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最珍贵的就是人。人最珍贵的就是健康。 发现了《黄帝内经》里几千年的秘密。却长篇大论,喋喋不休。错错错。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 有没有少生病、不生病、健康长寿的方法? 我大中华上国的《黄帝内经》在此,早有不传之秘。 千古奇书《黄帝内经》以人类生育能力为例,将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多数的普通人。一类是天赋异禀的特例。一类是“得道者”。 所以,我们肉眼凡胎的普通人,不能和“天赋异禀”的奇人异士攀比,但我们可以“得道”。 《黄帝内经》第一篇就赤裸裸提出了问题:(上古之人,都活一百多岁,而且动作灵活。现在的人,五十已过,就动作失调了。)是时代环境变了呢?还是我们失去养生之道了呢? 圣天子既然提出了问题,而且记录在案,肯定会有答案。 只不过这个答案掩藏在《黄帝内经》浩瀚的“治已病”的文字中;隐藏在《黄帝内经》昭然若揭的无数谎言中,隐藏在《黄帝内经》“一语多义”的暗示中。 还是在《黄帝内经》第一篇,第一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够了! 这是什么意思? 笔者理解:从前有一个黄帝,生下来就是神童,从小就能言善辩…… 这是《黄帝内经》的作者“一锤定音”法! 警示读者,一定要小心黄帝说的话,小心黄帝与大臣的对话,小心《黄帝内经》的话! 小心的目的,就是发现《黄帝内经》背后的、真正的、没有公开的“养生之道”。而不是现在随处可见的“四时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关于血气的论述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血气通,决死生……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 ……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结论:按摩心经、肺经,血气已从。 原文的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血气通,决死生……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结论:跳棋肯定是黄帝发明的。 四、《黄帝内经》最本质的部分就是“养生之道”。有“四季养生”、“情志养生”、“食物养生”。养生之道中,又以“圣人养生”为准。而《黄帝内经》中的圣人,又有三种不同的面孔。 结论:俄罗斯套娃最早是黄帝发明的。 1)治病高手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 ……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结论:这个圣人是中医界的大咖! 2)弱不禁风的圣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紧,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生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黄帝内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结论:是养生还是养病? 这是贵族养生法的圣人,不但弱不禁风,还喜欢夸夸其谈。 3)终极养生法的圣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夫上古圣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结论:这才是圣人终极养生法 但上述养生法,只有粗线条上的描述,具体的操作,还需要仔细揣摩,方见分晓。 八、黄帝会一指禅吗? 按摩与针刺的关系 从《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可按若刺耳……可按、可药、可浴……可按、可药……可灸、可药……”中可以看出,按摩与针刺,某些作用是相同相通的。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按摩勿释,著针勿斥……”也是对上述结论的补充。 所以在《黄帝内经》中遇到“刺法”的内容,就可以移植到按摩上。 九、黄帝擅长“弯弯绕” 我们整理一下《黄帝内经》关于圣人养生内容的迷踪步: 贤人“逆从阴阳”可以健康长寿——通过按摩“逆从阴阳”——按摩与刺法可以替换——刺法可以使人“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精神不散)”——圣人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大街上到处都是经络按摩养生,经常去,就可以长寿了? 笔者认为,现在的经络按摩,对于中华经络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伟大作用。在治病的效果上,也非同凡响。但在形式和顺序上有探讨的空间。 按摩经脉,当然离不开穴位。 在中医点穴按摩方面,有传承下来的“同身寸”的说法。就是穴位的位置,要根据患者自己的手来定位。 所以在经络养生方面,应该自我按摩。 再说按摩经脉的顺序,如果可以按照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进行,那是很危险的。 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完美诠释了五脏五行生克之理。 十二经脉有六对,每对互为表里。“里”联通五脏,“表”联通六腑。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只以“里”为代表论述,省略对“表”的论述。 