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晚期哲学之二:斯多亚派和怀疑主义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8-30

古希腊晚期哲学之二:斯多亚派和怀疑主义

1.斯多亚派

当伊壁鸠鲁哲学盛行之际,晚期希腊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学派——斯多亚派也正在兴起。斯多亚派也是以伦理学为研究中心,但在思想观点方面与伊壁鸠鲁大相径庭。

斯多亚派自塞浦路斯的芝诺创始起,发展延续长达五个多世纪。这里介绍早期斯多亚派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除芝诺外,还有克吕西普(约公元前282-206年)。

芝诺(约公元前336-264 年)出生于希腊殖民地塞浦路斯基底翁的一个商人家庭。他长期居住在雅典,研习哲学,深受亚里士多德思想影响。

他曾在雅典的一座" 斯多阿" (希腊语" 画廊")里讲授哲学,他所创立的学派因之而得名。芝诺的学说后经克吕西普阐释发展,形成较完整的哲学体系。早期斯多亚派哲学由逻辑学、物理学(即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三部分组成,伦理学是其哲学的中心,有关逻辑学和认识论、自然哲学方面的研究,为其伦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认识论

早期斯多亚学派在逻辑学,尤其是命题逻辑的研究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而认识论又是他们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认识论上他们吸取了亚里士多德有关" 第一实体" 的思想,肯定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

他们认为,认识来源于外界事物作用于心灵而产生的知觉," 所谓知觉,乃是来自真实对象的东西,与那个对象一致,并且被印在心灵上,被压成一定形状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3 页。)他们指出," 知觉是领路的,然后是思想,用词句发表出来,以字来解释它得自知觉的感情。" (同上书,第373页),因此,知觉先于思想。基于这种看法,早期斯多亚学派提出真理的标准,是" 来自真实的对象" " 印象"。这实际上是把客观事物作为真理的对象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但是,斯多亚学派并非始终坚持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立场,他们有人提出先于个别的一般存在,称" 所谓预想是得自自然秉赋的一般观念"(《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3 页),也就是说" 预想" 是先天存在的一般观念(概念)。他们把" 预想" 看成是真理的标准,这就倒向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则明显地表现出唯心主义倾向。他们把赫拉克利特视为万物本原之" " 改造成一种叫做" 普纽玛" 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普纽玛既有物质的内容,又具有能动性和创造一切的能力。普纽玛的主导部分高居于宇宙最外层,它又渗透入一切物质之中。在普纽玛的作用下,火、水、土、气四种元素混合构成世界万物。在早期斯多亚派那里,普纽玛又被称为神、世界理性、自然命运。总之,它是合理、有序、和谐宇宙体系的创造者。

早期斯多亚派对宇宙生成的解释上,提出"世界大火" 说。他们认为宇宙起源于火,经历规定的时间,被一场大火焚烧,万物又复归于火,而新的世界又从火中产生。如此循环往复。这一切都是由神(普纽玛)来决定的。

作为创世之主的神,是不可摧毁,不可产生的。早期斯多亚派把世间所有事物统归于出自神的安排,人的命运也是神的意志,只能顺从,不可抗拒。这些学说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宿命论思想。而自然哲学中的宿命论又在早期斯多亚派的伦理学中有明确的表现。

伦理学

早期斯多亚派伦理学最基本的准则是"顺从自然而生活"。根据他们的自然观,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神所安排的,其间贯穿着神的意志,即世界理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理性也就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他们说:" 因为我们个人的本性都是普遍本性的一部分,因此,主要的善就是以一种顺从自然的方式生活,这意思就是顺从一个人自己的本性和顺从普遍的本性"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5 页)。在这里,自然、人的本性、世界理性和德性(" 主要的善")被统一起来,强调个人对自然、世界理性的顺从,这就能达到" 主要的善"。因此,他们提出" 不作人类共同法律惯常禁止的事情" (同上书,第375 页)。因为"共同法律" 是世界理性即神意的体现。人只能服从神意、循规蹈距,安守本分。他们认为,这才是道德的生活,也是人所追求的幸福。早期斯多亚派既认定人生真正的幸福生活是遵从道德,合乎理性的生活,他们便主张克制情欲,摈弃一切非理性的东西。

对人生的贫富、荣辱、贵贱、健康与疾病等等,都采取冷漠超然的态度,以求内心恬淡寡欲。早期斯多亚派的这种委顺自然天命,绝情寡欲的人生哲学,与伊壁鸠鲁的" 快乐论" 是相对立的,它是宿命论与禁欲主义思想的混合体。

早期斯多亚派从人类有共同起源,人人都是遵从自然或同一世界理性的理论出发,提出所谓" 世界大同" 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 大同国家" ,所有人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享受同等的权力,服从同一种法律和秩序。这一主张试图消弭人类的纷争和国家之间的冲突,适应了马其顿对外扩张的需要,在当时颇为流行。

2.怀疑主义

由皮浪创立的怀疑主义哲学,也是晚期希腊颇为流行并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派别。

皮浪(约公元前365-275 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爱利斯城。相传这位怀疑论哲学家没有著述,他的思想学说是经其学生蒂孟记录整理而传世的。
  皮浪否定感觉的真实性。他认为,感觉对事物的反映是不可靠的,从感觉得出的" 意见" 就更靠不住," 我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是假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41 页。)皮浪又同时否定理性知识的真实性,他说:" 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固定下来当作教训,因为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 (同上书,第342 页。)因此,运用逻辑推论也无法对事物作出判断。他由此得出结论:不仅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甚至连客观事物是否存在都值得怀疑。皮浪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是" 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对任何一件事物来说,它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同上书,第341-342 页。)

皮浪的怀疑论贯穿在其伦理学中,他认为应当抛弃对知识的认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和思想困惑,从而得到心灵的安宁。在皮浪看来,任何事物本无所谓美和丑、正当和不正当的区分,这种区分" 只是相对于判断而言的,没有任何事物真正是这样的。" (同上书,第342 页。)所以,他提出,"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 (同上书,第342 页)相传有一次皮浪乘船时遇上暴风雨,船上的人都吓得丧魂落魄,唯有一头猪却旁若无事一般,安然吃食。皮浪指出:" 哲人应该象这头猪一样保持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如果说斯多亚派学者们提倡委顺天命,清心寡欲来求得心灵的安宁,而皮浪则试图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认识事物的可能性的否定中寻求这种安宁。两者思想各有不同,却又都流露出一种消极、无可奈何的情绪。而皮浪更发出"生与死之间并无区别" 的哀叹。这是古希腊城邦制度无可挽回的衰亡在它的哲学上引起的悲沉回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