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贴秋膘贴出急性胰腺炎,诚顺和名老中医赵存睿:这五类人不适合贴秋膘】

 中医逆龄道与术 2021-08-31

贴秋膘贴出急性胰腺炎。在武汉洪山广埠屯上班的张先生,现年31岁,身高180体重230多斤,老家是山东人,年年有“贴秋膘”的习惯。今年立秋过后不久,张先生便依老家习俗开始“贴秋膘”了,红肉白肉一样不能少,晚上约朋友宵夜,更上烧烤、啤酒、红烧肉、炸货一齐上!没想到贴了一个多礼拜“秋膘”,张先生就出现了上腹部持续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被送往某大医院医院治疗。抽血化验时,护士从张先生体内抽出了半管金黄色的油!人体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正常范围在0.45-1.70mmol,张先生则高达甘油三酯15.7mmol/L,胆固醇17.2mmol/L,比正常水平高了十几倍!医生通过检查表示,张先生是因高脂血症引发了重症急性胰腺炎。

张先生病情明显好转后,希望通过中医调理一下自己“三高”的偏颇体质,经熟人介绍,张先生来到诚顺和中医门诊部,找到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博士,擅长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赵厚睿副主任医师,赵厚睿主任表示,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很多疾病均可有效预防,调整饮食是第一步。

天气转凉,身边很多人都开始嚷嚷“贴秋膘”。不少人都认为“贴秋膘”就是多吃肉,赵主任表示,“贴秋膘”不等于只增加肉类、脂肪等的摄入,而是要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吃得健康。中医认为秋天比较“燥”,不宜多吃肥腻的肉类、油炸食品,以免“上火”和消化不良。

那么,秋天哪些人适合“贴秋膘”?应该如何正确“贴秋膘”呢?我们一起听听赵主任怎么说。

 贴秋膘需要因人而异

处暑刚过,很多人已经开始贴秋膘,赵厚睿医生指出,贴秋膘的说法来自生活水平较低的时代。那时人们食物不足,本来就难得长肉,皮下脂肪太少。到了炎热的夏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热得汗流浃背,食欲不振,把本就不多的皮下脂肪又削去一层。到立秋时,暑热减退,食欲恢复,就要多吃一些。而且立秋后天气日益转凉,为了应付寒冷的冬天,身上一定要开始储备脂肪,以保暖御寒。如果秋日不做营养储备,冬春抵抗力差,就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量过剩,而非能量供应不足;我们担心的是鱼、虾、肉、蛋吃的太多,而非缺乏;大多数人不是消瘦,而是超重。所以,与时俱进也应该体现在饮食、营养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所形成的“补(贴秋膘)”的说法,已经不适合物质丰富、营养过剩的现代了。现在的城市市民平时生活水平不低,因此,大多数人不需要额外去“贴秋膘”。

 1.身体瘦弱宜贴“肉膘”
赵主任指出, 传统的贴秋膘就是吃动物性食品和各种面食。可是,现代人肥胖比例那么高,到了秋天,人人都需要给自己再贴上几斤肥肉吗?因此,秋膘到底怎么贴要因人而异。身体瘦弱、贫血、低血压的人,推荐还是按照传统方法,多吃点牛羊肉、动物内脏,配以足够的主食,有益于改善健康,提高抗寒能力。

2.脂肪过量者重在补对营养

对于已经脂肪过量的人来说,赵主任提醒,与其大鱼大肉导致脂肪更过量,还不如考虑夏天到底缺了些什么营养,然后按需求补足。赵主任建议多吃蔬菜。因为夏天所吃蔬菜水果往往以瓜类为主,如黄瓜、冬瓜、西瓜、甜瓜、西葫芦,以及番茄、桃子等,总体而言,其中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含量较低。所以到秋季体内维生素A储备减少,如不及时补充,到了冬春季节容易发生眼睛干涩、呼吸道感染等,维生素A不足也容易造成叶酸和维生素B的不足。多吃芥蓝、菠菜、绿菜花、胡萝卜、南瓜等,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贴秋膘还要多吃易消化食物
赵主任提醒,夏天人们食欲不振,喜吃寒凉食物,胃肠的消化功能比较弱。因此到了秋天应当适当多吃些营养丰富又帮助消化的食品,如各种发酵面食品,大米发酵制成的醪糟,豆类发酵制成的豆豉、豆酱、酱豆腐、麻豆腐、豆汁,奶类发酵制成的酸奶等。因为食物发酵时微生物会产生大量B族微生物,同时微生物的作用消除了食物中的抗营养因素,部分分解了其中的蛋白质,使其中的微量元素和各种活性物质能够更好地吸收利用。

主食可用一些薯类食品来代替,薯类食品富含B族维生素和钾、镁等矿物质,传统认为能补中气,现代研究又认为它们作为主食食用有利于预防肥胖和多种慢性病。秋季正是薯类出产的旺季,经常吃一些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等,作为精白米面的替换品,是非常好的养生措施。

