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道性命哲学】试述人体的性与命及其相互关系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8-27

----杨玉辉《道教养生学》专著

【丹道性命哲学】试述人体的性与命及其相互关系

性命是人体的最基本成分。事实上,命与性也是人体存在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一、人体的性

何谓“性”?

“性”的本来意义是指与生俱来的东西。

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荀子则明确指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因为性是指与生俱来的东西,所以性也用来指谓人的生命。后来,性的概念逐渐转向指人特有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自然就是人的心性。如儒家所谓的性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心性,《大学》曰:“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意思是人的道德心性是天赋的,要通过教化来扩充发善这颗道德性,这就是修道。

不管怎样,古人所谓的性则倾向于指人的一般心性,也就是整个人的精神意识,即神。这一点亳无疑问。哪心和性又是什么关系呢?至游子说:“夫道者,性之本也。性者,心之源也。心性同体,应化无边,是乃所谓自然者也。”至于更详细心与性的关系。《梅华问答编》指出:“心之与性,原不可分。以其主宰而言,谓之心;以其具生生之理而言,谓之性。心必能明而后可见,性须悟而后可以复。言心而性在其中,明得心而后见得性,悟其性而后知其心,尽其心而后知其性也。”关于心与性关系,宋明理学家论述甚详,在此不多论述,读者可自行参阅。

总之,性是指人的神,人的精神意识,那么其基本内容也就是精神意识的那些内容。

另,性命也被分为先天和后天。

古人认为:“人之生也,性无有不善,而于气质不同,禀受自异。故有本然之性,有气质之性。本然之性者,知觉运动是也;气质之性者,贪嗔痴爱是也。

又,刘一明《修真辨难》谓:“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气之命。气质之性,分定之命,后天有形之性命;天赋之性,道气之命,先天无形之性命。”

可见,由先天元神、元气产生的性命是先天性命,也是真性命;由后天神气产生的性命则是后天性命,是假性命。当然这里的真假性命是相对的,假性命并非完全是指这种性命是虚假的,而是相对与真性命来说,它们是不确定的,是有害的,是要消失的。

二、人体的命

(一)古人对命的认识

何谓“命”?按一般的意义来理解,命,就是生命,指那些具有生活特征的存在物。《礼记·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说明命是指生长于天地之间也就是大地上的各种有生命的存在物。庄子则进一步指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强调了命与生死现象的必然联系。

其实,命与性是与形气神有密切联系的一对范畴。《金丹大要》引缘督子云:“何者为性命?人之一身,至精至粹,至尊至贵,莫越精气神三者。”

在古人看来,由于生命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精(形)和气,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的动力,所以命又与精、气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故道家有“命是精与气”的说法。而且考虑到气与命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的内在联系,故有时亦直接说“命即是气”或“气即是命”。

对于什么是命及命与精气的关系,道书中有许多论述,略举几例:

“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名曰性命也。”

“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

“气是形中命,心为性内神。能知神气穴,即是得仙人。”

“何谓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气者,命也。在天为气,受之于人为命。”

“夫所谓命者,气之宗也。凡人之生,须藉乎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故人死曰断气,气断则命绝。”

(二)命的现代研究

1、生命的本质

现在来看,命就是生命。那么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虽然现代科学对生命已经有了许多了解,但这个问题事实上并没有获得根本的解决。长期以来,人们把生命仅仅看成是一种物质现象,把生命过程等同于物质过程。不用否认,用物质观点确能对生命现象做出某些解释,然而它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就是不能把生命与非生命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许多生命现象根本无法从纯粹物质的角度加以说明,所以这种机械的生命观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怀疑。

我们对生命和自然界其他存在形式的研究发现,生命在本质上是与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是物质与信息的统一体。现代信息理论独立于以往各门自然科学的重要特征,就是把信息从具体的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中抽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它不是研究具体的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的过程与规律,而是专门研究在这之上的信息变化过程与规律,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以信息为主体的程序过程及其规律。我们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它与信息的联系,就是说它的本质和规律更多地不在于作为载体的生物体的机械、物理、化学规律,而在于生命的信息和程序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人把命看成形(精)与气的统一的观点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科学的。事实上,根据作者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和考察,生命与非生命和人体的区别就在于生命的存在是物质与信息相统一的存在,生命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也不是单纯的信息存在,在本质上它是物质与信息的统一体。与之相对,非生命的存在则是一种纯粹物质的存在,而人体的存在则又是一种物质、信息和意识相统一的存在。就生命而言,物质不仅是生命得以产生的实在基础,它构成生命的形态结构,使生命有它具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生命活动的承载者。但生命只有物质还不足以产生,它还需要信息,只有当信息程序系统建立起来以后,机体才能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生存,此时,生命也才得以真正产生存在。所以生命既离不开物质,也离不开信息,是物质与信息的统一体,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形与气的统一体。而信息对物质的主导作用,也就是气对形的主导作用,也决定了气在生命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关于生命本质从现代信息论角度更详细论述见【注①】

