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五講:清代玉器課題綱要

 寂寞红山 2021-09-01

清代:

  •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

  •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

  •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

  • 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

  •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

  •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繫,穩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治。

  •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 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 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 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為止。共296年。

  • AD1644李自成率起義軍推翻明王朝,不久敗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遷都北京,出現康熙,雍正,乾隆盛世.

  • 太平天國AD1851-AD1864計13年,建都南京,同治三年AD1864太平天國滅.

  • 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前期(AD1644-AD1760)116年間,準部分裂主義首領敵視清政府,叛亂多,和闐玉不能進,AD1755-AD1760乾隆平息準,回兩部,對西域行使管轄權,和闐玉再進入中國.

  • 乾隆皇帝是歷史上最大的收藏家.

  • 清代帝王玉和城市玉的高潮在乾隆晚期AD1775-AD1795的二十年間.

清代玉器:

  • 故宮博物院藏數萬件清代玉器大都是乾隆,嘉慶年間所製。

  • 流行仿沁色,工藝特徵為地子平,線條歸整,呈脂肪光澤。

風格:

  • 清代新風格:仿植物造型更加廣泛,比例更適度,形象逼真,表現動物的型態及瞬間動作更傳神。

  • 外來文化的影響:仿明末清初的透雕或高浮雕竹藝;漆器或瓷器之造型,如  碗,盤,壺;莫臥兒玉器(乾隆稱痕都斯坦玉器);其特點為胎堂薄,嵌金絲,寶石及不同玉料,且多見於碟,碗,洗,執壺。

  • 器型厚重,紋飾繁縟。

  • 晚期多見青白玉。

人物:

  • 清代人物深開臉;眼線長過眉,垂眼皮;鼻突出;嘴上曲;左襟。

  • 肘部、腰部多衣褶,繫結於腰部或背部,上腳板有衣褶,露鞋頭或腳趾頭。

  • 菩薩,羅漢,高士所著長袍袍角飄揚。

  • 休閒玉人或持芝,或閱讀,或冥想。

  • 多菩薩、道士或仙姑題材。

  • 佛座蓮辦又從明代的雙辦轉為單瓣。

童子:

  • 上海出土10幾件。
    咪眼線(眼線長過眉);鼻突出;嘴上曲在笑(兩條陰線勾出月牙形);單撮髮,雙撮髮,雙髻;肘部、腰部多衣摺,繫結於背部、腰部,腳底可見。

  • 清代眼睛多變,但嘴大於鼻此點不變。图片

  • 荷枝離開身體,與身體之間出現間隙。

  • 衣開岔,百褶裙出現。

  • 出現「百年合和」童子題材或其他諧音題材的童子都是清代器。

图片

龍紋:

  • 龍:微張口(打長橢圓形孔),露齒;豆芽卷濃眉壓長眼,蝦子眼(凸眼),圓睛;蒜頭鼻,鼻有鬚;圓頦有鬚;短髮後垂下壓;長角下垂,豆芽卷雲耳,筒形耳;腿、腳有鱗,火焰紋;前三後一爪;蛇尾。

  • 螭:嘴啣靈芝;蒜頭鼻;頦有鬚;筒形耳(鑽一孔);腿飾關節紋;合掌長爪無力;兩短一長三岔卷尾。

  • 螭紋繼漢之後,在宋代玉器上得以復興,並成為元、明、清各代玉器的主要裝飾圖案。

图片

動物:

  • 猛獸多濃眉壓眼;微張口露齒;如意鼻;額高突;垂耳或桶耳;腿飾火焰紋;陰線合掌肥爪或張爪;單束尾。

  • 溫馴動物多合字眼;蓋耳或桶耳;後腿粗壯;單束尾。

  • 牛啣花葉,啣稻禾;羊啣樹葉,吐雲;兔啣靈芝;鳳啣桃枝;鵝啣稻禾。

  • 清代出現龍鼠合雕;雙獾合雕;貓蝶合雕;松鼠花生;金魚;螞蚱;青蛙;三足蟾。

  • 蟬體圓潤,紋飾繁縟,背離現實。

  • 螃蟹成對啣禾(蟹腳較薄~寫意,明代較厚~寫實);明代單個出現,不啣稻禾。

  • 一對鯰魚(年年有餘)。~~蝴蝶,蜻蜓。

  • 清代禽類多肥碩,紋飾寫實。

  • 貓同耄(茂),寓長壽 。蝶同耋(蝶),象徵著幸福和美好。耄耋之壽的美好含義。

  • 有老鼠的地方就有糧食,老鼠是招財進寶的象徵。花生代表生生不息。

图片

鳳鳥:

  • 清代多玉鳳鳥。

  • 長鬣;雙眼皮;頸雙毛;菱格翼,斜刀羽;六短雙卷尾;銳爪。

图片

花葉:

  • 有花,有葉,有枝,有幹,基本整棵花樹都雕出來了。

  • 松葉圓盤狀,中間有坑點,出現半形松葉。

  • 出現苦瓜,佛手瓜,瓜蝶,玉桃,芭蕉,白菜,梅樁,梅花,木蘭,水草,蓮蓬,棗子,花生。

擺飾:

  • 山石層疊,不打孔。~~五老山子;狩獵山子;羅漢山子;採玉山子;觀瀑山子;嬰戲山子;福祿壽山子。~~放鶴插屏;松蔭插屏;菊荷插屏。

  • 講求意境:溪橋送別;亭泉洗硯;松下聽泉;山林嵐岫;林穴洗象;林野歸牧;高士臨泉;仙山樓閣;達摩面壁;秋山紅樹;鳥巢禪師;黃龍石佛;萬松山房;攜琴訪友;桐蔭仕女;鶴鹿同春;會昌九老;秋山行旅;大禹治水;觀音童子;壽山福海;秋巒夕照;竹林水閣。

  • 簷頂,台基;庭園式建築造型,表現庭院或花園的一角。

  • 題材有山,泉,雲,松,樹,亭、台、樓、閣,鶴,鹿。

  • 屏風;插屏;硯屏。

图片

帯鉤:

  • 螭髮更短,稀疏,不到嘴或無髮,口深大有舌;眼離眉,凸眼如蝦子;筒形耳(鑽一孔);額高突;口邊有鋸齒狀龍鬚,露鼻孔;脊筋線長而無力;腳毛有時多達20多刀;爪如人手無力;卷尾長而有圈;開叉處有舌狀物;圓鈕懸空。

  • 乾隆時期工很精,尤其雕工,有創新題材,玉質很好。

  • 晚期螭肥而無力,靈芝環身,龍嘴與鉤身成斜角(越晚越斜)。嘉慶年間出土帶鉤,螭頭與背呈直線(無力感),蝦眼、棍耳、有舌,嘴斜,龍螭之間間隙窄。~~鉤身厚度一致;螭與器身有間隙。道光21年帶鉤,髮粗疏。

  • 晚期簡刀、粗工、有吉祥紋,奇形怪狀,有些翹尾,已無工藝水平可言。

图片

帯扣:

  • 出土大量成套帯鉤/環,鉤頭大都方圓。

  • 出土帶頭與古眼帯銙,古眼多勾雲回卷。

  • 亦有單件背後兩個柱鈕或勾頭者。

掛件:

  • 提頭有:龍紋;螭紋;鳳紋;花卉紋;荷葉紋;如意雲頭紋;更多的是簡化提頭。

  • 體型有:圓形;棠形;長方形;八卦形;

  • 個別掛件只能從題材分辨是明還是清。

如意:

  • 如意,又稱“握君”、“執友”或“談柄”,在清代具有吉祥驅邪、承載美好願望的含義。

  • 如意的首要功用是陳設。

  • 如意之常用以賞賜後妃、公主皇子、親王、官員或有功之臣。


工藝:

  • 清代刀工圓潤婉轉,線條一絲不苟,講究逼真入微的藝術效果。

  • 清代玉器陽剛氣不足,氣勢不好,巧而不實。

  • 清代湖石多層鑽孔。

  • 明代鑲寶多有金框,清代直接沾黏。

器型:

  • 清代出現翎管,板指,煙嘴,鼻煙壺,盛行玉屏風,山子,瓶爐,花插,頂彝等大型玉器陳設。

  • 花插多為松樁,梅樁,白菜,玉蘭,石榴;建築造型在玉器上的運用。

  • 簷頂,台基;庭園式建築造型,表現庭院或花園的一角。

  • 扁方、搬指、鏤空的香囊、花囊、玉連環佩飾、合符等,是清代出現的新物種。~~轉心佩;合環。

  • 流行劉海戲金蟾,四喜童子,荷荷二仙,羲之戲鵝,福祿壽喜,馬上封侯,太平有象(象身披織錦),牧童騎牛,胡人戲獅,麻姑獻壽,漁家樂,菩薩,羅漢,五子登科等等題材。

