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论语#12.14【2017-5-4】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12.14【2017-5-4】

【原文】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微言微感】

孔子和子张的这段对话,再次表明了儒家治国理政的观点:一要勤政,二要忠诚。

在孔子看来,好官就是要忠于职守、勤于工作、能干实事、干成好事,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百姓感到实际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否则,这都做不到还要你干什么?

同样的问题,子路也问过孔子。孔子的回答是:“先之劳之。”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想到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我马上想到几句话:领导领导,前头领跑。干部干部,先干一步。领导干部的使命,就是要先想一步,先干一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干、先想、先有思路,胸有成竹,高瞻远瞩,在群众眼里领导就是“主心骨”——领导有思路,群众有出路。

“这就可以了吗?”

或许子路也觉得老师还有话要讲,于是就追问。

孔子说:“无倦。”

在这里,孔子说的“无倦”,不再是做老师的“诲人不倦”,而是做官为政者的“先之劳之”的“无倦”。

如果说“先之劳之”是为政者的标杆,“无倦”则要求为政者慎终如始,持之以恒。

子路问政,孔子说“无倦”;子张问政,孔子依然说“无倦”。而且,子张问政时候,孔子说的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里的“居之”指的是为政当官,这里的“行之”指的是“履行职责”。所以,我们理解孔子的意思是,当官的要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戏剧大师常香玉曾经说过一句话:“戏比天大!”作为一个艺人来说,一旦接了这场戏,没有理由,锣鼓一响,立马上场,哪怕死了亲娘老头,该喜笑颜开的也必须喜笑颜开。至于自己的悲苦,也只能打掉牙咽肚里,自己知道就好了。

有人说,这里的“行之以忠”的“忠”,应该是忠于君王。忠君爱国,忠君爱国,忠君就是爱国。

我觉得这有一些偏激。

孟子是孔子后儒家另一个圣人级人物。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意思很明确,儒家讲究忠君,但是并不代表忠于昏君。孔子离开鲁国,离开卫国,都是因为瞧不上老板,道不同不相为谋,干脆炒了老板鱿鱼。

儒家的理想王国,是王道乐土,有贤君忠臣,世道清明。孔子对两件事十分反对:一是大臣和诸侯不守臣道,僭越失礼,诸如“八佾舞于庭”、“季氏旅于泰山”、“管仲有反坫”等;二是为政者不爱惜百姓,“苛政猛于虎”,比如冉求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孔子本来是很欣赏冉求这个学生的,而且孔子能叶落归根被迎回鲁国,冉求也是有过大贡献的。但是,就因为这件事,孔子大发雷霆,说出了绝情绝义的话:“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领导干部做到了忠诚和敬业就可以了吗?

我觉得还不够。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好的干部,一定要能干,有担当,有作为。

子贡问于老师:“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带来好处,带来希望,这样的人算得上仁吗?子贡会做生意,能挣大钱,如果让他做官,他可能会侧重在强国富民上。上一次,子贡向老师问政,孔子说的治国三件套是:足食、足兵、民信。后来,子贡说哪些最重要,孔子的答案是民信。但是,子贡一直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惠民才是最关键。

子张问政,老师强调: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子贡问政,老师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我感觉,孔子的治国理政关注点还是百姓。什么是王道乐土?主要看老百姓日子怎么样。君王受命于天,但并不是来享受的。我从这里看到的是民本思想。为政者的使命,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孔子从来没有愚民过,始终反对执政者压榨老百姓。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孔子是极力反对的。

而且,孔子认为的人民幸福,一是安居乐业,有吃有喝(足食);二是没有战乱,安全有保障(足兵);三是文明有序,和谐友爱(民信)。

很多人说孔子愚民,是统治者的帮凶。我以为这是对孔子的误解。孔子提倡的礼仪和秩序,完全是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孔子希望用礼来约束统治者,也希望用礼来安定老百姓。从“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们看到,孔子不是奴化百姓而是坚决反战。

我也是反战的。

我以为:挑起战争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积极参战的,都是被洗脑的狂热分子。如果事情能够通过和谈解决,通过教化解决,为什么要通过战争呢?