《黄帝内经》讲十二经脉是从肺经开始运行的。这样的叙述,不但是为了便于表达,而是点明揭示人出生后,才开始启动肺的呼吸功能! 经脉从肺经(大肠经)开始运行,接着是(胃经)脾经的运行。 肺经运行时,肺的功能会加强。《黄帝内经》学问的高明之处,也是人体内部调节的客观规律:就是先不考虑肺金克制什么肝木,或肺金生什么肾水。而是首先补充肺金之母脾土,这就是对土生金的诠释。 接着是心经(小肠经)的运行,因为脾土之母是心火,火生土。 接着是(膀胱经)肾经的运行。在这里《黄帝内经》大放异彩。心经运行后,不是肝经,达到木生火之意,而是(膀胱经)肾经的运行,用肾水克制心火,就是水克火。 但又不能将心火赶尽杀绝。(膀胱经)肾经运行后,是心包经(三焦经)的运行,形成心火与肾水的交通,达到水火既济之目的。 接着是(胆经)肝经的运行。肝木是心火之母,就是木生火。 但肝阳上亢是健康之大忌,所以接着是肺经的运行,肺金克肝木,就是金克木。同时,进入经脉的下一个运行周期,太完美了。 人体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是一种完美的客观规律。《黄帝内经》完美正确的表达出来、记录下来、传承至今。 但如果经脉按摩从肺经开始,将是非常错误的、危险的! 因为最后结束的足厥阴肝经,肝阳上亢,是很危险的。 按照十二经脉的顺序,肝经已经结束了,进入肺经,靠肺金克制肝木的上亢,是下一个经脉的循环。但你不能无止无休地按摩! 其实,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经脉按摩的顺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是传播理念的三段论。 《黄帝内经》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通”。 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经络通”。 经络(经脉)怎样通? 方式:情志?饮食?吃药?针刺?按摩? 方向:顺?逆? 圣言为何不明说 圣天子黄帝有好生之德,利国利民的养生之道(实际为强身健体)为何不明说? 因为黄帝那时代,是冷兵器时代。人的体能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如果把经络按摩功公开,被敌人学会了,敌人的体能增强,对我不利。 所以《黄帝内经》在内容上谎言与真相交相辉映。敌人如果得到了《黄帝内经》,一定会被里面的谎言搞得晕头转向。 为了传承,古人真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 理解了古人保护民族文化的苦心,知道了先贤说谎的理由,我们就可以放心的研习真正的养生之道了…… 说穴位 一、谎言的目的 中医传统文化中的穴位,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是“元概念”。已经是成熟的知识。时至今日,每个穴位名称的背后,在胡搅蛮缠者的眼里,都有着迷人的变形。看似数字迷宫,实则移动迷宫。 《黄帝内经》三大谎言之一,就是人体三百六十五穴位的数量对不上。 不但数量不对,听听君臣的对话,另有玄机—— 黄帝:“我听说人体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请你讲讲。” 崎伯:您问的太重要了!要不是英明的帝王,谁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这真是圣人易于沟通,良马容易驾驭呀 黄帝:我不是什么圣人,你讲吧。 注:原文《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 注:白话原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体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听你详尽的讲讲。岐伯再次鞠躬回答说: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若不是圣帝,谁能穷究这些深奥的道理,因此请允许我将气穴的部位都一一讲出来。 黄帝拱手谦逊退让地说:先生对我讲的道理,使我很受啓发,虽然我尚未看到其具体部位,未听到其具体的数字,然而已经使我耳聪目明的领会了。岐伯说:你领会的如此深刻,这真是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 黄帝说道: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说气穴之数理可以开阔人的意识,现在我向你所询问的是气穴的数理,主要是开发蒙昧和解除疑惑,还谈不到什麽深奥的理论。然而我希望听先生将气穴的部位尽情地全都讲出来,使我能了解他的意义,并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传授于人。 岐伯再拜而起说:我现在就谈吧…… 听到了吗? 在《黄帝内经》中,一般的交谈形式比较简单,主要记录的是内容。这是极为少数的特殊对话形式,明显在暗示下面的内容要出问题了:“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崎伯说黄帝是圣人,黄帝自称不是圣人。他在暗示什么? 暗示的内容是“圣人养生之道”! 二、穴位的作用 一)、经络按摩时,用点带线。用穴位的点,连起经脉的线,集中精力,防止胡思乱想。 二)、暗示后人修炼经络按摩功时的手法、手式。 三)、迷惑敌人。 三、举例说明暗示后人修炼经络按摩功时的手法、手式。 穴位的数量对不上,有些“胡说八道”。笔者胡搅蛮缠后,发现有些穴位的名称背后另有深意,就像一个物体的重影,而且变形严重。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迷宫。 1、神门穴 在手腕内小指侧,有个神门穴,肚脐是神阙穴。神门当然要与神阙紧密相连了。