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液黏度增高的自查自纠

 残云伴鹤归 2018-04-13


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质的重要指标,正常的血液黏度是保证血液循环通畅的重要条件。一旦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内皮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可使血管狭窄,阻碍血液流动,导致内脏血氧供应减少,加速脏腑老化。甚至会引发凝血,造成血管栓塞,引发心肌梗死与脑卒中。所以,加强监测自己的血液黏度,采取措施防控血液黏度升高,是抗衰老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任务。


血液黏度增高的早期信号

有些中老年人经常感觉头晕、困倦、记忆力减退等,总认为是人生走向衰老的必然现象,其实这就是高黏血症造成的恶果。早期主要表现有:晨起头晕、午饭后犯困、干活时气短、阵发性视力模糊、快速凝血等。



血液黏度增高的原因

细胞浓度过高: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减少,那么血细胞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大,由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中的黏度就自然升高了。


血液黏度增高:老年人往往血液中垃圾蛋白增多,这些大分子变性蛋白质增多时常与红细胞粘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黏度增高。


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老年人的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会出现某种异常,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就会阻塞血管,形成血栓。


血细胞的变形性减弱:人体内的毛细血管是很细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而且血细胞在通过小血管时还要改变形状,以利通过。当衰老引起血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时,通过小血管时很困难,影响血流速度,因而使血黏度增高。


血脂异常:增龄引起的血脂代谢障碍,导致脂质血液质含量过高时,可以使血液的自身黏度改变。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黏稠度更加增高。



血液黏度增高的自纠自疗

饮水。必须保证机体不缺水分,每日三餐,每餐至少饮水200~400毫升,一天总饮水量不低于2000~2500毫升。要根据天气温度、出汗多少、劳动强度的大小尽量多饮水,不要等口渴再饮水。


饮食调节。以粗杂粮为主,以燕麦、玉米、高粱及大豆类最佳。辅以蔬菜与水果,改变血液的浓、黏、聚、凝的状态。


除改善血脂外,降低血小板聚集也是抑制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措施。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蔬果有黑木耳、洋葱、大蒜、西红柿、西芹、香菇、海藻类、卷心菜、黄瓜、胡萝卜、山楂、菠萝、柠檬、红葡萄、橘子、银杏等。黑木耳有明显抗血黏作用,可每日食用100~150克。富含卵磷脂的大豆制品、禽蛋、鱼类等,也可使血栓不易形成。


控制血脂。减少肉、脂肪类食品的摄入,多吃具有调脂作用的食物,如螺旋藻、深海鱼类及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芥末、紫苏子、核桃等。


加强运动。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内脂代谢,使血脂平衡,降低血液黏度。如跑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步行至少每日6000~10000步。坚持有氧运动进行减肥,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解除精神负担。减轻工作压力,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证心理健康,可以舒张血管,防止血管紧张引起的血流滞涩。



分型药物治疗

血黏度增高可分为五种类型,病理机制各有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血浆黏性增高型:是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多导致,常用的药物是藻酸双酯钠。


血细胞聚集增强型: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或服用阿司匹林、活血化瘀中药等,来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型:可口服扩张血管药物,一般需长期治疗。


高压积型:是由于细胞球数量过多所致,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输液,使血黏度恢复正常。


全血黏度增高型:多见于糖尿病和肥胖型心血管病患者,需长期服用调脂药、抗血小板凝聚药,定期输液稀释血液。


来源:《健康指南》2017年第3期[益寿抗衰老]第20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