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现有人口两千多人,在十里八乡也算是个大村子。在未归城东管辖以前,我们村在陈户镇54个自然村里,也算是一个大村子。但在过去缺吃少穿的贫穷年月里,由于村子大人口众多,我们村在十里八乡也是出了名的穷村子。同时,也是在十里乡村出了名的三多村:一,村子大人口多穷人多。二,逃荒要饭的多。三,因贫穷娶不上媳妇成不了家的光棍汉多。在过去因我们村太穷,就连十里八乡的人到外地逃荒要饭时,要是他人问起他们是什么地方人的时候,他们也都谎称是我们村子里的人啊!不过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因我们村子大太穷要饭的多,再一个可能是因为过去我们村子穷缺吃少穿外出逃荒要饭的人特别多因此而出名。在过去因贫穷有的父母在外出逃荒要饭的时候,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都舍得送人了!在过去每个家庭孩子多,干活的少吃饭的多,家家贫穷这也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农民一年忙到头,除了生产队里分那点口粮外,也没有其它什么经济来源。每年光靠生产队里分的那点粮食除了养家糊口外,还要从牙缝里省吃俭用积攒着给儿盖房娶媳妇。在过去缺吃少穿的年月里家家不穷才怪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把要饭都当成口头禅,更把要饭当成一种职业(因为农民没有别的选)再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里,土地归生产队所有,农民还在生产队里吃大锅饭的时候。由于贫穷生产队里又缺钱买不起化肥,光靠各家各户所积的那点土杂肥,生产队穷的连浇地的机器都买不起,天旱的时候基本上靠天吃饭。地里的庄稼又没肥料又缺水,就是看着苗期长势再好的庄稼,没有那千斤肥也打不出万担粮啊!更别说是在缺少肥水地薄的庄稼是更不托产量。就是真的遇上风调雨顺丰收之年,农民也不会真的能解决温饱问题啊!更别说是遇上天旱与灾荒之年了,那农民的日子更是过的如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在过去大多数要饭的家庭,都是在春冬两闲的时候外出逃荒要饭,但也有个别家庭人口多日子特别难,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常年在外要饭。在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和我三个姐姐也多次要过饭。那是在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最厉害的60年,我父亲就是那一年去世的。1964年大涝之年欠收,我母亲领着二姐去要的饭。1966年又大涝灾荒之年,我母亲又领着我三姐去要饭了!有一年春我大姐领着三姐跟着别人上五莲要过一个多月的饭。在过去那些缺吃少穿的贫穷年月里,我母亲和我三个姐姐都去要过饭。但不管那些年月里日子多么艰难,我母亲也没舍得让我跟着去逃过一次荒,要过一天饭。在我刚初中毕业上世纪1974年秋后,曾经跟着我大姐平生第一次去要过饭。我和大姐还有她小女儿一起,这也是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要饭经历,我那次跟着大姐去要饭,不是因为生活所迫。在上世纪1974年我娘家村,虽然土地耕种还是归生产队所有,农民还是在生产队吃大锅饭的时候。但我娘家村已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虽说算不上是丰衣足食,但就是真的遇上旱涝欠点收小灾之年,只要平时精打细算过日子也能吃上饭不饿肚子。我第一次跟着大姐去尝试要饭,主要原因是为了和大姐做个伴,因为大姐她自己还带着不到两周岁的孩子太辛苦。秋收完了我在家里闲着也没事做,我跟着大姐去多少也能帮上她点忙。我平生跟着大姐第一次去要饭,我们来回只要了五天饭。虽然要饭的时间很短,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自己却感悟彼多。这也可以说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毕业之后又补上人世间这堂课,真的让自己受益匪浅。在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开放市场搞活,在党的护民好政策的推动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村的农民也从过去拖着打狗棍沿街乞讨穷要饭的,从此扔掉了打狗棍的同时,也逐步走上了发家致富路。特别是在近十几年来,农民的日子蒸蒸日上,农民的生活水准逐步大有提高。再也不像过去一样,吃了上顿愁下顿。在每年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再拖着打狗棍子沿街乞讨东门叫大娘,西门低声下气的叫大婶看人家脸色行事。人家高兴了的时候给你口干粮,人家不高兴了的时候,不仅仅是不打发还不知道他们嘴里说出什么难听的话语。现在我们村农民生活好了!家家也都走上了发家致富路。家家脱了贫致了富,城里有楼房住,带步有家庭小轿车。村子里大街小巷也都修成了柏油路。同时,再也看不到在往日里下雨天街头巷尾高洼不平的泥泞路了。社会在发展,人们在进步,讲文明!树新风!不再是一句口号! 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 东微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晓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投稿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