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明哲学通论第1章【2.3.6.7】

 东方文捷 2021-08-27

.

简明哲学通论第1章


哲学的智慧

1、智慧与爱智

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仅仅把哲学视为智慧的代名词,显而易见是不恰当的。但是,对于理解哲学来说,根本的问题是在于,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即“爱智之忱”。简言之,哲学智慧就是“爱智”。

2、爱智的“大智慧”

热爱智慧的哲学,既不是智慧的别名,也不是智慧的总汇,而是把智慧作为探究的对象。由热爱智慧和探究智慧而构成的哲学智慧,就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和“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哲学的这种“大智慧”和“大聪明”,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讯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3、爱智的激情

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来源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

1哲学的“爱智”的激情,首先是一种驰骋人类智慧、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为探索宇宙的奥秘而“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并进而为阐释人生的意义而寻求“最高的支撑点”,由此便形成了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爱智”的哲学。

2哲学的“爱智”的激情,又是一种求索历史的谜底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渴望。“爱智”的激情,就是对人类困境的焦虑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渴望

3哲学的“爱智”的激情,也是一种求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哲学的“爱智”的激情,就是求索人生的意义和阐发人生价值的渴望,就是追求理想生活和阐发生活理想的渴望。

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哲学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之忱”的结晶。

对“自明性”的分析

哲学所爱所求的智慧,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都具有的能力;哲学所问所思的问题,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都经常面对的问题。“爱智”的哲学只不过是把人们习以为常、不予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去追究,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就此而言,“对自明性的分析”,这既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哲学智慧的座右铭。

1、熟知与真知

对“自明性”的分析,根源于“熟知而非真知”,因而也就是从“熟知”中去寻求“真知”。

我们可以看到,“熟知”并非就是“真知”,正是在“熟知”中隐含着“无知”。哲学的爱智,就是追问和反思种种人们“熟知”的问题,并在这种追问和反思中去寻求“真知”。正因如此,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从而变革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

2、名称与概念

“熟知”是对世界的“名称”式的把握,“真知”则是对世界的“概念”式的把握。把“熟知”误为“真知”,从根本上说,是把“名称”误作“概念”。哲学对“自明性”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对“熟知”的“概念”反思。

其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其二,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

其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四,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其五,真善美的关系问题。

其六,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

其七,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3、有知与无知

1从哲学层面提出问题,首先需要的是“熟知而非真知”的自觉。

2然而,真正哲人的首要特征,却在于他们“决不以有知自炫,而常以无知自警”。这是因为,“爱智”是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是追本溯源、究根问底的智慧。在“爱智”的追求与追问中,一切既定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都是批判与反思的对象,因而一切的“有知”在批判性的反思中都成了“无知”。

3“常自疑其知”,这是哲学家视“有知”为“无知”、对“有知”进行批判性反思的重要前提。

4哲学是批判与反思的智慧,而决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刻板公式和现成结论。

5“无知”的自警是进入哲学思考的标志与前提。

6真正的进入哲学的思考,更是需要“以无知自警”,逐步地形成反思的批判的变革的哲学智慧。

黑格尔的比喻:

1哲学如同普照大地的阳光,它照亮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生活显现出意义的“灵光”;

2哲学作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不同时代的哲学,以及同一时代的对生活意义具有不同理解的哲学,总是处于相互批判之中,哲学史便显得像一个“厮杀的战场”一样;

3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批判,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徒然的否定,而是如同“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一样,在否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而哲学的历史是哲学发展的历史;

