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高校培养性开发在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所以,研究高校培养性开发的艺术,探讨高校教育的发展规律,弘扬教师的主导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人才的成长,需要先天的优生,更需要后天的优育。在优育的诸多环节中,高校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仿佛就是生产人才的“加工厂”,它既要求中学为其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作为“原料”或“半成品”,又需要对这些“原料”或“半成品”进行优化加工,最终生产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产品”。如果把高校的自身发展看做是一个运动的人才开发的过程,那么,大学生就是高校教师培养性开发的客体,教师则是培养性开发的主体,因此,学校办学必须确立教师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一、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敬业精神

根据对大学生300多份问卷调查发现,有2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爱心;在回答教师最应具备的素质中,在所列的四项备选答案(奉献精神、专业水平高、创新精神、知识面宽)中,有近40%的学生选了“奉献精神”,在四项答案中占据第一位。由此可见,高校教师还应发扬奉献精神,增强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从学校教育来说,高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道“程序”,这道“程序”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决定了大学生能否成才。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具有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育才重任,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价值。教师的职业是光荣而神圣的,其贡献是巨大的。教师不是即将燃尽的蜡烛,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创造者、人才的开发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才能热爱教育事业,诲人不倦,为国育才。

二、教师的人格美与个性美

教师的人格美具有巨大的魅力。一般来说,教师的人格愈美,其言行则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就是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因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做人,所以,教师的人格美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榜样和校正标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教师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公正无私、平等待人,用教师的角色塑造自己。

教师的个性美对学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塑造学生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自身具有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教师应力求做到沉着老练、坚定、勇敢、诚实、谦虚,克服或避免急躁、粗鲁、鲁莽、自负、自卑、虚伪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三、具有培养开发与自我开发的能力

从培养性开发的角度来看,高校教书育人特别需要教学艺术大师。过去人们从论资排辈的角度评估某人,常说某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说法在一般职业上也许还有些道理,惟独在培养人才上不能成立。学校教育是培养性开发,教师如果不懂人才开发的艺术,不但没有功劳,反而直接抑制和束缚了大学生的成才。这就不是没有功劳的“苦劳”问题,简直就是一种错误。由此可见,培养性开发需要教学艺术大师,而摒弃庸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2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教师的知识陈旧;41%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教师的思维陈旧。两项指标加起来超过60%。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教师的现状,也为高校人才开发敲响了警钟。鉴于此,高校教师要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尤其是要更新知识,变革思维方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晓人才开发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有因材施教的本领,善于发现潜人才。

第二,严谨治学,具备全面深刻掌握教材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

第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思维开阔,理论视野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第五,善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育成学生的情感智商。

第六,课堂语言精练、准确、深刻、生动、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

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自我开发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相长、自我开发的过程。一位教师从青年时登上讲台,直到退休,少则30年,多则40年以上。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教师如果不善于自我开发,就会靠吃“老本”讲课;“老本”吃完了,课也讲砸了,人也退休了。这样,既误人子弟,又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教师应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通过外出进修或自学,不断给自己加压和“充电”,即自我开发。事实说明,教师的水平愈高,就愈有利于教书育人。

  四、教师情商在人才开发中的价值重估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情感智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开发;教师的情商愈高,愈有利于人才开发;反之,情感智商愈低,愈不利于人才开发,甚至束缚了人才开发。

1. 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

教师的自我认知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艰辛与欢乐、平凡与伟大;二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精神个性及思维方式,从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塑造完美的精神个性,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师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补短,有利于培养学生,又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开发与自我完善。

2. 教师的自控能力

教书育人的很大特点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力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大学阶段,随着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教师更应该以科学的理性去教书育人,具有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做到喜怒哀乐有度。在中小学,有的教师自我调控能力不高,因发怒而惩罚学生甚至打伤学生者屡见不鲜。在高校,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大多比较强,很少出现惩罚学生或打伤学生的情况,这与教育理念有关,也与教师的情绪调控能力有关。

3. 自我激励的能力

教师为了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有自我激励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不是外在的他律,而是教师自觉的内在要求。为了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除了具备奉献精神以外,还应该不断激励自己吸取新知识,不是停留在“一缸水”的层面上,而是要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是安于现状,而是要永不停止地积极进取,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新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人才。

4. 移情的能力。

移情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对于教师来说,学会理解学生的情绪,尊重学生的人格,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中小学,许多教师不喜欢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在高校,学术氛围比较浓厚,教师一般都支持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异想天开和自圆其说。这实际上也是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从而有利于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如孔子所说:“当仁,不让于师。”既然如此,教师也不应对学生求全责备,师生之间不但要彼此理解,而且还要学会相互尊重。对于教师来说,能够理解学生,正确认识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这对于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是非常有益的。

5. 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师教书育人需要与学生打交道,讲台上讲课,课下师生交谈,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善于与各种学生打交道,才能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性格孤僻、过于内向,就容易与学生产生心理距离,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更何况大学生毕业后总要与社会上各种人打交道,因而在高校期间就应该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提高教师的情感智商,不仅对于教师的自我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商,促进学生的成才也是很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高雪

主持人近两年出版著作

薛永武

《审美与人才开发》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