当你将手部放在肚脐上后,许多穴位的名称,将露出真实的面目。 2、我们先看手腕内侧中部的一个穴位:大陵穴。 大陵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穴位,心包经是沿手臂内侧中线“从脏走手”。 将手掌贴近肚脐(神阙穴),大陵穴(手厥阴心包经)就与神阙穴旁的肓俞穴(足少阴肾经)连在了一起,心包经从上到下,肾经延腹部从下到上,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局部的循环,形成了心肾交通的局面。但这只是心肾交通的按摩手式。手法呢? 大陵穴名称有些怪异。胡搅蛮缠后,恍然大悟:大陵者,大铃也;大铃者,钟也。 既然是钟,当然要敲了。用手掌轻轻拍击肚脐“神阙穴”,手腕部心包经的大陵穴与肓俞穴就有了接触。这就是“心肾交通”的按摩手法。 也是前面“阴阳迷宫”中“精神内守”的具体练法。 心肾交通,就是心火与肾水互补,也就是修炼内功者苦苦追求的但又不知何处下手的水火既济。在胡搅蛮缠下,就是这么简单。 但“精神内守”,或“心肾交通”,或“水火既济”,只是远离疾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精神内守”,或“心肾交通”,或“水火既济”,只是解决了“升降”的问题,达到“气立如故”。防止“神机化灭”的“出入”问题,解决方案马上脱颖而出。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出入费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是以圣人陈阴阳……气立如故。 3、阳池穴 手腕的背部,与大陵穴对应的位置,有一个穴位叫阳池穴。“阳池”者,“阳迟”也。人体前面为阴,后面为阳。当你将一只手手心放在神阙穴的位置,另一只手的手背放在后腰的中心“命门穴”时,带脉从神阙穴“入”,从命门穴“出”的迹象,一览无余。 这是防止“神机化灭”的“出入”练法。 4、内关穴、外关穴 内关穴位于大陵穴上方的位置,外关穴位于内关穴的背面。当你一只手的手心放在神阙穴的位置,另一只手的手背放在后腰的中心“命门穴”的位置时,内关穴就是提示你“入”,外关穴就是提示你“出” 这是从另一角度告诉你防止“神机化灭”的“出入”练法。 5、通里穴、腕骨穴。 通里穴位于手腕部,是手少阴心经的一个穴位。手少阴心经的走向也是“从脏走手”,“通里穴”应该叫“通外穴”才对。但《黄帝内经》里讲到“通里”是手少阴心经的络脉,上行入心。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手少阴之别,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 译文:手少阴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通里。它从手掌後方距离腕关节一寸处别行分出,由此而沿着手少阴心经的正经向上走行,并进入心中。 如果这是实话,那么,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逆从阴阳”:经脉可以逆行。 如果这是实话,那么,这也是一词多义。更是在提示“入”的问题。 在通里穴的背面,有一个腕骨穴(也有写成完骨穴、腕谷穴)。“腕骨”者,“晚顾”也。 当你一只手的手心放在神阙穴的位置,另一只手的手背放在后腰的中心“命门穴”的位置时,前面“通里”,后面“晚顾”,“出入”的提示昭然若揭。 6、除了前面提到的神门穴、命门穴,还有许多名称里带“门”的穴位,云门穴、关门穴、滑肉门穴,都是暗示你修炼经络按摩功时,要用拍振的手法。 7、“劳宫穴”,是暗示你练功的手式,手掌经常形成弓形。“劳宫”者,“老弓”也。五指轻轻靠拢,拇指轻扣在食指指根部,这样拍振的时候,手部皮肤不易皴裂。也有人说这种手式,手心会带着真气。笔者是没有这种感觉的。 到此,我们已经走出穴位的移动迷宫。藏宝的宫殿大门就在眼前, 但又不敢轻易走进藏宝的宫殿。因为有些人被《黄帝内经》中层出不穷的谎话吓坏了。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黄帝内经》说谎的目的。 四、说谎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敌人 《黄帝内经》为了保护好养生的解决之道,煞费苦心,用了大量暗示,同时,加以保密,择人而传。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请藏之灵兰之室……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 ……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 得夭殃…… 不记录,怕失传。 记录了,怕传乱。 为什么怕传乱呢? 因为黄帝那时代,是冷兵器时代。人的体能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如果把经络修炼功公开,被敌人学会了,敌人的体能增强,对我不利。 所以《黄帝内经》在内容上谎言与真相交相辉映。敌人如果得到了《黄帝内经》,一定会被里面的谎言搞得晕头转向。 为了传承,古人真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 理解了古人保护民族文化的苦心,知道了先贤说谎的理由,我们就可以放心的进入藏宝宫殿了…… 第五章 断章取义说宝藏 进入藏宝宫殿后,有人大失所望,因为里面没有黄金白银,没有钻石珠宝。有人充满好奇,因为里面除了刻着文字的柱子,还有一块巨大的屏风,屏风上面刻着如下文字: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是故守经隧焉。 以通其经,神气乃平。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 神 气乃得复。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血气通,决死生。