三、人体命与性的相互关系

(一)人体命与性的基础与主导关系

既然命是指人的生命,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那么很显然,对人的生存来说,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人是命与性的统一体,而且也只有命与性的统一体才能构成真正现实的人。在这一点上,《脉望》就是从性命的角度阐述了人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鬼神有性无命,草木有命无性,禽兽性少命多,惟人能全之。性者属知觉;命者属形质。”

就人体中命与性的相互关系来说,二者主要表现为一种基础和主导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一旦没有了生命,人就变成一具死尸,人也就随之死亡;另一方面,人也不能离开精神意识,没有精神意识,人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生命存在,其生活最多像动物一样,当然也谈不上作为人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和精神意识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关于命与性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历代养生家进行了许多阐述,见【注②】。在此总之,在古人看来,作为人,不仅要有生命即命或形气,而且要有意识即性,他是生命与意识即命与性的统一体,这就像人不仅要有形、气、神,而且是形气神的统一体一样。

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命与性的关系也就是生命与意识的关系。人不仅要有物质与信息统一的生命,而且要有意识,只有生命与意识的统一才是真正的人。如果只有生命,没有意识,那不过是一种动物存在,不能称作真正的人。现代脑死亡概念的确立已经说明了意识是人存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当然如果没有生命,人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的意识也无从产生存在。概括起来说,人的生命和意识的关系是一种基础与主导的关系。一方面,生命是意识产生存在及其作用发挥的基础,生命的生理生化过程是意识过程的基础,人的一切有关意识的程序都是建立在人的各种生命过程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脑神经的生理活动及其他各种生理活动,人的意识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的意识又对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包括吃饭、睡觉、性活动等在内的各种整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受意识的直接控制的;其他的各种生命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也受到意识的影响。总之,人既离不开生命也离不开意识,是生命与意识的统一,生命与意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体特殊的矛盾运动。

(二)作为命与性统一的人体本质特性的现代考察

古人将人体看成是命与性的统一,这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人体是生命与意识的统一或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身与心的统一是完全一致的,而根据现代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人体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性,这就是:

(1)生命性。

人体存在首先是一种生命存在,他具有生命的一切特征。人体的生命是人体存在的基础,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生命,没有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的肉体存在也无法维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活动也不可能进行,自然,也谈不上人体的存在。所以人体存在的维持有赖于人体生命的维持;一旦人体生命死亡,人体也就随之死亡,现实的人体存在也就消失。

(2)意识性。

人体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体必须在正常意识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各种正常的人体活动,人体的各种活动也是在对自身和环境的有意识的认知条件下进行的,人体的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而是有意识地进行的。人体一旦失去他的意识,也就失去了他的理性判断能力,他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进行认知判断和行动,当然他也就再也不能作为一个现实的人生存下去,也就失去了他作为正常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也就不成其为人。

(3)身心统一性。

人体不仅具有生命性,有生命活动,而且有意识,有情感,有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在人体中还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身与心的统一体。人体都是在这种身心统一的条件下生存并进行各种正常的活动的。人体的身心或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任一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生理的病变可以导致心理的病变,心理的异常也会导致生理的异常。对人体来说,一旦身体死亡,意识也会随着其产生存在基础的消失而消失;另一方面,意识的丧失也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4)社会性。

人体存在与动物存在的一个显著性区别就是人体存在是一种社会性存在,而动物存在则主要是一种个体或种群存在。人体存在的社会性不仅表现为他是一种有别于自然物的存在,而且更表现为作为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纯粹的个体是无法生存的。任何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他人,尤其是在今天,他所需要的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源都必须依赖他人提供,而且其生活和生产要具有效率也必须依赖组织的作用。同时,人体是一种意识性的存在,而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意识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任何单个的人都不可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类意识并使之维持下去。

以上内容见《道教养生学》

【丹道性命哲学】试述人体的性与命及其相互关系

【注】:

① 我们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它与信息的联系,就是说它的本质和规律更多地不在于作为载体的生物体的机械、物理、化学规律,而在于生命的信息和程序规律。关于这一点,正如《新自然观》一书所指出的:“场、能量和物质都是守恒的,所以没有自复制能力。唯有信息不守恒,所以有自复制能力。生命系统最根本的特点是自复制,所以,信息就同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命的起点就是信息的起点,信息的起点就是生命的起点。事实上,就我们所知,已获实证的最原始、最简单的通讯正是生物细胞内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它同时就是细胞的自复制过程。换句话说,笔者认为,无机界无信息,因为无机界无完整的通讯过程。”可见,构成生命的最本质的因素并非是固定在特定物质结构之上的那些因素,而是存在于载体之间的那些可以转移、复制并产生控制作用的因素。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所揭示的DNA承载的基因信息的可转移性、可复制性,已经表明了这一事实。

毫无疑问,任何生命都离不开物质,但仅有物质并不能产生生命。对生命来说,仅有物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信息。考察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它们都具有遗传繁殖、新陈代谢和自我控制等特征。这些特征是每个个体生命都具备的,它们也是生命的本质表现。然而对这些生命的本质特征,仅从纯粹物质角度则是无法加以科学的解释和说明的。就遗传来说,任何生命体都不可能通过物质原形的传递的形式来实现遗传,而只能通过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遗传。当然遗传也有它的物质基础,但物质仅仅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出现的,在整个遗传过程中,信息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这一过程的主角。再看生命的自我控制,它几乎就是信息及其程序控制的作用。整个控制过程先是建构有关控制功能的信息程序系统,然后在环境有关刺激的作用下启动相应的控制程序,并通过程序运行所产生的效应来实现对机体的控制。从纯粹的物质角度是不可能说明机体的控制活动的。至于生命体的新陈代谢,似乎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纯粹的物质过程,但这种过程却是受着信息和程序控制的,纯粹自发的物质代谢在机体是没有的,如果真有所谓纯粹的物质代谢的话,那么其过程就必然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那样是让整个生命体走向一种无序的、无组织的热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只能是导致生命的死亡而不是生命的存在。可见,生命体新陈代谢的产生也不可能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原因。因为生命体作为一种物质系统,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的自发过程必然是走向无序混乱的熵最大状态,不可能出现生命的有序结构,所以要维持生命体高度的组织性必须有物质以外的因素,事实上生命体也正是在物质以外的信息和程序因素的作用下来维持其组织性的。信息和程序通过其控制作用,一方面排除生命体内的熵,另一方面吸收负熵使生命体维持其组织性。一旦生命体不能利用信息和程序来实现控制,生命体就会失去其组织性而解体,生命也就宣告死亡。不难看出,生命体新陈代谢这种活(生命)的本质表现正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熵增加过程与信息程序控制的有序化过程的矛盾统一。没有熵的增加,生命体永远处在高度有序化状态,信息和程序的控制作用就没有意义;相反,没有信息和程序的控制作用,生命体就无法维持其组织性,就会走向热平衡的死寂状态,生命自然也就无法维持。所以熵的增加过程和信息程序控制的有序化过程是生命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正是它们构成了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构成了生命活动,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生命都不可能产生存在。总的说来,不管是遗传过程、自我控制过程,还是新陈代谢过程,信息都是其中的主导因素,离开了信息,离开了程序控制,生命过程都不可能实现;但生命也离不开物质,物质不仅是信息存在的基础,也是整个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总而言之,生命既离不开信息也离不开物质,它是以物质为基础以信息为主导的存在形式,是物质与信息的统一。这就是生命的真正本质。

