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一章系统认识道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主宰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空之后,本章针对万事万物一分子的世人提出“无为而治”的处世策略。无为而治的内容,就如《菩萨善戒经》云:“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于一切行不失道心”。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天地出生万物的现状,因为世人处于被主宰,被出生的地位,所有基于世人物质身的认识立场方法策略都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自私自利,不是道。另一方面是为了与圣人之道玄同,因为圣人出现于世是为了向世人开、示佛的知见,为了让世人“明心见性”,悟、入佛的知见,“见性成佛”。更重要的是“有为而治”的有为法,“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无穷无尽,没完没了。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无为而治,利用道本自具足的宝部种族,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庄子·天运》解释,没有显现,使用之前,“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非常重视,就象生命未开始之前的小心谨慎。等到显现,使用之后,“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随意丢弃,就象生命结束之后的不执着,不纠结,漠不关心。从上面庄子对“刍狗”的解读可知,“天地不仁”,应是天地一视同仁,对生命未开始之前与结束之后都没有特别的留恋。整句意思,天地没有意识,没有名相,更没有仁慈,只是跟随着道化生万物。对待所化万事万物,都平等看待,生命开始之前谨小慎微,生命结束之后,随意丢弃,不执着,不纠结,就象对待刍狗一样。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与“圣人不仁”相反的是“圣人仁”。因为圣人出现于世是为了向世人开、示佛的知见,为了让世人“明心见性”,悟、入佛的知见,“见性成佛”。所以,“圣人仁”的话,特别关注的是有心修德玄同于道的世人。与本处呼应的经文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本句意思,圣人与道玄同,心中也没有意识,没有名相,更没有仁慈,只是跟随着道化生万物。对待所化万事万物,都平等看待。生命开始之前谨小慎微,生命结束之后,随意丢弃,不纠结,不执着,就象对待刍狗一样。圣人关心的是有心修德玄同于道的世人,关注的是荷担如来家业。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风箱。老子用风箱与道作对比是精妙绝伦的。首先,风箱自我隔离于虚空之外,犹如后天道自我隔离于先天道。也就是《楞严经》说的“当知虚空生汝心里,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其次,风箱自成一体,风进风出完成一个循环,就象生命一生一死,完成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对应经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三,“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表面上风源源不断,无穷无尽,实际上,风箱之外还有一个外力作用,就象道“挫其锐,解其纷”,主宰着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空。

用风箱譬喻道,也贴合道的特征。1.道不是无,而是有。“湛兮,似或存”,“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主宰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空,就象风箱中的风进进出出,这是很现实的存在。2.似物又不是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用现代物理解释,风箱中只有压强的变化。压强低,风就进来,压强高,风就出去,风箱中的空气不变,轮回中的万事万物不变。3.“有物混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与物质和合成生命,并同生共死地存在于物中,主宰了万事万物成住坏空的趋势。压强与风箱中的空气同在,后天道与万事万物的左右道同在。4.与物和而不同,独立存在,“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即使“和其光,同其尘”,但道本性寥寂不改。压强与空气同在,但压强不是空气,只是控制空气分子之间的距离。5.“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也在离开,远去,返回。“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风箱中的压强小了,没有风了,就拉风箱,让空气进入风箱,再压缩空气,送风出来,空气还是那个空气,轮回中的名相左右道还是原来的名相左右道,并没有变化。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象拉风箱一样,“从事于道,同于道”,同道一起主宰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空。“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名义上万事万物自己成住坏空,就象风在风箱中进进出出,循环往复一样。“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实际上,都是道的作用,就象只有外力拉送,风才能从风箱中进进出出一样。需强调的是,无为而治是针对学道的世人,也就是能与圣人玄同于道的世人说的。修道成就最终要舍弃物质身,达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境界。本句意思,天地之间生化万物,就象风箱一样吗?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而不屈”,虚是指道虚空而大,没有边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不屈是因为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在循环往复。“动而愈出”,动指“觉明为咎”的妄动妄为。出指“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的名从道中割裂,“化朴则为器”,生成万事万物。整句意思:天地之间,就象风箱吗?风箱虚而不屈,象极了道虚空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同时又循环往复。风箱动而愈出,象极了名从道中隔离,“化朴则为器”随万物妄动而出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难以言说。“数穷”,穷尽数字也统计不了。这是指万事万物动而愈出,循环往复,源源不断,没有数量,没有穷尽。“中”,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说文》,中,和也。《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是说没有形相。也就是守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也就是守道。只有守道,才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所以“中”就是《菩萨善戒经》云:“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于一切行不失道心”。整句意思,圣人对待万物,不如顺应自然,让它自生自灭,自然循环。 让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同时也对应死死不息,无穷无尽。反过来,如果不“守中”,以名相的“仁”救个体的坏与空,救也救不来,既费力也不讨好。而且人为阻碍了道的流通,影响了道主宰万事万物成住坏空的过程,这就是老子反复批判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所以会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