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真气者,经气也。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 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过三个迷宫的考验,再看到这样的文字,笔者总结了一套《经络按摩功》,希望没有令大家失望。 第一节吐故纳新 清宣润肺——按摩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第二节厚德载物 健脾和胃——按摩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第三节心平气和 补血益气——按摩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第四节上善若水 固本培元——按摩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第五节心旷神怡 清心安神——按摩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第六节天道酬勤 疏肝理气——按摩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第七节水火既济 心肾交通——按摩大陵穴、肓腧穴、阳池穴、京门穴。 第八节自强不息 五行交通——按摩章门穴、带脉穴、五枢穴。 第九节融会贯通 真气从之——按摩带脉。按摩命门穴、肾腧穴、京门穴、带脉穴、章门穴、天枢穴、神阙穴。 第十节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按摩命巨阙穴、中脘穴、石门穴、关元穴、中极穴、章门穴、带脉穴、五枢穴、命门穴、肾腧穴、京门穴、带脉穴、章门穴、天枢穴、神阙穴。用横联募原的手法。 笔者凡夫俗子、才疏学浅,就会胡搅蛮缠,从《黄帝内经》浩瀚的宝藏里,只能获得上述粗浅的养生方法,身体已上获益匪浅;在“阴平阳秘……”、“春夏养阳……”、“真气从之……”等理论方面也另辟蹊径、先声夺人。 《黄帝内经》这座迷雾重重的藏宝宫殿,几千年风雨漂泊、战争离乱,几千年改朝换代、鬼蜮人间,却依然屹立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中,耐心地等你发现,发现更多的养生宝藏。 希望有更多的能人异士,从《黄帝内经》中发掘出更加实用的养生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治已病”。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手者生,失手者死”! 阴阳立体迷宫第一个关键路径:“……逆从阴阳……”
1、《黄帝内经》从寿命方面,将人类分为四种:远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 远古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是因为“把握阴阳”; 中古至人“寿命而强”是因为“和于阴阳”; 贤人“益寿而有极时”是因为“逆从阴阳”。 圣人“亦可以百数”,怎样“阴阳”在此没说。为什么? 无言之言,疑问当前! 对于鄙视《黄帝内经》者,是为了隐藏。 对于传承《黄帝内经》者,是为了关注! 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说到“圣人陈阴阳……气血皆从……气立如故。”(血气)(后面接着说圣人阴阳养生…………) 原文:《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和于阴阳……游行天地之间……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逆从阴阳……益寿而有极时。” (天地者,上下也。话外之音中在此) 2、这里的“阴阳”,给人的感觉(错觉)是指“自然规律”。所以贤人“逆从阴阳”的“逆从”是偏正词组,没有“逆”的意思,是“从”(顺)的意思。 受此影响,所以几千年来大家都在《黄帝内经》绝世宝藏的宫殿外徘徊,自以为是! 笔者“胡搅蛮缠”的功夫将在这里大放异彩: 贤人的“逆从阴阳”是并列词组,是“逆阴阳”与“从阴阳”的意思;“逆从阴阳”的“阴阳”是指人体的“经脉”,“把握阴阳”、“和于阴阳”、“陈阴阳”中的“阴阳”也是指“经脉”!(……脉有阴阳……)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逆从”两个字出现了十九次,除了上述贤人的“逆 从阴阳”外,其他十八次,“逆从阴阳”都是并列词组,“逆从”二字专业的解释都是有逆有顺。唯独这个“逆从阴阳”,专业解释是偏正词组,就是顺的意思,没有逆的意思!于理不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认识? 因为有人吓坏了。 《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顺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 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里的“阴阳”,是指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不能违背,但可以最大限度的适应。 但是经脉呢?经脉能逆行呢? 实际上,人体平时的经脉大体上是自然顺行的。但按摩的人知道,按摩经脉时,通过手法可以令一条经脉,一段经脉,在某个时段逆行的。 所谓经脉的顺逆,严格讲,是指经气的顺逆。 经脉中的营气,经脉外的卫气,本身就在区域性、间歇性地逆行!象海浪那样。 经脉可以顺逆的内容,在《黄帝内经》里还有: 证据一:《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 (1)厥阴(足厥阴肝经)根于大敦(足部),结于玉英(人体胸部中线偏上),络于膻中(人体胸部中线偏下)。 (2)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根于至阴(足部),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颈部)、飞扬也(小腿后)。 (3)足少阳(足少阳胆经)根于窍阴(足部),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颈部)、光明(小腿侧面)也。 (4)足阳明根于厉兑(足部),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颈部)、丰隆(小腿前面)也。 (5)手太阳根于少泽(手指),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颈部)、支正(前臂)也。 (6)手少阳根于关冲(手指),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颈部)、外关(手腕)也。 (7)手阳明根于商阳(手指),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颈部)、偏历(前臂)也。 上述表达虽然用的是经脉的名称,实际说的是经气。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真气稽留,邪气居之。”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真气者,经气也。” 此所谓十二经者……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 看出有趣的地方了吗? 经气(营气)上蹿下跳,是可逆可顺的。 证据二:《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经脉的顺逆性质一目了然。 结论: 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脉有阴阳…… 2)《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3)逆从阴阳,就是令经脉逆顺,达到贤人的“益寿而有极时”。 3、贤人如何令经脉“逆从”呢? 在《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则明确提出按摩的作用:“……经络不通……治之以按摩……” 所以,贤人可以用按摩的手法,令经脉“逆从”。 4、贤人通过经脉顺逆,达到健康长寿的结果,但寿命长短不定。怎样成为100多岁的圣人呢?(有圣人者……亦可以百数)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里论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段落里,虽然没有提“圣人”的“阴阳”,但提到“有圣人者……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还提到:“上古有真人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还提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积精全神……” 在此处,真人、至人、圣人都涉及到“精”“神”的概念,简直就是“聚精会神”。贤人却在此“无精打采”,对精、神只字不提。为什么? 请注意,笔者又要胡搅蛮缠了! 真人、至人与天同寿,人们已经是达不到的了。 但大家可以学习贤人,然后向圣人的标准努力。 贤人是“逆从阴阳”。 怎样向圣人那样精神不散呢? 大家可以鄙视胡搅蛮缠,但一定不能记忆失常。 请一定记住“精神不散”这个词汇。 5、在此,“养生”的概念欲盖弥彰、脱颖而出了。 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中,虽然有意将十二藏之相使的叙述残缺不全。但又故意亮明了养生的概念:“……以此养生则寿……以此养生则殃……” 上文虽然提出了“养生”的概念,但有“十二藏之相使”数量不对的背景,带着“谎言”的污点。似乎在干扰后人对养生的关注。反之,也可能通过明显的数字谎言,引起后人对养生的关注。 在《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十二藏之相使”集体闪亮登场,完美亮相。内容上却没有提养生的概念。却说出了《黄帝内经》中最关键、最震撼的一段话:“……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至此,我们把两篇文章和在一起,可以得出这样史无前例的结论:“精气不散,神守不分,就是精神不散。刺法可以令人精神不散,是圣人养生的方法。” 用什么方法可以代替针刺呢? 从《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可按若刺耳……可按、可药、可浴……可按、可药……可灸、可药……”中可以看出,按摩与针刺,某些作用是相同相通的。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按摩勿释,著针勿斥……”也是对上述结论的补充。 所以在《黄帝内经》中遇到“刺法”的内容,就可以移植到按摩上。 6、我们再看看关于圣人与阴阳的其他论述 在《黄帝内经》里,圣人多次出现,大概扮演三个角色: 1)治病高手: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第五十五》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 ……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结论:这个圣人是中医界的大咖! 