  • 十二生肖都穿袍,寬袖。

  • 清代玉印多用羊脂玉,喜雕凸起很高的高浮雕或出廓的龍,鳳,螭。

  • 出現舟、船。~~鏡臺。~~各種材質,各式各樣的如意。~~鎖片。

  • 香爐/薰;燭臺;天雞尊;筆筒,臂擱,筆管。~~清代螭頭又探入玉杯。

  • 翎管;煙嘴;板指;扁方;髮壓;朝珠;念珠。

  • 玉璽鈕大於印身;清代長方戒台凸弧面~~非平台或凹弧形。

  • 清代髮簪寬扁,弧曲,弧尖;直釵中段多有裝飾;更多的是翡翠花釵。

  • 流行頭花,頭帯,額飾。

  • 鑽石使用量增加。

  • 清代不用玉帶,唯清代玉帶鉤藝術水平頗高。

图片

紋飾:

  • 雲紋多拱單豆芽斜刀層卷,亦有深刀平卷~圖案化。

  • 盤、洗、碗底部裝飾雙魚紋(魚頭同向)。

  • 佛教法器之一盤長,又稱吉祥結。

仿古:

  • 明末清初,是玉器仿古的另一個重要時期。

  • 乾隆時期仿製大量的禮器,如環,璧,琮,圭;最多為壁,紋飾以榖紋,蒲紋,變形龍紋為主;榖牙紋很少仿製。

  • 珮多仿璜,珩,玦及雞心珮~長方形居多;規格尺寸大於漢魏製品,雕琢生動,精緻。

  • 仿彝器特點:全按青銅器的式樣仿製;如酒器;局部系採用青銅形器造型;

  • 在青銅器基礎上加以發展變化。

  • 康熙年間沒有活計檔以及實物的存世,目前對康熙朝玉器的認識亦不甚清晰,宮中是否曾傳做仿古玉器不得而知。

  • 雍正時期活計檔,多見改做、收拾小件玉器並配座、落款等記載,傳做玉器則非常罕見。

  • 乾隆初年,宮中藏貯的玉料非常少,因而與雍正朝一樣,很少傳做玉器,大多是改製、粘補、修復、配座等。

  • 宮中明確的依古物圖所錄玉器製作仿古玉,首見於乾隆八年(1743年)。

  • 乾隆帝題詠器物的御製詩文看,與玉器相關的詩文達800餘首之多,遠超其他材質的器物。而在御製玉器詩文中,題詠古玉的詩文可達半數。

  • 乾隆四十年以後,由於玉料來源的充足,官府和民間玉都獲得極大的發展,新樣、俗樣、時樣隨之出現。

  • 宋代仿古玉器以仿商、周青銅器及戰國、漢代玉器的造型和紋飾(如劍、韘式佩、帶鉤、辟邪,螭、雲、穀、蒲紋等)為主,成為後世仿古的重要內容。

  • 清代仿古大多在題材上,紋飾上則畫蛇添足。

伊斯蘭玉器:

  • 莫臥兒玉器(痕都斯坦玉器)是從乾隆早期,中期進貢和交易入宮。

  • 十六世紀開始統治印度半島的蒙兀兒王朝(Mughal Empire,1526~1857)。

  • 承襲帖木兒時代的玉作傳統,十七世紀後,在兩代君主賈汗吉(Jahangir,1605~1627)和沙加罕(Shah Jahan,1628~1658)推動下,;採用  中亞和闐地區玉料,造型、紋飾多瓜果花卉與鳥獸動物,配以黃金寶石鑲嵌。

  • 典型的蒙兀兒玉器主要是供皇家貴族使用的飲食器皿、首飾佩件及武器柄首,以生活實用為大宗。

  • 多見細膩白玉、碧玉碗,以盛開的花朵承器足;碗口葵瓣或瓜棱形;腹壁兩側延出細長莨苕葉紋(acanthus leaves),末端捲成花蕾作器之雙柄。

  • 阿拉伯種馬、高地盤羊、印度蘭牛、駱駝。

  • 中亞地區現存最早的玉石器皿上鑲嵌貴金屬的標本,是科威特al-Sadah收  藏的一件十二世紀灰綠玉容器,器表鑿有花葉紋的凹槽與孔洞,用於鑲嵌和固定金/銀絲,現已脫落不可辨。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載,三國魏鄭公愨避暑於歷城,取荷葉為杯,以簪將葉刺穿,使與葉莖相連,然後自莖的末端飲酒,因而“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