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元到270元的酱油,究竟有什么不一样?2个小妙招教你如何选酱油

 瓦尔登的船夫 2021-08-31

【80年代的美食系列第一篇:酱油】

前几天老爸要包饺子,发现家里酱油吃光了,于是我正好顺手在超市随便买的一瓶。饺子刚出锅,我也刚上桌,老爸拿起酱油瓶边倒边感慨道:

想当初70年代在火车上第一次吃到酱油的时候,一两勺便可以就着一大碗米饭吃个饱,而且吃起来也特别香,现如今似乎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了。

的确,现如今我们的经济水平的确是越来越高了,但很多80年代的美食,我们都已经吃不到了,或者准确地说是即使吃到,味道也不对了。

以酱油为例,眼前这瓶新买的酱油才十几块钱,超市里普通家庭买的也多在这个价位上下,当然还有更加便宜的,2块钱的袋装酱油。

仔细回忆一下,似乎二十多年前自己上学的时候,酱油也是这个价钱。这么多年下来,伴随通胀的累积,酱油为何价格浮动就不大呢?这里面其实大有文章,也直接影响着酱油的味道,先来看我买这瓶酱油的配套表:

乍一看排在第二位的是非转基因黄豆,我其实挺高兴的,为什么呢?

制作酱油需要的原料主要分为淀粉和蛋白质,在传统工艺中,淀粉原料主要用的是面粉,后来工业化生产后便开始用小麦和麸皮,以及碎米和玉米。

而蛋白质原料来源,按照传统工艺是我们熟悉的黄豆(大豆),后来改用榨完油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制作的,为了美化宣传,豆粕在配套表中的名字往往是脱脂黄豆。要知豆饼、豆粕的价格要远低于黄豆,因此可以极大降低生产酱油的成本。

按理说如果直接用完整的大豆制作酱油,成本应该是挺高的,但我买这瓶酱油才十几块钱,二者是不是很矛盾?其实猫腻在后面。

大家注意到了吗?在配料表靠后的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有一个名为【焦糖色】的成分。

按理说正常方法酿造出来的酱油,是不需要额外添加色素来改变本身颜色的。毕竟每增加一样原材料,就要增加生产的成本,既然没有必要厂家肯定不会这么干。

那为什么商家要额外添加色素呢?

这是因为现如今除了改变原料来降低酿造酱油的成本,还有另外一种成本更低的方法,那就是“变废为宝”,将酿造酱油所剩下的废料渣子再次浸泡,用浸泡出来的带有酱油味儿的液体来制作所谓的酱油。

我们熟悉的五粮液茅台等白酒的一些低端系列也是这么做出来的,用废料渣子再次发酵。但这么做来的酱油颜色浅了,味道淡了,于是需要通过焦糖色来加重颜色,与此同时,商家往往还会再添加一些谷氨酸钠等风味物质,尽量让这种液体跟酱油尝起来差不多。

实际上效果往往不会很理想,要知道通过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酱油,各类风味物质十分丰富,单纯依靠工业添加剂是根本做不到完美复制的。

再来看我之前买的另一瓶三十块钱左右的酱油,其原料表中的主要成分就换成了脱脂大豆,但原料里就没有焦糖色,这就说明它是用原料通过酿造制做出来的,而不是用下脚料浸泡出来的。

对比尝了一下,十多块钱的便宜货,风味物质明显寡淡的许多,回味中也有一种淡淡的苦涩,当然这也是下脚料无法避免的弊端。

想想也是,倒退几十年前,酱油真的不是那么便宜的调味料,如果用较为传统的酿造方法来制作酱油,原料成本和时间空间成本都很高,产量会受到很大限制。现如今酱油已经成为十分廉价,也十分常见的调味料,这也意味着我们在酱油的酿造方法上进行了妥协。

酱油的味道虽然没有以前的那么好吃了,却变得更加廉价和平易近人了,这真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

2021.08.30(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