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34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2)

 同人王皓宇 2021-12-24

现代西医主要是生物化学视角,关注人体的结构。从细胞、蛋白质、微生物、细菌病毒来探析人体的“结构”是如何组成的。通过“结构成分视角”来区别健康与非健康。
中医是自然医学,更接近于自然的本源。对于地球上的生物而言,太阳提供热量(能量)的规律性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自然创造人,人就得行动。和所有的能动系统(汽车、热电厂、蒸汽机、火车等)相似,动力系统必须得产生热量(能量)来驱动其行动。人体的所有行动、思考、生化反应实际上是在热量的支持下发生的。人体如何产生利用热量以及进行热的代谢和传递,是中医非常关注的核心事项。古人用“寒热”来表述。
《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六经”实际上是一种系统性划分和功能性划分。与西医的“结构视角”不同。这种对人体的划分,是围绕着人体如何产生热量和代谢热量为核心来划分的。就像汽车的燃烧系统是包含了以发动机为核心的动态运行系统,而不仅仅是看到的具体的发动机。而且,发动机的运行也需要汽油、通风散热等系统的配合才能运行。所有看的见的“硬件”,都是为了汽车的动力系统能良好运行而设计的。《伤寒杂病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划分更像动力系统中的通风散热系统、吸收转化系统、调节平衡系统、平衡消缺系统、燃烧系统、贮备系统等。而不是像发动机、油箱、水箱等这样的结构划分。

至于为什么划分为六个系统,则是从自然规律来的。人类是由合适的自然气候条件创造的太冷、太热、太干燥、太潮湿都不会有人类。自然界适宜的气候条件则是由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候条件交替运动实现的。大自然是“活”的和有生机的,必须运动起来。健康的人体有生机的,也必须处于运动状态。大自然的风、热、火、湿、燥、寒就是自然界的不同运动状态。
  1. 太阳:“太阳”在“人体结构”指的是人体的皮肤。太阳在功能上承担着散热、呼吸和抵御病毒细菌入侵人体的功能。人体不断在产生热量,要维持体温和实现防御能力,就必须不断向环境散热。人体的余热有大概有80%以上通过皮肤散出去。所以,当外环境比较热的时候,我们的毛孔就会张开,甚至通过强迫出汗来加强散热;当外环境比较冷的时候,毛孔就会收缩,以保护维持体温。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和自然界的江河湖海相似,实现人体热量代谢通过人体内的水(水分、津液、血液)不断和正常的流动来实现的。人体血液、水液循环不停的流动,血液流动捕获氧气既是产生热的载体,也是代谢传递热的载体。人体的皮肤表面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毛细血管,背部又被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所覆盖。足太阳膀胱经中流动的水液一方面维持了人体保持合适的温度,让人体感到不冷不燥。一方面通过水液的流动来发散身体的余热。当人体脏腑质量不够良好时,体表的津血就会分配不足,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液不足和流动不好时,就很容易导致身体怕冷、抵抗力不足和散热失常

    所谓的太阳病,就是因为自身体质不够好,或者因为失眠、劳累等原因导致的短期体质下降,在受到外界的风寒影响下导致出现的疾病。常见的最容易导致人体的血液(津液)循环失调,导致人体散热和体表水液循环失常出现的发热、怕冷等症状。人体六大系统关联发挥作用,太阳系统的运行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系统。

  2. 阳明:阳明系统在“人体结构”上指的是人体的胃、小肠、大肠。在功能上指的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系统。人体的热量是通过血液流动带动氧气燃烧产生的。肠胃需要有足够的热量和津液来实现运动、消化、吸收的功能。热量不足,则缺乏动力。肠胃余热最终也是以水液循环作为载体通过皮肤释放出去的。太阳系统散热不足,阳明系统就很容易积热。风寒入侵皮肤收缩毛孔还会造成太阳的呼吸“卸压”能力失常,身体的水分就很容易受到升压而“上悬”,胃肠道正常的下降功能就会异常,就容易出现恶心、呕逆等症状。《伤寒论》传统说法上讲的太阳病“传”阳明病,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可能也并不准确。

  3. 少阳:少阳系统在“人体结构”上指的是皮肤下面的腹膜、胸膜、淋巴等组织。《黄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人体的水分通过胃肠道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和皮下组织。人体的皮下组织可以对肠道的水进行二次分配和流动。流动的水液就是很好的热传递和热代谢的载体。少阳产生的热量不如胃肠道,太阳是人体散热的最终和最主要的“热阱”,太阳散热机能失常也会导致少阳发热。少阳的水液流动失常、热平衡不足也会反过来影响到肠胃的水液向全身分配,出现恶心、呕逆,内热积蓄会导致口苦,嗓子干。

  4. 太阴:太阴系统在“人体结构”上指的是脾、胰腺等组织。在功能上负责胃肠道的热量供应和代谢平衡。血液是人体产生热和代谢热的载体,血液中的氧气是燃烧产生热量的来源。人体五脏贮存的血液量大,肠道的血液循环也旺盛。脾和胰腺的存贮血液量不足,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血流量不足,胃肠道发冷就很容易腹泻腹痛。
  5. 少阴:少阴系统在“人体结构”上指的是心脏和肾脏。在功能上承担人人体产生热量和热代谢的核心作用。心脏依靠泵血给肺,肺血液中血红蛋白从环境中获得氧气,通过压缩将含有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让身体产生热量和动能。肾脏则在配合心脏协同作用,通过过滤掉血液燃烧后的尿酸等废物,间接提高了血液中的含氧量,提升了人体的热效率。当心肾运化血液的能力不足时,身体就会变冷,胃肠道容易出现较严重腹泻。人体津液血液流失的越厉害,则身体越缺乏捕获氧气和传递二氧化碳的载体,身体就会越冷或者交杂着浊热。传统说法的“心肾相交”,实际上是在指心肾通过协同作用来提升人体的热效率和热平衡。

  6. 厥阴:厥阴系统在“人体结构”上主要指的是肝脏以及中医特有的“心包”。在功能上承担了人体“贮备、稳压和弹性调节功能”。血液、津液就是人体实现产热和热代谢的有生力量。人体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血液贮存在肝。如同长江上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充足的湖水和健康的湖区生态环境是对整个长江流域起着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从厥阴经的走过的路径来看,肝经到达了脚部最远的大脚趾,头顶的最高处的百会穴。手厥阴心包经到达了手最远的中指。人体的血液量越充足,则肝脏的血液量也自然的越充足。人体的津液水分流失意味着肝的贮备、稳压和弹性调节能力也会下降。人体产热和散热能力就会下降,很容易出现“寒热交杂”。
中医的“六经辩证”原理,以人体的“动态循环”(根植于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依据,寒热燥湿变化是引发人体动态循环的动力源泉。《伤寒论》围绕人体对热量的使用和代谢为核心,与生命本源完全一致。

《伤寒杂病论》写于1800多年以前,不可能有现代人熟知的西医视角,不可能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细菌、血氧循环、尿酸、二氧化碳等现代生物化学术语。但是古人从自然现象的寒热燥湿对人体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和宏观视角,从人体对自然界气候变化温度湿度的变化来观察,反而容易抓住主要矛盾。现代医学逐渐进入了更细微环节,人为的纵向专业划分过细更是削弱了人体内在的动态关联性。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界气候的风、热、火、湿、燥、寒对人体起着决定性的宏观影响。《伤寒论杂病论》继承了《黄帝内经》自然理念,从寒热的角度系统性的阐述了疾病的变化机理以及对治思路。和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理论相比,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思维方式。
下一篇,我们进入解读《伤寒论》的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