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人才任用制度的创新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人才任用制度是人才开发的“钥匙”,掌握着人才开发的“咽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探讨和创新人才任用制度,这既是一个政治话题,又是一个人才开发的重要命题。

一、明确岗位职责

创新人才任用制度的前提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各种岗位的设置,即因需设岗。在此前提下,制定人才任用的标准,应该考虑四个问题:

第一是岗位的具体需求。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因岗设人,制定相应的任用标准。

第二,制定用人标准,还要对即将任用的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整体素质、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发展后劲等。

第三,就是要明确岗位职责。在这方面,首先要确定特定机构或者组织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包括地域和时空范围等具体的管辖范围,其具体的职能,都应该以制度或文件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其次,在机构或者组织内部,再具体落实特定岗位的具体职责,如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该负哪些责任,副职应该负哪些责任,具体的工作人员应该负哪些责任。苏格拉底认为,“不管一个人领导什么,只要他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而且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他就是一个好领导”(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5页)。这就是说,一个领导必须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同时能够达到岗位的要求,就是一个胜任工作的好领导。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上下全体都各守其位,各尽所司,每个人既要受命也要授令,既要统治也要服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2页。)。

在明确岗位责任时,既要有准确性,又要有模糊性;既要有定性规定,又要有定量范围。所谓准确性,就是要求岗位的职责总体上要准确,包括职务本身的工作范围、工作权限等;所谓模糊性,主要是指岗位职责总体上要准确,但在细节上不可能都界定清楚,比如岗位和岗位之间的关系等,有时也难以界定清楚,这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党政关系上,说是党政分家,但工作分工有时难以厘清。

所谓定性,就是对岗位职责的工作性质要界定清楚;所谓定量,就是对于有些工作指标可以量化的,就尽量用量化指标来确定工作职责,如一些企业生产的定量、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确定岗位的职责。

二、拓宽选才视野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应该善于运用360°视角筛选人才,因为“选才者视野覆盖面之大小,决定了选才的广度”(王通讯《宏观人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为什么要拓宽选才视野呢?第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都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既然是对人的印象有主观随意性,那么,这必然影响人才的鉴别和任用,因此必须扩大选才视野,以避免个人视野的局限性。第二,从人才史上来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杰出的人才所处的社会地位大相径庭,有的位高权重,是功成名就的知名人士;有的受到排挤打击,暂时隐姓埋名;有的长期修行,内功深厚,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聊作池中蛟龙。对于上述三种人才,第一种不需要发现,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公众人物;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则需要伯乐去发现,需要组织人事部门具有慧眼。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杰出人才曾经混迹于社会最底层,一开始表面上也无异于寻常百姓,但在其灵魂的深处,却仿佛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灵,在时刻准备着暴发自己的生命能量。刘邦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拓宽选材视野:张良是朝廷捉拿的要犯,萧何是捉刀小吏,韩信是一个降卒,官不过是执戟郎中。正是由于刘邦的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才能够一统天下。《三国演义》中,刘备暂时依归曹操时,担心曹操发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故意天天忙于田园,但在“煮酒论英雄”时,还是被曹操视为“天下英雄”。可见,拓宽选才视野对于实施人才战略是多么的重要。

在拓宽选才视野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要善于发现那些“未名期”的所谓“小人物”。由于“未果型的潜人才的待定性更为突出”(杨敬东《潜人才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因此对于处在“未名期”的人才,我们尤其需要眼光敏锐,善于捕捉常人所视而不见的蕴藏在芸芸众生之中的各类人才。

三、畅通选拔渠道

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还经常要讲“直通车”“绿色通道”“特快专递”,火车运输则有慢车、快车、特快和D车组几种形式。可见,渠道的高速畅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畅通选拔渠道,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人才选拔渠道上,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下情上达的渠道不够畅通。比如,在信访工作中,大量的矛盾就是下情不能上达所造成的,稍微不慎,就会矛盾激化。在人才工作中,基层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有时得不到及时的报送,群众有时也懒得向上级反映,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人事部门所了解到的事实,与真正的实际相比,往往有较大的距离。而这一点,通常不被人们所注意,上级领导也许还认为所了解到的是实际情况。对此,我们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自觉不自觉地变形。以群众测评为例,在选拔人员以前,通常的程序是:首先,主管领导委派具体工作人员找被考察者单位的群众谈话,让这些人谈对被考察者的看法;其次,具体工作人员把谈话了解到的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于是完成了对一个人的考察过程。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其实,仍然有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说,找哪些人谈话,谈什么,如何向领导汇报谈话情况,这在客观或主观上都可能有信息变形的问题。再从阐释学的角度看,这种“隔靴挠痒”的做法,实际上已经有了他人的“先见”,并且后来又经过了个人的主观阐释。因此,在对考核对象进行考察时,往往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和真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选拔渠道的畅通,应该引起组织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充分肯定了竞选制度,主张“公职只应选拔贤能……应当是鼓励人们发展各自的抱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0页。),“以才德为凭的选举作为尚贤主义的标志”(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0页。)。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竞选与尚贤都是以才德为凭的,目的就是“选拔贤能”。时至今日,古希腊这一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参考。在2006年的省、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工作中,为了让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党和政府进一步明确了选拔干部不仅要强调好中选优的原则,而且还要求进一步扩大选才视野,拓宽用人渠道。既要坚持从党政机关选拔领导干部,又要注意从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既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选拔干部,又要注意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选贤任能,真正形成广揽群贤的生动局面。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选才渠道宽广畅通,那么各种优秀的人才就能够像雨后春笋那样,茁壮成长,进而聚集成人才荟萃的时代大潮。

责任编辑:高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