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练制度能消灭白莲教,为何对付不了太平军,曾国藩拜师戚继光

 趣史探奇 2021-08-28

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轰轰烈烈的白莲教起义被清廷镇压下去。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镇压白莲教起义的主力,不是八旗、绿营等清朝正规军,而是地方团练,团练制度如何成了白莲教的克星呢?

团练制度并非清朝才出现。唐上元二年(675),唐朝曾募镇防团结兵,设团练副使为帅;宋朝时设保甲制度,明朝也有团练兵。其精髓是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它可以有效防止城乡士民与起义军勾结呼应,让剿匪部队没有后顾之忧,不用东堵西捂、手忙脚乱。坚壁,就是砌高垒,挖深壕,修缮城防;清野,则是拆除城墙外若干里内的房屋,清割农田作物。一来断绝起义部队的粮食供应,二来增大攻城的难度。

这些措施可以说抓住了白莲教起义军的软肋。首先起义军内部,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政,容易被各个击破。起义军没有根据地,打了就跑,整天被官兵追杀,到哪里面对的都是以逸待劳民兵和堡垒。前有阻断,后有追兵,长期居无定所,后勤难以维持,白莲教流寇作战的性质注定了其成不了气候,再加上起义军领导层都是一个个狭隘的利益团队,各地白莲教就这样被团练制度摆平了。

又过了几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清帝国。绿营和八旗一样不堪其用,清朝咸丰皇帝又想起了团练制度,仿佛找到了救星。一厢情愿地认为太平天国和白莲教一样都是乱民、暴民,可以用同样的办法来整治。明君和庸君的区别就在这,庸君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太平军和白莲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从金田起义开始,太平军就紧密团结在洪秀全周围,由拜上帝教和三合会骨干分子组成的领导集体精明强干,战略战术眼光长远。特别是太平军在南京建国定都后,以江浙为根据地,不断扩充地盘,军队粮饷充足,士气旺盛,实力日益增强。通过北伐西征,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已然是强大的割据势力,这样的武装力量岂是小小团练能阻止的?

还有一点就是太平军很得民心,沦陷区民众归附者众多。太平军将领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不但智谋超群,能征善战,在政治上也不含糊,能安抚民心,引为己用。太平天国还在武昌、南京举行科举考试,开考之日,应者云集,不乏刘鹏、王强这样学高才大的读书人。

面对这样的对手,咸丰皇帝却认为其和白莲教类似,固执地认为团练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除了前朝的经验外,咸丰皇帝的能力见识有限,能想到的也就只有团练了,绿营指望不上,八旗就更不用提了。

八旗的衰败,早在康熙镇压三藩之乱时就已显现,跟吴三桂打了8年,主要还是绿营平定的。乾隆皇帝更是直接骂八旗是行尸走肉,远不及绿营勇敢。然而绿营也不经夸,嘉庆时期也开始堕落了。究其原因还是待遇不行,绿营和平时期要担负繁重的地方杂役,战时冲在前面给八旗当炮灰,还处处被压制,士兵和将官关系疏远,走向衰败也是必然。

对于清朝正规军的战斗力,曾国藩叱之为乌合之众。曾上奏朝廷:广西兵三万七千人,加上邻省调派的援军十几万人,竟然抵挡不住洪秀全几千人,这样的军队该裁撤了。但曾国藩当时也没有什么可行性的建议,咸丰帝只当是废话,还是要办团练,一口气任命了四十三位团练大臣。

清朝的正规军无法抗衡太平军,团练兵就能行?你还别说,比起腐朽的绿营,团练兵果然守土意识比绿营强多了,往往几百乡勇敢于对抗上万太平军,然而终究扛不住人家兵多将广。团练困守小城,往往被大兵团出击,有后勤保障,号令一致的太平军各个击破,这简直是给太平军送人头啊!