2)弱不禁风的圣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紧,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生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黄帝内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寿命无穷与圣人“亦可以百数”矛盾,暗示养生的终极目标) 结论:这是贵族养生法的圣人,不但弱不禁风,还喜欢夸夸其谈。 是养生还是养病? 3)终极养生的圣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结论:这才是贤人要学习的圣人养生法。 但《黄帝内经》用了“雾里看花”法,没有告诉大家具体的实施手段,只有高谈阔论。我们会在下个区域,用“以偏概全”的方法,进行令人目瞪口呆的揭秘。 四、阴阳立体迷宫第二个关键区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圣人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大家都知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的春夏、秋冬指季节。 “阴阳”呢?笔者认为此处的阳是指人体的气,阴是指人体的血。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所谓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化气,阴成形”。所以气为阳,血为阴。 所以“春夏养阳”,应该养“气”;“秋冬养阴”,应该养“血”。 怎样养“气”和“血”呢?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所以“春夏养阳”应该养“肺”,达到养“气”的目的;“秋冬养阴”应该养“心”达到养“血”的目的。 我们如何养心和肺呢?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结论: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关联。通过按摩与内脏相关的经脉,达到“养”内脏的目的。 所以春夏养阳应该重点按摩肺经。 所以秋冬养阴应该重点按摩心经。 我们还可以从五脏五行与四季关系的角度分析一下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肝是属于春季的。春季肝木借势勃发,主要会反侮肺金,形成木火刑金之势,影响肺的功能。春季哮喘病多发,证明了这一点。而通过按摩肺经,可以提高肺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激发肺金的天性,克制肝木,防止肝木过旺、反侮肺金,防止肝木克制脾土、影响人体五脏的功能、诱发疾病。 心是属于夏季的。心火在夏季形成燎原之势,心火克制肺金,使苦战了一春季的肺脏疲惫不堪,成为五脏中的短板。所以要增强肺的功能,通过按摩肺经,让肺金能够抵挡住心火的焚烧。夏季也要按摩肺经。 这就是春夏养阳之道。 肺是属于秋季的。肺金在秋季磨刀霍霍,不但能反侮心火,而且邪气横溢,所以秋季也是哮喘多发季节。通过按摩心经,用心火克制肺金,平衡人体的五脏功能 肾是属于冬季的。肾水在冬季澎湃汹涌,对辛苦了一个秋季的心火形成灭顶之灾。所以冬季是心脏病多发的季节。我们通过按摩心经,让受伤的心振作起来。 这就是秋冬养阴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有从环境变化谈起的,有从饮食调理方面论说的,有从情志养生方面解释的,有从阴阳互根方面论证的。在历史上分成了四派。主要分歧在阴阳的定义上,还有如何“养”的方法上。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医、杏林高手,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在此衷心地向伟大的中医名家致敬。但他们只是在医学的语境里探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没有考虑到按摩经脉的范畴。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在不同的季节,自我按摩经脉的顺序不同,笔者自认为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正确答案。 至此,我们隐约看到了藏宝宫殿内部,有几根古迹斑斑的木质立柱,有一根上面上刻《按摩经脉,可以养生》几个大字。 大家有些大失所望。大街上到处都是经络按摩养生,这算什么宝藏? 笔者认为,现在的经络按摩,对于中华经络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伟大作用。在治病的效果上,也非同凡响。但在形式和顺序上有探讨的空间。 按摩经脉,当然离不开穴位。 在中医点穴按摩方面,有传承下来的“同身寸”的说法。就是穴位的位置,要根据患者自己的手来定位。 所以在经络养生方面,应该自我按摩。 再说按摩经脉的顺序,如果可以按照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进行,我就不用胡搅蛮缠了。 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完美诠释了五脏五行生克之理。 十二经脉有六对,每对互为表里。“里”联通五脏,“表”联通六腑。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只以“里”为代表论述,省略对“表”的论述。 《黄帝内经》讲十二经脉是从肺经开始运行的。这样叙述,不但是为了便于表达,而是点明揭示人出生后,才开始启动肺的呼吸功能! 