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8岁学戏,11岁登台,去世60年后,依然是中国最值得追捧的明星

 新用户83904826 2021-09-05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在舞台上活跃了近半个世纪;

他曾出访日本、苏联、美国等多个国家,将京剧介绍给世界认识;

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戏剧表演体系,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他是梅兰芳。

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遗忘剂,可是,他走了60年,却依然让人念念不忘。

我们时常在问: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我们一直追的明星,梅兰芳就是。

Image


Image
少年学戏,气走师傅
“祖师爷没赏你饭吃”

1894年,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梅家老宅里,迎来了一个男孩子。

梅家两兄弟,这是唯一的男孩子。

家人给他取名梅澜,学艺后,取艺名梅兰芳。

梅家是一个梨园世家。

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

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

用现代的话说,是当时戏剧界最牛的十三个人。

梅巧玲之后,梅家成了梨园之家,伯父、父亲皆入行戏曲行业,梅兰芳也不例外。

童年时期的梅兰芳貌不惊人、言不出众。

八岁时,梅兰芳开始学戏。

家里给他请来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启蒙,可是,四句腔调,教了半天,还不能上口。

朱先生说了一句“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后,便拂袖而去,再也不来教了。

批评对于奋进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坚强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梅兰芳属于前者。

Image
梅兰芳20岁

后来,梅兰芳拜吴菱仙学青衣,比其他人更加刻苦用功。

冬天,梅兰芳在院子里的冰地上练踩跷、跑圆场,常常是滑倒了爬起来再练,练得脚上磨起了泡。

11岁那年,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中演织女,一鸣惊人。

对于青少年时期学艺的经历,梅兰芳非常坦诚地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从此,梅兰芳从那个“不开窍”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基本功扎实、口齿清楚的青年。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有的美好,都是无数努力后的水到渠成。


Image
身为优伶,行如君子
演戏可以,陪酒不行'

1913年10月,19岁的梅兰芳来到上海演出,一战成名,成为炙手可热的演员。

面对灯红酒绿的上海,面对成名后的掌声。

梅兰芳并没有迷失自己。

要知道,清末民初时,戏曲艺人地位依然受人歧视。

许多成名的“角儿”,禁不住灯红酒绿的生活,迅速堕落,演艺生涯如昙花一现。

梅兰芳自始至终都洁身自好。

他从不沾烟、酒、色三样。

对于不怀好意的人,他的回答只有八个字:演戏可以,陪酒不行。

人生到最后,拼的都是人品。

Image
梅兰芳演《洛神》剧照(1923年)

梅家的家风就是忠孝节义,在义字上,梅兰芳行如君子。

1938年,夏声戏剧学校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学校的生存,学员刘仲秋到上海寻求梅兰芳的帮助。

梅兰芳满口答应,他建议刘仲秋将学校迁到上海。

此后,为了校舍和筹措办学经费,梅兰芳四处奔走。

学校开课后,就收到梅家人打来的电话:梅先生前天演戏的收入都给你们学校,账已经结出来了,请你们马上派人来拿支票。

梅兰芳的第四子梅葆琛回忆父亲时,给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把资助别人看作为自己一生中最愉快的事。

每到年关,梅兰芳都会组织一场义务戏,与各班演员联合演出,把收入分发给贫穷的同行,让他们安度年关。

1929年,梅兰芳在兰州演出时,当地正闹灾荒,许多百姓衣食无着,梅兰芳见状在兰州设了几处施饭场,赈济灾民。

1961年,梅兰芳逝世后,妻子福芝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纸包里有一沓子借款单据,但梅兰芳从未对任何人提起。

古人云: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人品不好的人,再成功也只是暂时的;唯有人品端正、有良心、讲诚信、能坚守自己内心的人,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Image
家国为重,有情有义
“此人真乃爱国英雄

1931年9月18日,梅兰芳在北京中和园演出《宇宙锋》。

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刚刚病愈,带着护士、警卫多人前来捧场看戏。

可演到中途,张学良急匆匆离开剧场,台上的梅兰芳愣了一下神。

第二天,看了报纸才知道,日本关东军在沈阳炸毁南满铁路,并攻占了东北军在沈阳的驻地大营。

这又勾起了梅兰芳小时候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记忆。

1900年,梅兰芳才6岁,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亲历者。

有一天,门嘭嘭嘭的被敲响,梅兰芳打开门,是一个凶狠的洋兵。

小小年纪的梅兰芳毫不畏惧地问:你怎么又来了,来了四趟了。

梅兰芳边说边将洋兵往外推。

洋兵火了,一把将梅兰芳推倒在地,洋兵抢走了存放在家里的钟表。

此时的梅兰芳也只能愤愤地看着洋兵,无可奈何。

幼年时的经历,让他对侵略者痛恨已极。

Image

12岁的梅兰芳

眼看着华北形式不妙,梅兰芳声名在外,朋友告诉他,日本人很可能会召梅兰芳当“内廷供奉”。

为了不被日本人利用,他离开了生活从艺了二十年的北京,举家迁往上海。

在上海,为了鼓励抗战热情,梅兰芳和友人编排了《抗金兵》、《生死恨》两个剧目,极大的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

他们看中了梅兰芳的影响力,多次派人与梅兰芳沟通,希望他站出来说几句话,为他们演戏,梅兰芳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正如他后来的回忆:抗日战争爆发了,我仇恨敌人,但自己只是一个戏曲演员,没有什么力量贡献国家,只有用消极抵抗的方法和日伪划清界限,因此就千方百计躲避演戏,决不登台。

