格饮食, 上逆而呕, 往往用旋覆代赭汤 、瓜蒌薤白散、丹参饮、半夏汤等方剂化裁以调气、降逆、解郁为主。

并根据经验, 

♣ 加牛蒡子下气、利咽、润燥、快膈;

♣ 加白芝麻 (研末) 30 g, 可除噎润燥通便,

便秘者加皂角子、晚蚕砂润肠通便。施老尚有调理气机之应用, 因为便秘之形成前后不论虚实, 皆是气机失常,

故皆须调气降逆, 常以旋覆代赭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枳术丸理气降逆, 再加滋阴润肠之品。

在治疗肝胃不和之胃炎时, 

施老除在方中采用:

♣ 柴胡疏肝汤之意外, 还参以丹参饮调和气血, 瓜蒌薤白半夏汤沟通阴阳, 旋覆花、代赭石、沉香降逆顺气;

♣ 以枳实、白术, 黄连、吴萸两组对药和其寒热虚实之本, 且蕴通降涵义;

♣ 用胆草、黄连“苦味健胃”, 干姜、白术健脾温中, 亦所谓调和寒热, 与仲景泻心汤、东垣分消丸内核相通。

另外还常采撷芳香之花类药, 如代代花、玫瑰花、月季花、厚朴花、合欢花, 

既可芳香醒脾开胃, 投脾胃之所好, 又可令芳香飘逸, 顺木之条达, 助肝脾胃之用而又不伤阴血。

图片

贰· / 配伍用药 / 

图片
图片

施老治疗慢性胃肠病主张循序渐进, 缓以图功, 反对峻补猛攻。

其处方剂量小, 药力缓, 一般剂量3~10g, 苡仁、山药用至30g, 一般水煎服, 慢性病多用丸药善后。

丸药常以荷叶煎水、和入山药粉或六神曲粉打糊, 纳入药粉为丸, 或依以脏补脏之理, 用猪肚熬汁和药为丸, 比较适合胃肠病的调理。

《珍珠囊指掌》曰:“用药之忌, 在乎欲速, 欲速则寒凉温行散补泻, 未免过当, 功未凑效, 害已随之, 夫药无次序, 如兵无纪律, 虽有勇将, 适己勇而愤事。”可为例证。

施老还善于双药合用, 有表里并用, 寒温并用, 一阴一阳, 一气一血, 一脏一腑, 有相须, 有相制,

♣ 如晚蚕砂、皂角子润肠通便, 

♣ 青陈皮行气, 干姜良姜温中散寒, 

♣ 黄连吴萸、黄连干姜、黄芩半夏, 寒温并用以和嘈杂, 

♣ 木瓜乌梅养胃阴, 

♣ 丹参檀香调血行气, 

♣ 青娥丸治腰痛, 

♣ 二仙胶通督任, 

♣ 血余炭车前子止泄, 等等。

治疗虚实夹杂的慢性疾病, 如慢性痢疾, 慢性结肠炎, 慢性胃炎, 若邪气不清, 则病必不除, 

故施老在治疗时将祛邪与扶正药物巧妙配伍, 使邪去而正亦旺, 

施老首创了依药物剂量和味数而确定的三清七补法, 四清六补法, 五清五补法, 六清四补法, 七清三补法, 

证之临床, 得心应手, 沉年痼疾, 每3~5剂药即见效。

图片

叁· / 善用碳药 / 

图片
图片

血见黑则止, 而施老不仅在出血时运用炭类药, 

在治疗泄泻时也常用炭药, 认为既可促进水分吸收, 又可保护肠粘膜,

如白术、苍术、山楂、干姜、椿白皮、生熟地、青陈皮、石榴皮、条芩、仙鹤草等炒炭加减用之。

清朝张路氏云:“下血虽曰大肠积热, 亦当分虚实, 不可纯用寒凉, 必加辛散为主, 久之不愈, 宜理胃气, 兼升举药。”

施老治下血病

常用升麻炭、葛根炭、芥穗炭, 不仅体现了止血之意, 还体现了下病取上之意。

木耳炭、柿饼炭治诸肠出血也很有效, 与阿胶同用效果更强。

施老还认为凡炭药能中和胃酸, 苦味药能消酸,

♣ 治疗胃酸过多常用海浮石、乌贼骨、左金丸、枳实炭、内金炭、龙胆草、蒲公英等

♣ 在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 除喜用紫河车、生熟地、龟胶、阿胶外, 还常用珍珠粉、血竭、制乳没、蚕茧炭, 滋养、止血、活血兼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验案

图片
图片

医案 01

患者,男, 52岁。

胃疼10余年, 时发时止, 饮食失调或遇凉或饥饿则发, 得食稍缓。

平素喜热饮, 经某医院检查为消化性溃疡, 

近因饮食不节而又发, 嗳气、泛酸、呕恶, 嘈杂, 热敷减轻, 乏力, 便溏, 苔薄白, 脉沉细。 

辨证:胃阳久虚, 寒阻中宫, 胃失和降。

治法:宜温中、散寒、理气。

处方

干姜炭、良姜各5g, 

制附子、野于术、米党参各10g,

砂仁、蔻仁、炙草各3g, 

白檀香、姜厚朴各5g, 

代赭石 (与旋覆花6 g同布包) 12g, 刀豆子12g。

二诊:

服5剂, 胃未再疼, 纳食增, 仍觉胃脘不适, 大便1日1次。药已对症, 力显不足。

原方加制附片至10g, 党参至12g, 云苓10g, 去刀豆子, 另用丁香、檀香各2g研末分2次冲服。数剂而愈。

医案 02

患者,男, 41岁。

患痢疾2年, 每便必脱肛, 便溏夹有粘液脓样物, 时常出血, 腹胀, 纳呆。

查体:苔黄垢, 脉沉数。

辨证立法:积热于肠, 久痢未愈,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中气日虚, 脱肛症现。

治法:宜除肠热, 升清降浊, 后议补中升提治脱肛。

处方

炒地揄、条芩炭、苦参、椿根炭、炒槐米各10g, 

焦苡仁20g, 

黄连、吴萸各5g, 葛根炭10g, 

青、陈皮炭各5g,

苍、白术炭各5g,

厚朴5g, 炙草梢3g, 

血余炭6g (禹余粮10g同布包) 。

服4剂

二诊:

大便1日1次, 无脓样稀便, 胀消, 纳增, 血止, 痛轻。

脱肛未效, 补中益气汤治之。

处方

补中益气汤加

杭白芍、炒地揄、炒槐米、椿根皮炭各10g,

焦苡仁20 g, 

黑芥穗、黄连、吴萸各3g, 血余炭10g (禹余粮10g同布包)。

服6剂

三诊:

服药期间只脱肛2次, 痛大减, 食大增, 用丸药巩固, 早服七宝妙灵丹1瓶, 晚服补中益气丸10丸。

按语:

脱肛的治疗要用补中益气汤, 似成定法, 但本案为痢疾引起脱肛, 若初起便用补中益气汤, 则邪气不能清, 病不能除, 

故施老先祛其邪, 邪去后再补中, 开始为七清三补, 后为三清七补, 可见治病当分轻重缓急, 分层次治疗。

图片

施老临床治疗肠胃病经验丰富,用药风格独特,经常双药并用。

图片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施今墨学派的传承经验,

来华医世界私塾班,第18场大师课!

明晚(8月26日)19:30分开始直播——

图片

施今墨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庞博教授,

将讲授《伤寒论》串讲(二)

不是私塾班成员 也想听课

扫码加丽丽 

获取听课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