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土识小|“饭圈”琐议

 沪学 2021-08-31

警惕饭圈思维侵蚀主流价值观 图片源自网络

近来,娱乐业的负面新闻迭出,无底线追星、闹不清缘由的粉丝互撕以及一些无操守的艺人的胡作非为,所造成的的公共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很是令人忧思。

上了年纪的人,如果把“饭圈”一词视为一般的“饭局”“吃饭的圈子”,那就错了。“饭圈”一词,不记录在任何古籍中,它就是一个新近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当下“饭圈”现象的形成是时代、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结果。直白地说,“饭圈”是粉丝群体的称谓,也是各种粉丝的集合地。随着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由“饭圈”引发的疯狂追星,网暴横行,行为失范,倾家荡产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人们对偶像的崇拜,源于人性中对于美好的向往,特别是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崇拜一些偶像,也许本身并不坏,很多成年人年轻时代都可能有过自己的精神偶像,倘若这种崇拜能够激励青少年追求理想、完善自我,自然无可非议,用当下传媒学者与社会学家的概括,叫做人性中的“逐魅”需求。中国社会,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始终存在,最近要说有什么改变,则是形式上因技术加权、赋能而带来的赋魅与逐魅的新方式。

“饭圈”中不乏一些“妈妈粉”“姐姐粉”之类,但无疑,最令社会各方关注和担心的是被“饭圈”裹挟的大量青少年,他们的三观正处在成长期,似懂非懂,在这种态势下,“饭圈”呈现出低龄化、社群化、组织化、极端化、排他化等特点,因某个偶像而形成一个又一个莫名其妙的“饭圈”,以至于乱到疯狂做数据打榜,花重金购买周边产品集资,为维护偶像形象粉丝间互相谩骂……饭圈成为一个相对闭环的“想象共同体”粉丝群体主动选择自己的偶像,并积极学习饭圈文化、群体规则,通过文本生产、话题制造、活动组织、投票选择等方式将饭圈打造成一个生产明星与消费明星一体化的阵地。这可不是值得提倡的学习型组织。

我想,凭一些几乎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娃娃,光是拿着父母的钱为他们心仪的偶像打赏,这个“饭圈”是做不大的,事实上,“饭圈”背后有很多“长胡子的人”在控场,在盘算,这些形形色色的资本与利益集团,老谋深算,串起了“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利益集团联合体组成一条围绕数据流量的完整产业链,由此出现了“流量至上”的理念建构与规则输出,据观察,这种“饭圈”模式还有进一步向娱乐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形态蔓延,这就很值得警惕。

据说,任何一个饭圈群体,都要奉行一套共有的纪律”,如用整齐划一的手势、动作、口号为艺人应援,有的还会配发统一的应援装备——这样会让艺人的演出更有气势。各利益攸关方组成什么后援会,用以“指导”粉丝们,这样一来,“逐魅”就完全变质了,青少年变成了某一“饭圈群体特定的做功德者,善良的青少年变成了“待宰羔羊”,这可不是人世间的公序良俗,而是对年轻人的思绪捆绑,什么“为爱发电”,不过是给偶像刷流量、刷数据、刷信用卡……大批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入了资本利益集团的腰包,美其名曰“振兴文化”,实乃贩卖偶像应援集资,并以饭圈”的模式攫取了大量社会财富

“为爱发电”,是一句蛊惑人心的陈词滥调,设计的情形是:平台通过排名、打榜等“偶像成功”与“高流量、高曝光”捆绑在一起,实现获利;经纪公司通过打造偶像人设、投资偶像获得收益;营销机构通过收取代理费、营销费实现资本增值;厂家与品牌方通过“偶像—粉丝”的连接带动产品销售与品牌溢价;而处在饭圈舞台中央的能见度最高的偶像则通过卖作品、售唱片、赢票房、收取出场费以及代言费等方式获得丰厚经济回报……各方参与者都暗暗窃喜,忙着数钱,而社会公众利益,社会的公平正义则在受到损害,这就是饭圈“流量是金”的资本逻辑,也是饭圈”乱象的实质。

文化娱乐业经营还要健康地存在下去,但对饭圈”乱象的治理,再也不能再漠然置之、听之任之了。

2021年831日于沪上“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