4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


全文预览结束

                       《简明哲学通论》 第二章 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思想的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人的任何思想,都蕴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哲学反思的艰巨性,就在于思想前提所具有的隐匿性、强制性;思想前提批判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则在于思想前提的普遍性。它们构成了哲学反思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对构成思想的前提的哲学反思,才能揭示出隐匿在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前提,并以哲学批判的方式去解除这些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从而使人们解放思想,创立新的思想。思想前提自身所具有的可选择性和可批判性,为哲学的前提批判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是因为任何思想的前提或思想的任何前提都具有可选择性或可批判性。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其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在于思想前提的普遍性。这种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既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必要性,又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可能性。思想前提的普遍性,首先表现在任何思想都有构成其自身的根据,具体地说,任何思想的自我构成,都是以某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前提的。思想前提的普遍性,又表现在思想的过程总要遵循思维的规则和运用思维的方法。这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正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重要前提。思想前提的普遍性,还表现在思想的构成总要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前提。这就是说,任何思想的构成,都是通过常识的、神话的等或哲学的方式构成的,没有把握世界的某种特定方式,也就没有某种特定的关于世界的思想。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最深层的表现为理论思维的前提。因此,只有理解哲学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才能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意义,才能把握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说哲学的发展过程是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过程? 答:哲学的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最深层地表现为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哲学的自我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就是对时代精神的自我意识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揭示出隐匿在思想中的对时代精神的总体认识,进而批判地审视这种总体认识。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即是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它是特定时代的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也是对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的批判性反思。但任何时代的哲学理念又都是不至上的,有限的。哲学从其产生开始,就蕴含着矛盾,哲学家只有通过对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重新奠定哲学的地基,才能使哲学的解释循环不断的跃迁到高一级层次,这就是哲学前提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哲学前提自我批判的根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前提中的哲学理念,具有内在的否定性:从历史地进步性看,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就是这个时代的人类所达到的关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最高理解,即该时代人类思想的最高支撑点,因此它具有绝对性;从历史地局限性看,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又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人类思想的最高支撑点,正是表现了人类作为历史性的存在所无法挣脱的片面性,因此它具有相对性;从历史地可能性看,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都是人类思想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所建构的阶梯和支撑点,它为人类思想的继续发展提供世界观层面的理论支持,并通过自我批评而实现人类思想的自我超越。 第三章 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与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是何关系? 答:在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中,世界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描述和解释,人的思想与行为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规范。所谓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是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世界图景。所谓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思维方式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式。所谓价值规范,就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的规范。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而人们的特定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总是统一于特定的常识的、科学的或哲学的概念框架之中。 常识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答:常识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的本质特性在于其经验性。常识来源于经验,符合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其自身无法超越于经验。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构成的世界图景;常识的思维方式,是以经验的确定性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常识的价值规范,是以共同经验所形成的普遍信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常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最重要的生活价值,但又总是由于其习惯性的惰力而成为哲学批判性反思的对象。 哲学与

  • 原创力论文

论文查重

全文预览结束

简明哲学通论第2章.docx

全文预览结束

简明哲学通论第3章


第三章超越常识的哲学

 常识、科学和哲学,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层次的概念框架。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获得了常识、科学与哲学的不同性质,并实现了常识概念、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在各自概念框架中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 3.哲学与常识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那些方面? 4.怎样理解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 (1.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与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是何关系?) 常识、科学和哲学 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在人与世界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概念”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概念既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和只能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解释,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思想中对世界的占有。 但是,在对概念的理解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其一,概念必须(和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中获得意义;其二,在不同层次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正是由于人们往往忽视这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而往往造成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特别重要的是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因此,厘清哲学与识的关系,首要的是澄清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 所谓“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 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概念框架的性质或者层次不同,不仅决定着该层次中的所有概念的特定的性质,而且决定着人们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具体的说,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为人们提供了三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第一:所谓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1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而不是某种幻想或玄想的图景,这是理解世界图景的唯物主义前提;2关于经验的世界图景不是自在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建的世界图景,因而人的世界图景离不开构建他的概念框架。 在常识的世界图景中,世界永远是经验的世界,超越经验的世界是常识所无法理解的。 常识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们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没有超越常识的科学概念框架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们使用常识的概念框架去理解科学的世界图景,就会把科学的世界图景扭曲为常识的世界图景。 第二,所谓“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 然而思维方式的解释中往往存在着两个问题1把思维方式当作与思维内容无关的纯粹思维形式,因为没有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区分不同性质的思维方式;2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区分,去代替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思维方式的区分。其结果,不仅忽视甚至取消了常识、科学和哲学作为思维方式的区别,而且往往以常识的朴素的辩证法去代替科学的和哲学的思维方式。 从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性质上看,人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式。这种区分,对思维方式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用亦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三个基本层次的概念框架,因此,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基本层次概念框架的组合与运作,也构成了人们最经常、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第三,所谓“价值规范”,就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 人们往往也存在两个问题:1没有从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看待价值规范2用“好”“坏”或“进步”与“反动”等区分方式,代替对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价值区分,其结果,不仅忽视甚至取消了常识、科学和哲学作为价值规范的区分,而且往往简单地以“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价值规范。 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不同理解,不仅与人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也与人们的不同价值规范密不可分。 (2.常识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如何评价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人类生活的常识基础 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 常识的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它的经验性。 常识来源于经验,常识符合于经验,常识适用于经验。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的概念框架的实质。在常识概念框架中,概念总是依附于经验表象,并围绕着经验表象旋转。由此而形成的世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文预览结束




