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立夫|荀子:后人很难超越的礼学大师

 渐华 2021-09-05

荀子:后人很难超越的礼学大师

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更贴切的表达应该是“礼义之邦”。礼仪就是礼数而已,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礼数?东瀛国的礼数最繁琐,一见面就不停地低头哈腰,口中念念有词:“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即使这样,也没有人叫此国为礼义之邦。据说日人的礼数多学唐朝,但中国的字典里几乎找不到这类的打招呼的礼数。礼义就不同,指的是礼数背后的文化系统,而且是一整套的国家治理系统。中国自从出现国家,就确立了“以礼治国”的原则,按《左传》的说法,礼是用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文章图片1

究竟什么是礼?很少有人说清楚。孔子是推崇以礼治国的,《论语》中“礼”字出现了74次,仅次于“仁”字,但孔子自始至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定义,孔子只说了“不学礼,无以立”、“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克己复礼”之类大而泛之的话。孔子觉得周礼最好,但孔子年轻时向老子“问礼”的时候,老子根本就看不起周礼,还给孔子训斥一顿。

文章图片2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礼讲清楚的人应该是荀子。荀子的学问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礼治”,以礼治国。他为此专门写出《礼论》一文,系统地论述了礼治的根源、本质和运作方法。后来的《大戴礼记》、《小戴礼记》都引用过荀子的话,说明荀子确实是中国第一位礼学大师,他奠定了中国礼治思想的基础,后人很难超越。

但是,仔细阅读荀子的《礼论》,就会发现,以礼治国其实是被逼无奈。《礼记》最重要的思想,可以称为“六字诀”,那叫“定尊卑,别贵贱”,可以说就是“名教”,让人觉得不平等,现代人可能觉得不适应。

文章图片3

(一)礼制是用来控制人的欲望的

礼,说白了,就是人类生活的规则。动物生活有规则吗?有,那是“丛林法则”。人类是高等动物,比丛林法则复杂,这就是礼。礼是怎么来的?如果按照孟子的说法,人性皆善,大家都去做“圣人”,礼就没有必要。荀子不这么看,他发现,人性皆恶,所以必须讲规矩。很多人误解了荀子,一说到人性皆恶,就想到大家都是坏蛋。其实,荀子说性恶,是说人人都有欲望:

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这是荀子性恶论的要点。性恶论的“恶”其实就是人欲,欲望与生俱来,而且欲壑难填,是没有边界的,如果听之任之,人群就你争我夺,这个社会肯定会乱套。那怎么办?靠圣人来定规则。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这段话很重要。荀子说,为了避免社会混乱,先王于是制定了“礼义以分之”,即用恰当的制度(礼义),按照“名分”的标准,来满足人群的欲望和需求。这已经明确告诉你,礼是平等的,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样。不能搞什么“等贵贱,均贫富”的那一套理想。现代人比较接受“多劳多得,按需分配”,谁的贡献大,分配就越多。但是,“贡献”怎么评估?荀子告诉你,按等级来确定。

文章图片4

(二)礼制就是确立尊卑贵贱的不同待遇

怎样划等级?荀子说,先划出三个等级,也就是“礼之三本”: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天地是第一等级,没有天地,人从哪里来?先祖是第二等级,没有先祖,我们这些子孙从哪里来?君主是第三等级,没有君主社会怎么管理?所以,荀子以为,礼治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祭祀天地,尊奉先祖,推崇君主,三样缺一不可。

有了这三个等级,祭祀之礼就有章可循。君主、诸侯、大夫、士只能按要求来祭祀,比如,郊外祭天是天子的权限,诸侯只能社祭,大夫、士只能祭祀路神。还有,君主祭祀七代祖先,诸侯祭祀五代祖先,拥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祭祀三代的祖先,拥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可以祭祀两代的祖先,普通百姓不能建立祖庙祭祀祖先(原文如此)。如此等等,可以以此类推。但不管怎样,一定要做到贵贱有别,长幼有序,绝对不能乱套。

荀子说,天子出行,场面最为隆重,不隆重不足以显示一统天下的威严。天子乘坐宽阔的大辂车,用蒲席来舒适身体,用香草来满足嗅觉,用涂金的横木满足视觉。车队慢行,演奏《武》、《象》之乐;车队快行,演奏《韶》、《护》之乐。还有,天子龙旗上挂有九根飘带,显示天子的神气,车轮上的卧犀、蹲虎,鲛鱼皮制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车耳上龙图,显示天子威势。还有,天子配备的马匹必须训练有素而且非常驯服,以保护天子的安全。以此类推。这就叫等级不同,待遇有别。

文章图片5

(三)礼制必须严谨地对待生死大事

礼是很多种类的,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后人又区分五种类别的礼仪,即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荀子认为,这一切都围绕生死大事展开。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人来到世上,都会经历生存与死亡,生是始,死是终,要始终如一,敬始慎终,才是君子之道,也是礼义的具体规定。有人认为生最重要,死了就一了百了,这是厚生薄死,是“奸人之道”,是邪恶之人才有的心态,对待父母、上司绝对不可这样。荀子认为,一生只有一次,活着的时候,侍奉不忠厚恭敬,这叫做粗野;死去后,丧葬不忠厚恭敬,这叫做轻薄。所以,在丧礼中最能看出“忠臣孝子”的孝心和“忠诚度”。至于丧礼的规格,也必须讲究,比如天子的棺椁有七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二层,普通百姓的棺材一层,如此等等。

文章图片6

荀子的《礼记》还有其他论述,但他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礼是国家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无礼则国乱,有礼则国治。荀子的礼论大致有三个要点:第一,礼治的本质是为了约束人群的欲望;第二,礼治的要害在于确立尊卑贵贱的不同待遇;第三,礼仪制度始终围绕生死大事而展开。荀子是个理论家,他说的礼治思想实际上是对战国以前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实践的总结,过去的政治家如周公本来就这么做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荀子把它总结出来,本质上是强调权力、地位、财富、名声等等的分配必须讲究尊卑贵贱、等级差异。他说得很直接,很露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