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沟通创造一个让人感到安心、安全的所在 ——《NLP沟通笔记》│ 书海遨游 No.19059

 每日糊图 2021-08-30

书海遨游No.19059

为沟通创造一个

让人感到安心、安全的所在

——《NLP沟通笔记》

推荐程度:*****

(轻松易懂,言简意赅,入门之首选)

原书阅读:221分钟

本文字数:1,548

本文阅读:5分钟

无论是沟通主题的书还是NLP的书,都看了几十本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形式,漫画。

当然这蛮符合我对日系科普书籍的认识,轻松易懂,言简意赅。当国人都喜欢把知识、技术包装成高大上的时候,岛国却专注在接地气之上。在我看来,这也许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变的更厉害,或者甚至是高人一等,也许只是为了多一些选择,让生活更舒服更充满希望。

就好像可以从这本书开始,从沟通开始。

如果简单的从NLP的技术角度去解构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亲和感的建立、开场白框架(pre-frame)(即假设框)、回溯法(back tracking)(即鹦鹉学舌)、后设模式、米尔顿语法。都是一些最基础的模块,但借用了漫画故事的形式会觉得更加的生动。

还能看到作者补充归纳了两个沟通中产生影响的基本原则:

1、空白原则:大脑会自动填补空白

2、焦点化原则:人们只会看见自己关心的事物。

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就好像作者蛮自诩的原创概念:

意识=思考(头)=语言

无意识=身体=感觉

从一名讲师的角度出发,整体结构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还有自己的风格和拓展,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学习。

当然对于没有学过NLP或者对于沟通乃至人际关系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应用价值也是很不错的。

诚如作者所说,“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也是用过往经验做基础。”正是因为这样才会产生沟通中各个环节潜在的错误。而且“'语言传递完成,即代表内容传递完成’也是妄想”。

这背后一个很关键的思考点在于,沟通的核心并不在于内容是什么,而是会有什么反应。“'身体感受(反应)的变化’对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具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一个观点非常到位,“我们的无意识不追求沟通的正确性,安全、安心才是无意识的追求。”

进而参照NLP的主要思路,沟通就是在做:

亲和感(rapport)

同步(pacing)

引导(Leading)

特别是在同步过程,作者指出,“尊重对方是同步的精髓,若将同步视为’让对方产生变化(引导)的方式’,就无法收到应有作用。”在我的经验里,这是非常重要也是很多朋友会忽视的地方。

或许我会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来自于我们对事件的评判,而在NLP的沟通思路中,很重要的基础是,事件本身是透明无色的,或者说这是事物的核心特质。无论是“好”是“坏”,“'对方目前的状态’就是对方最容易接受的事物”。“当我们概括承受对方最好和最坏的部分时,对方不需要再进行任何防备,就能感到极致的安全。”

所以作者总结了想要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

1、对事件抱持的印象转负为正。

2、让印象趋于中庸平和,贴近原本透明无色的事件。

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后设模式(meta model),“透过特定问题,让负面主观想法瓦解的技巧”。或者我们也可以把米尔顿语法看成是后设模式的逆向操作。

所以如果出现沟通错误,则可以按照先后顺序,从上游检查至下游。

1、建立开场白框架

2、进行删减、扭曲有关的询问

3、确认

在此作者也特别强调了无论是后设模式还是米尔顿语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名词化”。“'瓦解名词化’是后设模式的重要部分,找出遭到掩埋的动词,改以动词做叙述,让动词起死回生。”这也是看过那么多书里对于“名词化”讨论比较多且全面的一本书。非常有收获。

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很适合初学者拿来一翻,特别是对于后设模式,除非是专门的后设模式课程,否则绝迹不会像这本书中说的那么细致透彻。

也以此非常赞同且喜欢作者的一个观点,“比起让各位学习一大堆NLP的相关技巧,还不如彻底加深对特定技巧的学习。”这往往是绝大多数NLP初学者会走的弯路,甚至很多心理学爱好者走的弯路。新技术永远学不完,数量的增加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切实的改变,而只有你深入探索特定的几个,那些技术才有可能成为真正你的技术。

2019-11-7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