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四逆汤,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谷山居士 2021-09-01

图片

太阴四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1 下利清谷,脾胃湿寒,火不化食,吃啥拉啥之义。此是太阴阳虚而脏寒,火力不足,完谷不化,下利而出,此为脏病益甚,此为里证,不可攻表,此为一定之理,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2 上条脉沉,当温其里,不可攻表,本条下利清欲,是脏病益甚,更不可攻表。上脉言脉沉,本条言里证。

3 病在三阳,则以先解表为主,后可议下。病在三阴,则里为主,太阴,少阴,厥阴,各以在经而论治。病在太阴之脏,汗为大逆。

太阴五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 下利胀满,典型的太阴之证,此为在里;身体疼痛者,经脉寒滞也,此为表证。先温其里,后攻其表,此为治太阴病,经病连脏,表里先后之顺序也。温里宜四逆汤,温燥脾肾,建中回阳,攻表宜桂枝汤,通经解肌,以和表里。

2 先四逆温里,助脾阳之升发,营升卫发,后桂枝汤解表,通经解肌,和其营卫也。(此在太阳七十九同)

太阴六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三阳之利,津亡里燥,多见渴证,自利而不渴者,此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是当温之,宜四逆辈也。

1 属太阴者,脏有寒也,“当”温之,一定之理。

太阴七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  伤寒,就是外感之义。一有感冒,即胸中发热,,腹痛,欲吐者,此是太阴病,脾阳虚而木贼之,则见腹痛,脾陷胃逆,胆木克胃,则欲呕吐,火气不降,则胸中有烦热。脾阳内虚而伤外寒,则见太阴之病。

2  太阴病,是指脏病,从脏病论伤寒,此伤寒者,伤足少阴之内寒,则因手少阴君火不降而胸热,君火不降而胸热者,因中气之虚,脾家之阳,伤足少阴之寒也。脾家阳虚,则中虚胃逆,君火不降而胸热也。黄连,泻手少阴君火不降之热也。脾虚不升,则木贼腹痛,桂枝升清阳之脱陷,以疏木而止痛也。胃气不降则呕逆,半夏降逆,中虚木贼则腹痛,桂枝升陷,干姜甘草,温脾家之阳,退客气之寒。人参大枣,补中而化气,复升降之常。

3  提纲言伤寒者,伤外寒太阳病者,给注解一下,伤少阴内寒者,也注解一下。经阳根于里,其实一气。经阳伤外寒,则里阴也盛,所以此提纲开头,就省文以伤寒开头。

太阴八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1  太阳病,治当解表,医反下之,则脾伤而肝郁,脾虚不升,胃逆则满,肝贼则时痛。此属太阴,下伤脾阳也。桂枝加芍药汤,生姜温胃降逆,以消胀满,甘草大枣,补中而缓痛。桂枝,解表以升陷,芍药,行血以疏木,则木随脾升,腹痛自止。肝主血,血行则肝气疏,血不行则肝气郁陷,则贼脾而腹痛,而芍药者,即行血以疏木,血行则木疏。浊阴右降,清阳左升,而桂枝者,外能解表,通经解肌,内能升清阳之脱陷。

2  太阳八十二: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本条提纲,就是脾阳虚而胃逆,浊气冲塞,则见胸满,故去芍之酸寒。

而本条提纲,也是太阳坏病,坏入太阴。书友群马老师,有一天突然问我这个问题,脾阳虚,桂枝去芍药,本条脾阳虚,为何反加芍药三两。我还没想过这个问题,还真是这么回事,我也没回答上来,附在此处,大家共同思考一下。

现在看来太阳八十二,太阳坏病,不仅坏入太阴,因微恶寒,也坏入少阴。

附:此方用于腹肌拘挛腹痛,腹胀满者。摘自《汉方临床应用》日本医家,把临床实际应用经的辨证经验,分的很细。新手虽没有实践,看了腹诊经验,就会临危不乱。

图片

图片

太阴九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  本条提纲结构,是与上条提纲相同。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而大实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可以这理解。

2   下后伤中,脾虚胃寒,不能消化,则胃肠亢满而壅实,胃肠为腑,瘀滞不行,则生瘀热腐败,加大黄三两,泻其亢实。

3   此二方,本质上还是太阳病。因误下伤中,而转属太阴。另一点就是,桂枝汤,本身就是内伤外感,并治之方。桂枝加大黄汤,也叫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太阴十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气弱,易动故也。

1 太阴之为病,是太阴脏病,脾阳之虚,脉弱,其人本续自便利,设腹满时痛,以至大实,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气弱,易动故也。

2 太阴即病,胃气必弱,不言药之寒凉,而言易动脏寒故也。二药寒凉,以其胃弱,宜稍减之,方能有故无殒。防治其邪而伤其正,防治其标而伤其本,过用寒凉,止痛而败中,越止越痛。过用寒凉,动其脏寒,乃人之过。本条同上两条,太阳误下,而成太阴。

附;太阳篇,伤寒误下,桂枝去芍药汤,里阳虚故去芍药。《金匮》腹满脉紧弦,下之大黄附子汤,有附子细辛保中,皆是治病不伤本也,师言中气存,无人亡之理。

3 太阴为病,此是脏寒,虚寒湿盛也。

  按;中气是中医治病的法宝。中气是区别与化验中药毒副作用药理最大不同。没毒的寒凉(如大黄)中药吃了败中,人就能死,阳明腑实,必用大黄,吃了就能活人。有毒的热性(如附子)中药吃了扶阳建中,中气不败,人就不死,这就是中医的中气之理。虽然中药也有毒药,但《伤寒金匮》中诸药,皆是仲景选用,必须区别对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