五类人群不宜贴秋膘

对于普通人来说,秋季的饮食无须有太大的变化,下面来看看不适合贴秋膘的五类人群。

1、实热、湿热、痰湿重等三种体质的人,不宜贴秋膘。

实热体质的人代谢旺盛,产生的热量多,经常会脸色潮红、口干舌燥。湿热体质的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痰湿体质总体特征为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这三类人,如果盲目贴秋膘,会越贴越难受。

2、脾虚患者。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3、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4、爱着急、爱生气的人也不适宜“贴秋膘”,

因为贴多了会上火,如生痘痘、便秘,或者加重气滞,气滞久了会造成血淤、手足心热、口燥咽干。所以要调好情绪,或找医生把自己身体调理到一个很好的状态,避免长久气滞血淤、阴虚火旺造成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胃炎、身上长包块等疾病的发生。

5、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秋季易发胃肠功能紊乱,调养脾胃正当时

现代人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空调吹出的冷风为外寒,对脾胃不利。尤其立秋、处暑之后,天气早晚较凉,身体一旦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容易导致胃肠收缩、痉挛,引起胃痉挛、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养生学上,有“秋来伏不去”之说,此时正是调养脾胃的最好时机,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调养脾胃可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饮食作息规律

在干燥的秋天,身体的水分特别容易蒸发,身体在缺乏水分的情况下,血管会较脆弱。尤其是对胃溃疡、胃下垂、胃出血等患者来说,要特别注意饮食、作息的规律性,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2、以淡补为主

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

3、吃祛湿热的药膳

脾胃虚弱者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药膳,对身体大有裨益。祛湿的药材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了,《本草纲目》记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4、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

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立秋后早晨喝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5、少吃消暑水果

俗话说“秋瓜坏肚”。入秋后,虽然天气仍然很炎热,但是阳气已逐渐消退,多数地区都不宜再食用夏日消暑水果。夏天时大量吃生冷食物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会损伤脾阳而导致出现腹泻等脾胃疾患。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其注意。

初秋多吃点“白色食物”

处暑节气后气候会逐渐变得干燥,容易引起呼吸道的不舒服,所有我们应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养生原则为滋阴润燥,兼祛暑湿。饮食宜少辛增酸,多食酸甘、质润之品,以养津液、防秋燥,如百合、葡萄、梨、玉竹、沙参、木耳、芝麻、莲藕、蜂蜜等。同时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适当地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赵主任为大家推荐了一份“白色食谱”,食疗补肺,值得收藏!

1.山药

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等功效,男女老幼都适合食用。除了解秋燥外,山药还可防女性更年期的“脏躁”,维持雌激素水平稳定。不过对山药黏液过敏的人在烹制山药时要特别注意。

2.莲藕

莲藕生吃熟吃两相宜。生藕性甘、寒,可消淤清热、化痰止咳;熟藕性甘、温,可养胃滋阴,益血止泻,干燥而爱出鼻血的人可以多吃一些藕汤。

3.银耳

银耳既可补脾开胃,也可滋阴润肺,是营养滋补的佳品。与莲子、百合等白色食物一起煮成粥,能起到润燥安神的作用。

4.梨

梨味甘、性凉,是治疗秋燥的良药,可以起到生津润肺、清热化痰的作用。现在市面上也正卖有很多品种的梨,每天坚持吃两个,能有效减少秋燥的症状。

5.杏仁

《本草纲目》中记载,杏仁“润肺、消积食、散滞气”,因其止咳、润肺、平喘的作用,可有效应对秋季咳嗽的症状。

赵厚睿博士治疗“三高”验案举例

验案一: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王某,男,45岁,武汉市洪山区人。2020年12月28日初诊。

患者近三月明显感觉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盗汗乏力,心烦急躁。舌红苔少,脉沉细。化验血脂增高。血压:140/90mmHg。

【诊断】:原发性高血压。

【方药】:杞菊地黄汤、四物二黄钩加味。

【组成】: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生地12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丹皮6克,泽泻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钩藤15克。水煎服,1日1剂。

患者服用14剂后血压下降至120/80mmHg。头晕减轻,食纳较差,原方加陈皮、砂仁各6克,继续调理服用。

验案二: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高某,女,48岁,武汉市武昌区人。2020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近2年不时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健忘,心悸气短,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血压:160/110mmHg。甘油三酯3.8mmol/L,总胆固醇5.8mmol/L。

【诊断】:原发性高血压。

【方药】:杞菊地黄汤、冠心二号加味。

【组成】: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生地12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丹皮6克,泽泻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红花6克,降香10克,丹参20克,黄连6克,钩藤20克,夏枯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

患者服用14剂后血压下降正常。

验案三:高血压

患者李某,男,55岁,武汉市汉阳区人,2020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高血压病史5年,近1周头昏头晕,心烦急躁,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手抖心慌,舌红苔白,脉弦大数。

【诊断】:高血压病。

【方药】:镇肝息风汤、冠心二号加减。

【组成】:生龟板15克,生龙牡各15克,生白芍15克,生赭石15克,怀牛膝60克,元参10克,天冬10克,川楝子20克,生麦芽10克,茵陈15克,甘草6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红花6克,绛香10克,丹参20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1日1剂。

患者服用14剂后,头晕疼痛明显减轻,血压下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