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论语#3.9【2016-8-25】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3.9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qǐ)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够说出来,但是夏的后代杞国已经不足以作佐证了;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够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作佐证了。这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典籍和熟悉了解掌故的贤者不足的缘故。如果典籍和贤人足够的话,我就可以求以为证了。”

【微言微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说:礼,吾能言之,(qǐ)不足征也;礼,吾能言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什么是文献?

“文”,是有关制度典章的文字资料;“献”,是熟悉典章,见多识广,被称谓“活历史”的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但是,作为夏朝的后代,杞人忧天闹笑话,但是杞人不知道保护好祖先的制度典籍以求发扬光大,所以,后来就消失了。同样,作为商朝的后裔,宋人把祖先的好东西僵化了,不知道与时俱进,以至于后来在大争之世,泥古不化,背道而驰,乃至于灭国消亡。

文献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然而,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现在在哪里?无从考证,荡然无存

华夏五千年,虽然也曾经有过外族入侵问鼎中原,甚至入主中原,少数民族统治大汉民族,但是汉字没有消失,汉语没有消失,一些经典文献没有消失,《诗经》《楚辞》《汉乐府》《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山海经》《永乐大典》等存在,一滴墨水落到大海里,大海依然蔚蓝蔚蓝。汉人、汉服、汉字、汉语,没有因为异族入侵而消亡,而是在全世界漫天飞舞,遍地扎根,花开世界。

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知道自己历史,不懂得自己传统,不热爱自己文化,不使用汉语言,不以自己是中国人为骄傲,危险就真的来了。因为根断了,魂就没有了,这才是中华文明的灭顶之灾。

提起“杞”,我们马上想到的是“杞人忧天”,想到传说中胡思乱想的杞人。“忧天这件事,如果只是忧心忡忡,担心天砸下来,就是胡思乱想;如果“忧天”而“探究”,能够异想天开,小心求证,那就是勇敢的探究了。

可惜杞人没有守住自己的根,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大夏的后裔,忘记了继承大夏文明的使命,忘记了民族复兴的责任,只是夜不能寐,茶饭不想,不思进取,坐吃等死。活该亡国!。

宋人倒是没有忘记自己是商汤的后裔,但是夜郎自大,食古不化。宋襄公在世的时候,曾经有过昌盛的机会,甚至于要取代齐桓公而成为霸主,但是,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宋国从此一句不振,乃至于在战国时期被瓜分消灭。

昨天是今天的因,明天是今天的果。

牢记历史,才能不重蹈覆辙;总结教训,才能产生经验;与时俱进,才能可持续发展。好的时代,一定是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然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刘邦攻下咸阳,别人都去抢夺金银财宝,唯独萧何与众不同。他派人先到秦国政府机关,把户口、山川、社会民情的档案搜集起来,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订出计划,恢复关中的生产,补充兵源。因此后来刘邦和项羽相持的四年中,刘邦方面一直粮草比较充足,兵源不断。这都是萧何苦心经营的结果

解决问题的秘籍,就是顺藤摸瓜;改革创新的法宝就是继往开来。

新官上任,最忌讳的是不调查研究就先烧三把火,为了显示权威,打着改革旗号,大动干戈,朝令夕改。

《西游记》的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除了自己被本领高强,孙悟空最擅长的就是找土地调查妖怪的来龙去脉,背后的主子是谁,有什么厉害的法宝,最怕什么,了解清楚了,一物降一物,捉妖也就简单容易了。

中医看病,先要望闻问切,找到了病因,能疏导就疏导,能克制就克制,对症下药,以毒攻毒;西医更是谨慎,仪器扫描,化验诊断,确定病毒,查清楚了,确诊了,改切就切,该换就换。

我们做教师的,同样要重视对学情的了解,教过不是目的,学会才是关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主体,目的不同,对象不同,实现途径自然也不会千篇一律,一定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学定教,教学和一。

这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档案建立和使用,和病人的病历一样,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定要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