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二章

 人也昔兮 2021-09-05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是古人的格言,是哪一个古人,老子在这里没有说。在老子那个时代之前留传下来的格言一类的经典之语,很难考证是哪一个人的话,所以,先秦诸子常以古人泛称。在先秦诸子的文章里,常出现,“古人,古之圣人、君子”这一类词语,然后引出一些话,这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1、引出的话确实是从前人那里留传下来的;2、引出的话是作者自己说的,他借助古人或先贤圣人以示那些话很重要,很有意义。比如,荀子《劝学》开始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里的君子,就是后一种情况。

老子在这一章里,先引用古人的话,而后从这句话展开对道的述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曲与全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事物的生有成长发展,是从曲开始的;曲什么样?弯曲、不通不直、不正、小、小部分、勉强,曲这一词的这些基本义,是曲的基本状态,在如此基本状态下,还会有很多曲的形态,比如说半通不通,说正不正说歪不歪。事物在开始的时候,更多的是这样的样子或状态。那么,事实告诉我们,事物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周全的,就是完备的,就是很严整的。这就是道。道赋予了事物有开始,有发展,有发展的趋势和怎样的趋势。接下来,就是发展,那么,事物从曲向前发展,趋势是什么,趋势是全。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朝着它的相反的方向,这不是事物本身要这样,这是由道决定的。并且这个相反方向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你看草木就是这样,春天的时候,苏生了发芽了,由曲向全,终于开花结果,成就了由曲到全的过程,然后,草木开始随着季节变化,在秋冬时节凋零枯萎。然后再朝着这个状态的相反方向发展,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再循环“曲则全”的往复。

曲,是万物之道,全是万物之道,发展是道,向反的方向发展是道,循环往复是道。

这就是说,“曲则全”说的不只是一种物象,重要的是它蕴藏着这样的道,这个道,赋予了万物只能、全都如此的自性。如此理解“曲则全”之道,才能够真正理解万物自性的异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物在根本上都具有“曲则全”之道,但万物的自性也有其不尽相同处,这是因为“曲则全”之道具有多方面的道义,曲,全,发展,反方向,循环往复,这些就是道的多重之义,万物的自性,会在这不同的道义上各有不同。如下面所说:

枉则直:枉朝着直的方向发展,由枉成直。循环往复,再由直成枉;

洼则盈,只有身处低洼之地,才会有盈满。高处,是不会有盈满的。盈,和洼,更多的体现的是发展之道义,盈和洼,不具有事物两个方面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深刻而又完全理解老子“曲则全”的意思的根本原因。

敝则新:破旧,意味着新,旧则新,更多的体现的是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一道理。

少则得,多则惑:少与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得与惑是相对的两个方面。看看万物,是如此遵循道生存的。少,却意味着得,多则意味着惑。这意思是,事物在这一方面少,道就会让它在别的方面有所得,事物在这一方面多,那么,道就会让它在别的方面有所惑。可是,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认识不到道的真。只看到了多与少,不知道多与少,意味着相反发展结果。或者说,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依道的这一天理,而平衡而恒常。

说完了“曲则全”之道之后,经文转入第二层:圣人如何做: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式,法式,样式,范式;一,指道,抱一,抱持道。圣人,抱持着这样的道,以这样的生存方式生存于天下人之中。

圣人如何抱一呢?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圣人,不自我表现,不这样十分明达;不自以为是,不如此更突出;不自恃有功而功更高;不自夸,这样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

说白了,圣人自处于“曲”,才有了其“全”。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是圣人的自“曲”,而故明,故彰,故有功,故长,则是圣人之“全”。

下面一句是结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是专对圣人说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人。圣人不争,所以,天下人没有谁与圣人相争,离道的天下人,没有办法争胜于守道的圣人。老子在这里不是教人如何与人争胜的。

最后,是引出“曲则全”这句话的来历,强调这句话说得并非虚言。真诚地说,万物万象的生有发展,全都归于“曲则全”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