在打仗时死去的,士兵永远多于当官的。

纵观古今,无论农民起义还是诸侯征讨,躺在血泊的人子,贵族子弟极少,老百姓的孩子居多。

说到底,战争的根源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

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主动的和被动的,大家都是在捍卫阶级秩序。商汤灭了夏桀,武王灭了商纣,刘邦杀了项羽,卫青打跑匈奴,李世民杀了李建成……诸如此类,战争在本质上,就是高层的利益之争。

当今世界,战争时有发生。站在本国利益上讲,战争都是正义的。站在敌国的立场上讲呢?中国人肯定会质疑“大东亚共荣”,犹太人肯定会声讨纳粹集中营,阿拉伯国家未必认同美国式的民主。

不就是为了掠夺财富嘛?石油可以交换获取,财富可以交易获得,为什么一定要打仗呢?

世界和平,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人民幸福。

所以,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说我只懂得以德治国,军旅之事我不知道。

什么是忠?

我一心一意为了你,全心全意爱着你,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很好。

忠,不是我鼓动你和人拼命,然后为你呐喊助威,或者提供杀人的武器和疗伤的药品。

为政者的忠?首先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百姓盼好官,好官是清官。居上为官,最好要德才兼备,两袖清风,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解放初期,刘青山、张子善由于放松了对自己要求,虽然曾有功于国家人民,但是后来变成了贪污犯,危害了党的形象,功不掩过,皆曰可杀。

退而求其次,民间有一种无奈的声音:宁要贪污犯,不要大笨蛋。说的是,贪污犯虽然可恶,如果能干事干实事,贪就贪吧,只要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当然,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果不贪不占,但是尸位素餐,不作为,不担当,让老百姓没吃没喝跟着受穷,老百姓照样骂娘。

去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旅游,听导游讲风土人情。导游是当地小姑娘,泼辣大胆,心直口快,口才很不错,一路上滔滔不绝。她除了讲风景民俗,还讲官场轶闻。她称自己县的书记县长是猪脑袋,没有人家对岸的领导会来事,领导鼠目寸光,群众徒劳无功。

为什么呢?

她说,小浪底建设时候,中标的是一家德国公司。建设启动前,人家老板找到他们的县长和书记,希望征地用来堆放材料,没想到领导们狮子大开口,一亩地要款十几万元。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一亩地十几万在当时征地行情中可是天文数字,德国公司不能接受被坑,双方进入僵局。

河对岸济源市领导闻听此事,立马联系德国公司。地一分钱不要,但是材料需要从我们济源购买,人工需要优先用我们的人,基础建设需要我们一起商量设计……

结果,济源市的土地确实没要钱,但是人力费、材料费、基础设施投入……他们狠狠赚了一把,而且一劳永逸,改善了交通和电网,钱赚得让德国人心甘情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无思路,群众无出路。为政一方,做官一任,慵政懈怠,不担风险不违法,就是啥事也不抓,啥错也不犯,啥活也不干,看似好官,实则误国害民。

官场上,能干事,脾气坏,得罪人多,可能要遭殃;能干事,不检点,违法乱纪,可能要倒霉;工作一般,熬资历,混日头,不犯错,往往却能官运亨通。

同样道理,教师本领有大小,悟性天分不尽相同,我们做不了魏书生,也做不了李镇西,但是如果能立足现实,扎根岗位,忠于职守,勤于工作,就用好自身条件,把自己能干的干好,这不是也很有意义吗?

一个老师,关起门来你就是国王。这间教室,这节课,这群孩子,这个当下,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课堂我当家。领了工资,就要对得起工资。人家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对人家负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家孩子叫咱老师,亲亲热热,毕恭毕敬,我们就要对得起孩子们的信任和尊重。把教学设计好,把课堂经营好,把孩子指导好。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履其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只是一个中师毕业生,小学在村里上,中学在乡里上,然后上班就是乡村教师,资质平平,悟性一般,但是,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最终进入了教师队伍,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我始终站在了教书育人的岗位上。

怎么办?

我选择,我负责。既然不能有更大的舞台,就尝试把三尺讲台变成自己的精彩。

把应该做的事情,变成喜欢做的事情;把喜欢做的事情,做成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十年磨一剑,二十年磨一剑,没有更多的光鲜亮丽,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一步一个脚印,从乡村教师,到特级教师,河南省首届名师;从乡村校长到县城校长,从青年校长到模范校长、名校长、京城校长……岗位在变,不变的是“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行动,一直在奔跑,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恪尽职守,踏踏实实,习以为常,乐在其中。

这就是我对“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践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