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问题,其实分为两个方面:「词义」和「字义」
一定要分清楚这个区别。 好比说「规矩」,词义『规、矩』没区别,但是字义分别是指「圆规」和「矩尺」。 --------------------------------------------- 「官吏」的词义「官吏」古今的意义都基本上没变: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
「官吏」是一个合成词。 就这个合成词来说,「官、吏」二字是等价的,跟「规矩、首脑、手足、道路」一个道理。 ------------------------------------------------------------- 「官」和「吏」字义上的区别这个问题其实也就等于问「官、吏」二字的字源意义,将字源意义梳理一下,差异和区别自然就出来了。 「官」的字源和演变先看《说文》怎么说: 《说文》:官,史事君也。从宀从𠂤。𠂤,猶眾也,此與師同意 「官」始见于甲骨文: 演变过程: 「官」从「宀」从「𠂤」,「𠂤」就是「師」的初文,古文字学家杨树达、姚孝遂都认为从「宀、𠂤」的会意来看,「官」的本义表示「官署」,是「馆」的初文:
那么,《说文》训为「史事君」也就是引申义,后又引申出官员、官职等意义:
杨树达等人主要认为「官」有「宝盖头:宀」这个部件,本义应该就是「官署」,其实,这不一定的,「宰、宦」也有「宀」,也是一种官职。 我个人倒认为「官」从「宀」从「𠂤(師)」,从造字意图来看,应该是表示军队官员的意思。 甲骨文中「戌官」一词,很明显表示「军队官员」,「又正」就是「再次征伐」,「正」是「征」的初文,虽然是个残辞,但很明显跟战争有关。 还有一片甲骨中的「官」也是表示「官职」。 《合集4576》:辛未卜,亘鼎(貞):乎(呼)先官。 所以,《说文》从「宀」从「𠂤(師)」,训为「史事君」表示「官职」应该是正训。 从现有材料以及从「𠂤(師)」来看,「官」最初可能表示军队的职务。 「官」在先秦经典中引申可以表示「职务、尽职」: 那么姚孝遂等学者引证的甲骨文中「帝官、帝不官」,正是商人在占卜的「正辞」和「反辞」,意思是:上帝尽职尽责保佑我们吗,上帝不尽职吗? 「吏」的字源和演变还是先看《说文》: 《说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 《说文》「从一从史」的说法十分正确,其实,「史、事、吏」是一字分化,仔细看这三个字的演变过程和时间,分化大致在战国时代:
「史(吏)」的甲骨文像「手拿一个物件」,马叙伦说这个物件像「手拿笔记事」,王国维说像「手持简册」,总之,反正跟书写有关,是能识文断字的人干的事情, 「史(吏)」也正是先秦的官名,从经典文献来看,先秦的「史」属于文职官员,但职务很杂,几乎什么都干,负责祭祀、占卜、记事、辅政。。。等等, 先秦「吏(史)」应该是相当于今天秘书、执行官员之类的小官员,也就是说做不了主的,负责执行的官员。 战国秦汉渐渐分化:
也就是说「事、吏、使」都是从「史」中分化出来的,在东周以前,全部都用「史」字表示。 这样就影响表达汉语的精确性,就稍微改变字形、或者加个笔划造个新字,于是三者就产生了分化。 就好像「太、大」、「茶、荼」的关系一样, ------------------------------------------------- 结论通过上述考证分析,我们可以下结论:
所以,从汉字角度,「官」包含「吏」:不分大小都可以叫「官」,芝麻官也是官。而一般情况下,负责执行的事物小官员就是「吏」。 还是再次注意提醒:作为词义来说,「官、吏」二者意义就泛化等同了,比如「吏」在「封疆大吏」中。「官吏」二字作为词义跟「规矩、道路」一样是没区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