Image
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敌寇登台演出

1941年12月6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

为了避免日军的纠缠,梅兰芳蓄起了胡须。

面对友人的追问,他说:“日本人假定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

果然,不久之后,日军酒井司令果然请梅兰芳出去唱戏,如此再三,梅兰芳以年龄大了,胡须长出为由 ,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回到上海后,又有汉奸请梅兰芳唱戏,说什么“只要梅老板肯出来,百根金条马上送到府上”。

对此,梅兰芳不屑一顾。

为了逃避日军的逼迫,梅兰芳不惜让保健医生给自己打针,打完后,梅兰芳发起了高烧。

日军人派军医过来量体温,是42度, 证实梅兰芳确系重病,方才作罢。

拒绝为日伪演出,长时间的颠沛流离,梅家的生活陷入了困难。

可梅兰芳宁愿把北京的房子卖了,也不为日本人演出。

丰子恺评价梅兰芳:此人真乃爱国英雄。

艺术没有国界,可艺术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无论何时,不忘民族和国家的艺术家,才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艺术家,才是最值得追的明星。

Image

梅兰芳与齐白石(1955年)


Image
德艺双馨,方成大角
这样不好,我影响她唱戏了

在那个时代,梅兰芳是最大的顶流,却是最没有脾气的明星。

1927年,他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成了“角儿”。

他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

可是,成“角儿”后的梅兰芳,却依然一幅谦逊的模样。

对于所有人,不论是徒弟、管事、琴师,梅兰芳一直都是和颜悦色的。

1952年,梅兰芳在青岛演出《龙凤呈祥》,小太监的台词是:太后有旨,请郡主前去拜堂。

一紧张之下,小太监说成了:太后有旨,请娘娘前去拜堂。

台下顿时喝起了倒彩。

散场后,演太监的演员觉得很对不起梅兰芳,梅兰芳却安慰他说:别难过,下次再演,小太监还是你来扮,一定就不会念错了。

对普通的演员和颜悦色,对自己的徒弟更是尽心尽力。

丁至云拜梅兰芳为师后,为了给她作示范,梅兰芳一次又一次的亲自演示戏曲动作,累得气喘吁吁,依然毫不在意。

丁至云后来在兰心戏院唱戏,梅兰芳每次都去看戏。

有一次被人认出来,许多人围着他请求签名留念,事后梅兰芳不安地说:这样不好,我影响她唱戏了。

不论是做他的徒弟还是他的朋友,与梅兰芳相处,就是舒服。

有位花脸演员曾回忆,有次戏开场前他提前2小时进入化妆间,发现60多岁的梅兰芳已经妆发完毕,默默等待开场。

专业本领决定你能走多高,德行品质决定你能走多远。


梅兰芳红透舞台近半个世纪,德行是他成功的基石。

Image
梅兰芳与友人在一起,右三者为梅兰芳


Image
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从优伶到艺术家


梅兰芳生活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对于京剧,梅兰芳充满了使命感。

彼时,戏曲演员还被称为“戏子”,是不入流的,而梅兰芳却凭着对京剧的热情,想让京剧走得更远。


京剧是一个老牌剧目,梅兰芳思考:是循着老辈艺术家的路子在传统表演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呢,还是依照海派的路子,做一点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的尝试呢?

梅兰芳选择了后者。

“我不愿意还是站在这个旧的圈子里边不动,再受他的拘束”。

冒着失败的风险,梅兰芳创排了16出古装新戏,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为了让京剧走得更远,他来到了东京。梅兰芳的演出大获成功。

日本人评论他:他那自如的动作和大方的舞台技巧有着第一流演员的风范,给人的印象愉快。特别是散花的身段,极尽轻松活泼之能事,姿态妙趣横生。

1930年,他又来到了纽约。担心美国看不懂中国戏,梅兰芳对演出做了许多调整。

在纽约的演出也大获成功,也让美国人认识了“京剧”这门中国艺术。

幸运的是,梅兰芳还结识了美国电影大师卓别林,两人一见如故,卓别林还向梅兰芳“讨教”京剧中丑角的表演艺术。

从1919年4月至1960年2月,梅兰芳三渡日本、四访苏联、赴美演出,每到一处,他都把京剧介绍给外国人,他是东方文化的使者。

Image

梅兰芳与电影大师卓别林


在对京剧的长期研究中,梅兰芳形成了一套表演体系。

著名话剧家黄佐临把梅兰芳同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代表,认为梅兰芳戏剧体系是三大戏剧体系中最生动、丰富的戏剧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院长。

他为工人、农民演出,不禁感慨:我的观众圈子比过去扩展了几十、上百倍。

他依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在京剧上。

直到六十五岁,他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为世人演出一出又一出的精彩剧目。


一件事,他坚守了一生。

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精益求精,方为匠心。

梅兰芳就是京剧的匠人。

Image

晚年的梅兰芳在北京护国寺寓所院内练习舞剑

1961年,梅兰芳带着对京剧事业的依依不舍溘然长逝。

曲未终,人已远。

他8岁学戏,11岁登台,活了67年。

在台上,他唱着最古老的戏曲,在台下,他历经着最急遽的变迁,在心里,他坚守着最纯粹的本心。

正如他的名字,梅之气节,兰之高洁,千古流芳。

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一直追寻和铭记。

参考资料:
《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