曾国藩的团练兵战力如何呢?其实曾国藩压根就没办过一天团练,他一直都在“糊弄”咸丰帝。倒不是他不忠,而是他认识到靠团练根本就行不通,必须另谋蹊径。对付太平军必须用正规军,但朝廷又不放权,他只好以搞团练的名义,暗地组建新军。

训练新军,需要一个榜样,曾国藩想到了戚继光。戚继光的戚家军英勇强悍,与倭寇对战往往以少胜多,以极小的伤亡杀伤大量敌人。牛田之战,更是斩首688人,自身无一牺牲。除了将士勇敢,正确的思想纲领、严明的军纪和丰厚的奖励等都是戚家军战无不胜的因素。

曾国藩对戚继光推崇备至。太平军刚兴起时,当时是二品大员的曾国藩就上奏:“明臣戚继光练金华兵三千人,遂以荡平倭寇。臣书生愚见,以为今日论兵,正宜法此。”当时曾国藩并未带过兵,清廷只当他是书生意气,根本不当回事。

但曾国藩很执着,一心想建立一支“曾家军”,当然这个名号他是不敢用的,他的新军叫做湘军。训练部队首先得有个教材吧,这个戚继光都给准备好了,其重要著作《纪效新书》是训练湘军的最好教程。对于“戚家军”和《纪效新书》,曾国藩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都要温习,作为组建和训练湘军的指导性文件。

曾国藩认真学习和吸收了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选兵、练兵、政治训练、军民关系、行军纪律等重要内容。在招募士兵时他要求“不杂一卒,不滥收一弁”,誓要扫除陈迹,练成劲旅。

曾国藩仿效“戚家军”,士兵主要招募“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湘军的军官,则主要招聘士绅、文生来充任,对政治、思想和身体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有忠义血性,湘军将领塔齐布、周凤山、鲍超、杨载福都属于此类。

如何对招募来的将、勇进行训练,曾国藩认为思想教育的灌输应该放在首位,此是一只军队的灵魂,其次才是技艺、阵法等训练。

湘军的将领都是书生,士兵都是农夫,曾国藩就用信奉儒家的书生教育感化士兵,灌输忠义思想。曾国藩还强调团结的力量,认为太平军之所以能打胜仗,就在于团结一致,所以他提出:“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当兵打仗提着脑袋干活,没有丰厚的待遇,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效死力,戚家军也一样。明军的工资普遍低,戚继光也没办法,但他利用高额奖金制度,刺激士兵奋勇杀敌,发家致富。

比如,每一小队杀死一个倭寇,赏银30两,杀死10个就是300两,100个3000两。一个小队如果一年累计打死100个倭寇,那就是一笔丰厚的奖金啊,当然也不是整个小队的人均分,而是按功劳大小来分,像一线岗的8名士兵,每人能拿到超过200两银子,比明朝很多军事长官的工资还高。

遵循《纪效新书》厚饷养兵的原则,曾国藩认为当兵的应该比种田的收入多三四倍,将湘军正勇的月饷定为白银四两二钱。将领的待遇更高,各等级都非常优厚,大大地刺激了湘军的发展。

为了保持军队的稳定性,防止士兵离营,曾国藩也想了不少鬼点子,要么有意拖欠军饷,或是扣下大部分的饷银存入公所,等士卒遣散或假归时进行核算。若士兵擅自离营,欠饷、存饷即被没收,不再发给,士兵恋于饷银就不会轻易离开了。同时,土兵一旦假归或遣散回家,就能领到一大笔银两,对未曾应募入伍的人来说也是一大激励,刺激他们积极入伍当兵。

对于戚家军的军民关系和行军纪律,曾国藩也一样努力学习模仿。他首先要改变老百姓心目中“兵不如匪”的看法,每逢操演,集结兵勇时,他会不厌其烦地告知将士不要惊扰百姓。军民关系好了,有了民心的支持,何愁打仗没有兵源,更不愁打不过太平军了。

为了让军士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还亲自创作了一首《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民家取门板。 莫拆人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

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务实的训练,尽管中间有很多波折,但湘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与太平军一较高低了。最终耗时10年剿灭了太平天国,戚继光练兵和治军的经验对曾国藩助力颇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