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东北的炕

 撰稿人刘创 2021-09-04

老东北的炕

衣革食草的远古年代里人们都是合衣席地而卧,席子底下还有一层接地防潮的粗布叫宴。“宴席”一词就出自此。用布防潮显然效果不甚理想,于是床便应运而生了。但在东北,床却不受欢迎,家家都是以炕大为荣。炕大,屋子就暖和,也暗示着炕上睡的人多,预示着家里子孙兴旺,多子多福,在东北,火炕历来有“在睡眠中自然养生”的美誉。

在炕底烧火也是东北的一大发明,南方虽也有炕,却是很少用火,方式济的《龙沙纪略》中记载“卧炕必为通夜之火,更设大炉。燃薪于侧,焰甫尽,则寒气入室。卧者惊而起矣,数益薪,始及旦”,读着就有些害怕,炕底没火马上就冻醒,一晚上得起来好几次给灶上添柴才能挨得到天明,得多冷的天儿啊。所谓:“炕热屋子暖”,所以搭炕也有其极其严格的工艺性和科学性,会搭炕的人在东北绝对是富裕户,每逢上冬,就会天天有人上门,提拎着一挂刚杀的猪肉或是新采的蘑菇。“灶上做着菜呢,酒也烫上了,前儿个和你约的,现在有空没?”,手艺人就肩上搭了毛巾乐呵呵跟了去。手艺人搭的抗,热的均匀,余热持久,屋里不反烟,灶上不倒灌回火,这是普通人梦寐以求的好炕。搭炕人的手艺一般都是祖上密传,按照实际搭炕的大小长短等具体特征,手艺人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走砖”,搭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炕,走砖方式的不同,炕的名称也不同,什么“万字炕”、“连二炕”、“花洞炕”等等,特别是搭到了显示技术的排搭炕洞“走砖”时,还要把无关人等全都请出去只留手艺人一个,以求技不外泻。

炕沿的好坏也是一户人家贫富等级的反应,大户人家一般用三寸左右的桦木做炕沿,因为桦木硬且光滑,贫苦人家则多以杨木为炕沿,当年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谁家有个好炕沿都成为别人羡慕的好东西。炕上铺了用苇片手工编制的炕席,近几十年即使是睡炕也不铺炕席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牛皮纸糊过的平整的炕面,手头富裕的就铺上一块胶和板,刷上白漆,看上去就如一面镜子。在与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栅顶吊下一根长竿,称为“幔竿子”,用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可以放下,避免头顶受风着凉。炕头上常是放着正在发酵的面盆或是蹲着一两只逮耗子的猫,看上去温馨舒畅,家味十足。

炕上摆放炕琴,炕琴多为红松材质,用几辈子都不变形开裂,有些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三五百岁很平常,炕琴涂了象征喜庆吉祥的红油,再贴上胖娃娃的年画或是松竹梅的诗文,看着就显得那么富足自在,炕琴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叠放被褥枕头等寝具卧具,俗称“被格”,下层则装日常衣物,有比较稀有的零食或水果也藏在其中,东北的小孩子下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脱鞋上炕翻炕琴找吃食,摸到手了便掖到怀里撒丫子跑出去疯了。炕后头与灶间相通的是一扇小窗,方便由灶间向屋内送刚出锅的饭菜,炕上家家都有一个小方桌,旧称炕桌,孩子写作业、大家摔扑克歘嗄拉哈有啥大事小情说个事儿什么的包括吃饭嗑瓜子都在这面炕桌上处理。

烧炕是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只要吃饭、烧水,炕就是热的。除了一日三餐,平时烧炕则一般用“地火龙”,“地火龙”又称“地炕”,就是将室内陆下也修成烟道,在特别冷的季节加把火把地面也烧热以提高室温,现在东北各地楼房中普遍采用的“地热”供暖方式应该就是脱胎于此。尽管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里炕面、地面一起散发热量,仍然是温暖如春。

与炕相通的侧面墙是分隔灶间与正室的隔断,用手一摸是热的,东北俗称“火墙”。其功用自然也是取暖。

灶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每家的两口足可供小孩玩耍的大锅,一口锅用来保证一家人的吃食,另一口锅则用来给猪鸭鸡狗做饲料。东北的菜一般以“一锅出”、“杀猪菜”为主,锅里炖着粉条猪肉,锅边则摊着大饼子或是在杀猪菜上方架上笼屉蒸窝头,饭菜一起出,即丰盛又省时省力,灶间还可以顺带烤两穗苞米或是埋上两个土豆,更是事半功倍。      

东北气候决定了东北的炕必须与“火”相连,有火,屋子便暖和,日子便惬意,活着也就舒坦,东北的火,在炕头上最能体现,东北的居家特色,坐在炕头上,一个字不用说,用眼神便可感知,用温度便可接触。

扫描关注本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