经脉从肺经(大肠经)开始运行,接着是(胃经)脾经的运行。 肺经运行时,肺的功能会加强。《黄帝内经》学问的高明之处,也是人体内部调节的客观规律:就是先不考虑肺金克制什么肝木,或肺金生什么肾水。而是首先补充肺金之母脾土,这就是对土生金的诠释。 接着是心经(小肠经)的运行,因为脾土之母是心火,火生土。 接着是(膀胱经)肾经的运行。在这里《黄帝内经》大放异彩。心经运行后,不是肝经,达到木生火之意,而是(膀胱经)肾经的运行,用肾水克制心火,就是水克火。 但又不能将心火赶尽杀绝。(膀胱经)肾经运行后,是心包经(三焦经)的运行,形成心火与肾水的交通,达到水火既济之目的。 接着是(胆经)肝经的运行。肝木是心火之母,就是木生火。 但肝阳上亢是健康之大忌,所以接着是肺经的运行,肺金克肝木,就是金克木。同时,进入经脉的下一个运行周期,太完美了。 人体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是一种完美的客观规律。《黄帝内经》完美正确的表达出来、记录下来、传承至今。 但如果经脉按摩从肺经开始,将是非常错误的、危险的! 因为最后结束的足厥阴肝经,肝阳上亢,是很危险的。 按照十二经脉的顺讯,肝经已经结束了,进入肺经,靠肺金克制肝木的上亢,是下一个经脉的循环。但你不能无止无休地按摩! 而且,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经脉按摩的顺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那春夏季不能从肺经开始,秋冬季从心经开始呢? 又错啦!别忘了“以从其根”这关键的四个字! 要思考什么生的肺金,什么生的心火? 所以春夏季应该从足阳明胃经开始按摩,合脾土生肺金之意;秋冬季应该从足厥阴胆经开始按摩,合肝木生心火之意。 这时,我们看见宫殿里的另一根柱子,上面刻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实际说的是自我按摩经脉的顺序。 如果笔者这样叫“胡搅蛮缠”,那也是经典的胡搅蛮缠。 2、圣人之“阴平阳秘”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专业解释:阴气平和,阳气秘藏,精神就会旺盛。笔者认为,专业的解释,非常好。但有商榷的空间。这里的“精神”一词,似乎不是现在的用语,而是两个单音词:“精”与“神”。整句话笔者胡搅蛮缠地发现,暗藏着按摩手法和手式。 这里的“阴阳”,不但是指“血气”,还是指“经脉”。 指“血气”,是将动作限制在手臂内侧范围,前文说道:“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肺经、心经在此。 指经脉时,就是手臂上的经脉,包括阴脉、阳脉。结合上句,不包括腿部的经脉。 按摩手臂内侧主血的心经、心包经时,手法要平缓,手式举平,要与心脏位置平齐。此为“阴平”之意。 中华文化,一脉传承。在某些成语中,印证笔者上述观点略现端倪:如“心平气和”、“平心静气”,与《黄帝内经》联系,“阴平”已有,“阴阳”已有。 再说“阳秘”,是指按摩手臂外侧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时,手法要密集,手臂要低垂,方向要逆。“密”“低”“逆”,为“阳秘”之意。 这时,大家会发现肺经有点矛盾了。 从位置上、名称上是“阴”,“手太阴肺经”。从“血气”上讲,又是“阳”,“春夏养阳”的“阳”。《黄帝内经》里两句莫名其妙的话,在此对号入座——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 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但手法的逆顺又有什么依据呢? 人体平时或刚生病时,往往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我们应该“补阴泻阳”。在按摩时,顺着经脉的方向按摩是补,逆着经脉的方向是泻。这就是“阴 平阳秘”的根据。这个根据见下文: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 ……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泻有余,补不足。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 ……凡刺(按摩)之道……补阴泻阳……反此者,血气不行。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胡搅蛮缠至此,“精神乃治”的含义,大家应该知道了,并不只是表面的“精神”得到安定的意思。而是有三层意思: 1)心脏得到安定,达到“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的效果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2)心与气血得到安定的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3)心肾交通(小阴阳)、水火既济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 ……心藏神……肾藏精志也……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第六十一》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五藏相通……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心者……神之变也…… 肾者……精之处也……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心者,神之舍也。 这时,我们又看到宫殿里的一根柱子,上面刻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