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瘀的本质探讨

 中医陈孝和 2021-08-26

今天正式讲血瘀。

首先明确一点,血瘀,这是一个中医名词

现代医学没有这个说法

由血瘀而衍生的活血化瘀疗法

也是中医上独有的

先来看中医是如何认识血瘀的。

早在两干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已经认识到

血液在体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液流动,病不得生”,

而血瘀症主要指“积血”,“蓄血”之症。

在形成血瘀症的病机上有“内结为血淤”、

“污秽之血为血瘀”、

“久病入络为血淤”

及“离经之血为血瘀”的学说。

在导致血淤症的病因上,有“气”、“寒”、“热"、“伤”等论述。

同时呢,中医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诊断经验。

那么血瘀的主要诊断依据有这几点:

1 、 舌质青紫,舌下静脉曲张 ;

2 、 固定部位疼痛;

3 、 病理性肿块 ;

4 、 体表血管异常,青紫色明显 ;

5 、 少腹部压痛 ;

6 、 脉像涩 ;

7 、 月经紊乱 ;

8 、 皮肤粗糙 , 肥厚 , 鳞屑增多,皮下有瘀斑;

9 、 肢体麻木或 偏瘫;

10 、 精神狂躁或健忘 ;

如果有上述的这些症状,首先考虑是不是体内血瘀导致的。

在上一期的节目里讲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主要是运载血细胞,其中90%是水,

剩下的包括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酯、

无机盐、氨基酸、糖和代谢产生的废物。

如果形象一点来说,把血管比作成河道

血浆就是河水

血细胞河里的船,红细胞是大船,在河水中间走

血小板是小船,靠在河边走

如果河水里的泥沙太多了,那么河水自然流的就慢

在血管里,就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太多了

导致血液粘稠,血液运行的自然会慢,

现代医学上,这叫高血脂症,

实际上也是属于中医上血瘀的范畴

第二种情况,本来河道是很平整的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导致河道越来越窄

发生了淤堵,也会导致水流变慢。

这种情况用现代医学的说法,就叫动脉粥样硬化

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如果是血管有破损。血管的破损原因很多

比如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都会引起

血管有破损之后,血液里的低密度脂蛋白就会

在这些破损处安家,会堆积的越来越多,就在血管中

鼓出来,跟一个一个的小山丘一样。这个叫斑块。

随着斑块的不断增长,鼓起来的斑块越来越多,

血管壁就变得凹凸不平,

血液里的糖、脂肪、代谢产生的废物,

就在这些鼓起来的斑块之间的凹陷里

沉积了下来

那么血管壁就越来越厚,血管越来越窄

血压就越来越高

那么血压到了极限之后,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直接把血管压破,导致血管出血,

老年人的脑溢血就是这么得的

第二种情况是,血压太高了,把血管里的斑块都冲走了

就跟发洪水一样,把淤堵的河道通开了,

这些失去了根据地的斑块,就成了血栓。

什么叫栓,栓就是塞子,

这些血栓会重新聚到一块儿,

再堵塞血管,如果堵在了脑部,就是脑血栓。

当然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

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非常复杂。

再有一种情况是,河道里的船只太多了,

都聚集到河中央了,也会造成水流减慢

在血管中,主要指的是红细胞的数量太多了,

用现代医学的术语就是红细胞比容高,

因为血液的总量不变,红细胞多了,

血浆就少了,也会导致血液变的粘稠,形成血瘀。

文章开始的时候就讲了,中医上关于血瘀的四个成因:

“内结为血淤”

“污秽之血为血瘀”

“久病入络为血淤”

“离经之血为血瘀”

咱们分别再探讨一下:

脉血栓、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视网膜中心动脉栓塞等这一类血管梗塞疾病

这一类病人的血液,都处于高度的浓、粘状态。

也可见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一类病人的血液,因流动性下降,

凝固趋势增强,致血流缓慢,

造成血液“内结”,形成血栓,

出现“脉不通血不流”的局面,

这跟中医上的“内结为血瘀” 是一致的。

就是刚才讲的河道里的船太多了,导致河道淤堵。

临床上的脑溢血、鼻出血和皮下紫瘢的这一类病人,

属于血液离经叛道,渗出血管,失去心脏的推动,

成为“离经之血”,停滞或瘀积在血管周围,

造成血肿、紫斑或瘀块。

由于它们不再逆转为具有生理功能的血液,

所以称为“恶血”、“死血"、”。“离经之血为瘀血”,这是它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严重的高血脂患者,血液常呈混浊或奶油状,

某些骨髓瘤患者血清呈胶冻状,

以及红细胞增多症病人的血液常呈紫黑色的事实,

推测中医的“污血为血瘀”可能与血液成分的异常有关。

因而认为,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造成"污血”的原因之一,

也是血流不畅的原因之一,

说明“污血”与“积血”“蓄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可能是“污秽之血为血瘀”的合理解释。

对于肿瘤、肝病、 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肺心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类患者的血液进行分析,

其中舌质呈暗紫色的,血液多呈浓、粘、聚化状态,

这是由于其他病变引起的血淤,跟中医上的“久病入络为血淤”这个认识是一致的。

可见,现代医学上的很多疾病,都属于中医上血瘀的范畴。

而且血瘀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状态,

那么中医经过几千年的传承,

对于血瘀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今天主要是讲一下血瘀的本质,

接下来会讲中医上几个活血化瘀的代表性方剂,

以及咱们平时应该如何来预防血瘀的形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