简明哲学通论第6章


哲学的派别冲突第一节:全面认识哲学的派别性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看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哲学的派别冲突和人类的存在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哲学的派别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的矛盾性,以及人们对自身存在的矛盾性的理解的非一致性。 作为哲学层面的理论冲突,并非仅仅是哲学派别之间的思想冲突,而是深刻地体现着人类自身存在的矛盾性。因此,在对哲学派别斗争的理解中,我们需要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去解释哲学理论的冲突,而不是把这些冲突单纯地视为哲学的自我冲突;同样,我们需要从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去揭示哲学理论冲突的历史演化,而不是把哲学的理论冲突视为徒然的 “厮杀的战场” ; 因此最为重要的是, 我们需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哲学的派别冲突,把哲学的派别冲突合理地理解为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哲学理论的派别性与层次性哲学理论冲突既具有不容否认的派别性,又具有不应忽视的层次性。哲学的派别冲突总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哲学在层次上的递进又总是在派别冲突中实现的。因此,我们需要用派别性和层次性这两个标准去考察哲学理论及其派别冲突。1、从派别性的标准考察把全部哲学理论区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等,是运用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考察哲学理论所得出的基本认识。没有这种基本认识,就会模糊甚至混淆哲学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的两条认识路线以及其他重大的原则界限,难以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仅仅用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去考察全部哲学理论,却会严重地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水平的唯物论与唯心论等等的斗争;特定时代的唯物论总是同自己时代的唯心论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离开特定时代水平的哲学斗争,就会把哲学的派别斗争简单化、抽象化和庸俗化,把丰富多彩并且不断深化的哲学思想变成某些僵死凝固的教条,从而在实际上否认了哲学的进步。哲学史表明,如果把唯心论大师简单化、庸俗化甚至是漫画化,唯物论巨人岂不成了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先生! 哲学不仅是在不同派别的哲学斗争中发展的,而且是在不同水平的哲学斗争中前进的。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仅仅用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去看待哲学史和考察哲学理论,并把运用这个标准所划分的哲学派别简单地归结为进步与反动的对立,结果往往是从两个方面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其一,虽然把唯物主义哲学分为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但由于简单化地把全部唯物论哲学归结为进步的哲学,因而从来没有像批判唯心论哲学那样去批判旧唯物论,以至抹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唯物论的原则区别,在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混同于旧唯物论;其二,由于把唯心论哲学简单化地归结为反动的哲学,就否认了它的历史发展,拒绝对它的具体的、深入的考察,无视现代唯心论哲学的新特点和新成果,把唯心论哲学抽象化和漫画化,以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吉诃德先生与风车搏斗的可笑境地。这两方面的共同后果,则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它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及其随着时代发展而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把它变成了最一般的、 因而也是最抽象的唯物论, 甚至变成了某些空洞而凝固的教条。2、从层次性的标准考察如果我们不仅承认哲学始终存在着各种派别之间的斗争,而且承认这种斗争是哲学自我否定的发展进程,那么,我们在肯定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和运用另一个标准——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去考察全部哲学理论和哲学派别斗争。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同区别科学水平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其一,先进的哲学也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能够对先前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给予理论解释;其二:先进的哲学也必须具有论域的超越性,能够提出和回答先前哲学所没有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一,反思层次的跃迁。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中,哲学始终是一种“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即人类思维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其二,传统问题的深化。哲学理论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在这个意义上,能以新的视角、新的材料和新的手段去研究传统问题,并使之获得自己的时代水平的回答,是衡量哲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三,思维方式的更新。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提供给人类的不是某种在经验层次上加以证明的知识,也不是某种变革具体对象的技能,而是观察现实和接近现实的思考方式。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表明:其一,哲学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一样,在总体上是前进的发展的,后来的哲学优越于先前的哲学,我们要从每个时代的哲学水平出发去考察哲学理论,而不能用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去取代区分哲学