就生命有机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来说,如果考察其具体的机制,则不难发现,它们实际上都是由程序机制来完成的。在生命体中,任何一个功能都对应着一个相应的程序,一个遗传性状的实现是由一个或一组遗传程序来实现的;一个生理或生化功能是由一个或一组体液程序来实现的;一个反应功能是由一个或一组神经程序来实现的。没有相应的程序或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程序,机体就不可能具有相应的功能;而当完成这种功能的程序机制被破坏时,这种功能也就会产生障碍。所以研究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及其规律,实质上也就是去研究完成这种功能的程序机制,只有把它们的程序机制搞清楚了,对机体的相关功能也就把握了。这也是今天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当代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将生命的纯粹物质本质观推进到了物质与信息统一的本质观,并进而也将物质的“生物学”提升到了物质与信息统一的“生命科学”。同时也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狭隘的机械生命观念走向了外延更加广阔、内涵更加深刻的信息与程序生命观念或物质与信息统一的生命观念。可以说,从把生命本质看作特定物质结构的传统生命观或物质生命观,上升为把生命本质看作是物质与信息的统一的以程序过程为特点的信息与程序生命观是辩证系统观在生命本质认识上的重大变革,也是当代辩证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生命本质可看出生命的特性。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一切生命都具有十一个方面的特性,这就是:(1)物质和信息的同一性。所有的生命形式在基本的物质构成成分和信息程序要素上都具有同一性。从物质角度看,生命体物质成分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它们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元素构成。从信息的角度来看,生命信息的同一性则集中体现在遗传信息及遗传程序的高度一致性上。各种生命体都是以脱氧核糖核酸(有时是核糖核酸)为其遗传信息的物质表现形式,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的遗传密码信息在所有生命体中是一致的。各种生物体就是用这一统一的遗传密码编制自己的基因信息,并按照这一基因信息决定的程序过程来实现生长、发育、生殖、遗传等生命活动。(2)结构和功能的有序性。任何生命体都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和信息体系,但生命体的各种物质和信息构成在体内不是随机堆砌在一起,而是严整有序的,是一个具有有序物质结构和程序运作功能的系统。如果失去结构与功能的有序性,生命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固有秩序遭到破坏,生命也就完结。(3)新陈代谢。生命体是一个由一系列程序控制的表现为同化和异化的新陈代谢的功能活动过程。如果代谢过程被破坏,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导致死亡。(4)遗传和繁殖。生命体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个体能遗传和繁殖,能复制出与其相同的下一代。(5)生长发育。生命体都具有由较小的幼稚个体变为较大的成熟个体的生长发育特性。(6)反应性和适应性。生命体特别是动物都具有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发生反应的特性,及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身体结构和功能的适应特性。(7)自我控制。生命体都有高度复杂的结构和有序的功能活动,而这种有序的结构和功能活动的维持并不是由外部因素来完成的,而是由它自身的各种程序机制来实现的。这就是生命体的自我控制能力。(8)稳态。生命体都具有根据环境变化而调节自己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保持自身整体状态稳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它能够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这也就是生命有机体的稳定,这种稳定状态就是稳态。稳态既是机体自我控制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机体维持其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至于稳态的维持机制,则是一种负反馈程序控制机制。(9)不可逆性。生命过程与非生命过程不同,它具有不可逆性。对一个个体来说,生命过程一旦启动,它就沿着既定的方向进行,直到生命活动的结束。对一个个体的特定生命时期来说,既不可能让生命活动停止下来,也不可能让它再回到先前某一个时期的状态,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10)衰老。所有生命个体都具有随着生命的进行而呈现的结构与功能的衰退老化过程,而且衰老的过程是必然的、不可逆的,外部的作用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11)死亡。所有生命个体都会死亡,走向生命的终结。有的死亡是生命衰老的自然终结,也有的死亡是由于疾病导致,还有些死亡是意外事故导致,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生命个体都逃不脱死亡。

②关于命与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历代道学家进行了许多阐述,在此略举几例:

“夫形气者为性之府,形气败则性无所存。”

“性者,命之本也。神者,气之子也。气者,神之母也。子母者,不可斯须而离也。”

“问曰性命一乎二乎?师曰:不可谓之一,亦不可谓之二。一点灵明无昧,性也;一点元气常调,命也;性无命则无依倚,亦不能安止;命无性则不冲融,亦不能固密,二物混融一真玉莹。性也,命也,俱强名尔。”

“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神,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

“自古修性命者,莫不由大药而获度世也。然知性而不知命,则执空而无变化。故锺离先生云:祗修真性不修丹,久后多应变化难。知命而不知性,则形炁无宰。故茅真君曰:但明行气王,便是得仙人。则知性与命独修则不成。欲修性者,必以道全其神;欲修命者,必以术延其形。道术相符,则性命会合矣!故《太平经》云:神以道全,形以术延,以可证也。”

“性者,人身一点元灵之神也;命者,人身一点元阳真气也。命非性不生,性非命不立。……性乃为人一身之主宰,命乃为人一身之根本。日用之间,应万事者系乎性,为百事者属乎身。性所以能发机变,命所以能化阴阳。性应物时,命乃为体,性乃为用;命运化时,性乃为体,命乃为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方可谓之道,缺一不可行也。”

“何谓之性?原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具。气即命,理即性,气不离理,理不离气,即性不离命,命不离性,焉得有性无命。

【丹道性命哲学】试述人体的性与命及其相互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