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廖家桢、郭维琴、王硕仁教授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8-31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廖家桢、郭维琴、王硕仁教授为代表的心血管研究团队,根据气血相关理论,在全国最早提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研究显示,“益气活血”类中药可能具有潜在的提高机体自身免疫、改善内皮祖细胞功能、促进血管损伤后内皮细胞修复再生的作用。气虚血瘀作为稳定性冠心病的基本病机,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医家认可,然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基本机制恐难以用气虚血瘀来概括。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重大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仍逐年增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由此导致临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而且病情更为复杂和隐匿多变。目前临床上胸痹心痛患者所表现的诸如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血管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血流时断时续及血管内超声显示的斑块形态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用气虚、血瘀、气滞、痰阻、阳虚、寒凝、阴虚等传统病机理论难以完全涵盖,针对这些辨治难点需要寻找更贴切的病机描述。王显教授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具有中医理论中“风”的特点。 

 风善行数变,故其发病迅速,而且常是飘忽不定,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尽管风易变生他病,没有固定的发病时间和部位,但毕竟“致有风气”,有因可查,并非不可捉摸。《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进一步认识到风证包括外风和内风,外风如风寒侵袭、风中脏腑经络;内风除肝风内动外,尚有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胜则动。”肢体、头部属外观振摇,头晕目眩则为自觉摇动,皆属风象。依此取类比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发裂纹或破裂伴随血栓形成,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胸痛,亦属风证范畴。《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指出邪客络脉可致心痛;《诸病源候论·久心痛候》云:“其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风之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指出心痛属于心络病变。王显教授通过研究上述文献,认为胸痹心痛的发生属于心络动风,提出“络风”的概念。 

 冠心病属本虚标实,本虚者心肝脾肾等脏腑亏虚,心气阳虚无以温养、心血阴亏无以濡润,心络失养,不荣则痛;标实者寒凝、气滞、痰浊、血瘀等阻于心之络脉,不通则痛。尤其血瘀和痰浊属同源异物,因此常兼夹为患,因为痰乃津液之变,瘀乃血液凝滞,由于津血同源,所以痰瘀相关。痰浊、瘀血等有形病理产物阻于心络,络脉为病有2种形式:初病入络多是由络到经,再及脏腑,除外伤、手术为血瘀致患外,其余多为外邪入侵所致,如风邪中络或风痰入络;久病入络多是从脏腑影响经脉,后至络脉,而且多为血瘀、痰浊,常有形可见表现为疼痛,故《素问·痹论》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痰浊、瘀血等有形病理产物阻于心络,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3种比较公认的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血管壁对血浆中脂质侵入的一种反应,临床应用化痰除湿药可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状,推论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侵入可能与痰浊攀沿心络相关,瘀阻心络的观点与血栓形成学说更是不谋而合。至若损伤反应学说则认为,一些损伤因素如高胆固醇、高血压致血流剪切应力等变化并未引起内皮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但可导致其通透性发生改变,血浆脂蛋白等成分更易进入动脉壁,促进痰浊入络的发生;严重的内皮损伤可导致内皮细胞剥脱,内皮下胶原等得以与血小板和其他血液成分接触,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瘀血内阻。正虚邪实阻络日久,痰瘀湿浊郁蒸腐化,凝聚成毒,热毒化风;或久病入络,脉络空虚,络虚风动,此热化之风或络虚之风均属“络风”,因此络风之根源在于正虚、血瘀和痰湿。此血瘀、痰浊、热毒结聚形成“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在临床上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关于“毒”的来源,王显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外感六淫、毒随邪来;膏粱厚味、足生大疔(毒);情志失调、毒邪变生;瘀血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