简明哲学通论第6章.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 原创力论文

论文查重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文预览结束

简明哲学通论第7章


第七章哲学的历史演进哲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是怎么划分的?怎样理解哲学的历史是寻求崇高的过程?试从人类的存在的历史形态分析哲学的历史演进。怎样理解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个体性、与人类性的关系?为什么说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又是对新的时代精神的塑造和引导?哲学的发展史,可以从多重角度去透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角度:一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透视哲学史。哲学的“古代、近代、现代。”之分,具体地表现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和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哲学转向的意义就在于深化了对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关系的认识。二是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去透视哲学史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以理论的形式表征了人类存在方式的历史性转换,以及这种转换的深层文化内涵。三是以哲学追求崇高的进程透视哲学史。哲学的历史是寻求崇高的历史,而哲学在寻求崇高的过程中又总是把崇高异化为某种超历史的存在,因而哲学又总是以消解被异化了的崇高的方式而构建人类的精神生活中的崇高。第一节哲学发展史的涵义1发展是一个由“潜能”到“实在”的过程,既不能把潜能与实在混为一谈,又不能把“潜能”和“实在”割裂开来。2 发展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这是黑格尔关于发展的又一重要思想。3 哲学的具体运动,乃是一系列的发展,并非像一条直线抽象地向着无穷发展,必须认作像一个圆圈那样,乃回复到自身的发展。4在哲学发展史的论述中他还提出了哲学的“主导原则”与哲学史的关系问题。(没有任何哲学是完全被推翻了的,推翻的只是这个原则的绝对性。)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演进的过程,是各个历史时代的“哲学理念”或“哲学原则”被扬弃的过程,也就是各种“哲学理念”作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环节而保存在哲学的思想性的历史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哲学“发展”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哲学发展的多重透视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透视哲学史。(哲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是怎么划分的?)哲学的历史,是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性变化密不可分的。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这两次“转向”,就其理论内涵而言,都是转换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理解。哲学的“古代”涵义,是指尚未自觉地提出哲学基本问题而直接地寻求和断言世界本身的哲学理论形态。哲学的“近代”涵义,是指自觉地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从而寻求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统一的哲学理论形态。哲学的“现代”涵义,是指以人的历史性存在为中介去回答和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理论形态。它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哲学总是以“超历史”的方式去解决哲学问题,而现代哲学则是以“历史的”方式去提出和回答哲学问题。二、在哲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理论形态的历史转换中,实现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理论内涵的历史性发展。古代哲学提出“万物的统一性”问题,这既意味着人类试图以某种最深层的统一性的存在来确定人类生活意义的最高支撑点,又意味着人类尚未达到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去反省人类生活的意义。因此,这种哲学实质是表征着人类从自在走向自为的过程。近代哲学提出“意识的统一性”问题,这既意味着人类以反省的认识去寻求人类生活的意义,又意味着人类是以超历史的即抽象的观念去看待存在的意义。这种哲学表征着人类受“抽象”统治的自我意识。现代哲学提出“实践的统一性”以及科学、语言、文化等等的统一性问题,这既意味着人类从历史的即现实的观念去看待存在的意义,也意味着人类在多元文化中的意义的冲突与危机。这种哲学表征着人类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融合的自我意识。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透视哲学史(试从人类的存在的历史形态分析哲学的历史演进。)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的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直接地取决于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而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则深层地取决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因此,哲学史,归根到底是理论形态的人类发展史;每个时代的哲学,则归根到底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概括地说,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是: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这就是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的基本特征。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形态中,个人依附于群体,个人不具有独立性,只不过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中,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获得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依赖于物,人受物的统治,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只有超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才能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文预览结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