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字八法”讲的是八种笔势

 逸心茶舍 2021-09-07
 关于永字八法来源一直说法不一,张怀瓘认为早在汉代的崔瑗就提出了,朱长文《墨池编》则认为始于张旭,南宋陈思《书苑菁华》认为始于陈、隋间的智永。永字八法常常被理解为八种用笔的方法,但这里的用笔不能被误解为是用笔的外在形状,其核心实际是用笔的笔势问题。如果说会写字的八种点画,就知道了书法的道理,那是十分荒唐的;永字八法的意义在于提醒学书者反复体味八种不同类型的笔势特点,并举一反三,就是佚名《书法三昧》中所说的八法立势,'字精研。
  有哪八种笔势呢?点、侧,如鸟翻然飞下,或如高峰之坠石,是由静到动,速度上要快、猛、狠、准;横、勒,如勒马之用缰,是由快到慢,好比马的疾驰与绳的回勒之间的矛盾,构成一股内在的力量;竖、努(弩),状如挽弓之用力,就像拉满弓蓄势待发,挺直中微带弯势,能直而不僵,是后拉和前射的矛盾体现;趯、踢:就像人踢脚,速度要快,踢出之前必有后挫才能更有力;策、提:就像策马加鞭,由慢加快,要落笔稳健,出笔迅速,是马的惯性慢与出势快的矛盾;掠、长撇,则如梳缕长发,速度不快不慢,力量不大不小,在疾中涩,涩中疾,提按不大,节奏平缓,是一种极其微妙的疾涩之道;啄、短撇,象鸟之啄食,所谓果敢之力,所以要果断,要迅速,如果太迟涩了,就体现不出势来,出锋要迅速,但需要先逆笔按入蓄势方可;磔、捺,《说文》曰:磔,辜也。辜是古代一种酷刑,即分裂肢体。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剖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所以磔法就像用刀划肉,要有深度,要在迟重的涩中见出疾的意。
  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话名气甚大,却也引起了后来不断的纷争。近代沙孟海曾驳斥道:
  元赵孟頫曾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后世奉为金科玉律。一般称用笔包括执笔与运笔。赵孟頫的话,如指执笔,说明他没有历史知识。如指运笔,那末变更多,他说千古不易更不对头。我的意见,今天我们执笔姿势是积累历代祖先的经验,特别是宋代以后应用的高案高椅,坐式不同,执笔姿势自然而然相应的改易,今天的姿势可说是适应今天生活用具的一种进步形式。[:参见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
  那么,如何来理解赵氏所谓用笔千古不易呢?我们看看赵孟頫自己的相关言论,或可略知其解: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又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参见赵孟頫《定武兰亭跋》,见王伯敏主编《书学集成》(元明卷),河北美术出版社,第3页。]他说的是宋代书法家唐询,字彦猷,浙江钱塘人,自幼好学书,因家境不富裕,仅购得唐代欧阳询数行真迹,便天天临摹学习,精心揣摩。为什么得数行便能知其用笔?这里用笔显然不是沙孟海所说的执笔,而应是运笔。运笔固然千变万化,但其提按变化的内在因凭却是疾涩之法,所以疾涩之道是其根本。周星莲说: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关注古人用笔,注意的是内在疾涩的肌理,而不是外在的形体面目。什么是内在的肌理?周氏又说:
  谓笔锋落纸,势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势利导。要在落笔之先,腾掷而起,飞行绝迹,不粘定纸上讲求生活。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亦不尽。故能墨无旁沈,肥不剩肉,瘦不露骨,魄力、气韵、风神皆于此出。书法要旨不外是矣。”[:参见周星莲《临池管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724页。]
  形随势出,势随笔生,变化万端,但只要抓住了古人书迹中的疾涩顿挫之法,则擒住了行笔的内在要诀,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之说,或可成立。疾涩用笔之法可谓千古不易之法。
  千古不易的用笔之法,其精微奥妙之处,在墨迹中更能真实显现,所以古人反复强调,要知用笔,必须真迹。米芾直言: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参见米芾《海岳名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61页。]沉着痛快之迹经过刊刻,疾涩精微入妙的内在肌理会被改变和丧失,范成大也说: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笔法神气,终难精进。”[:参见范成大《吴船录》,民国10年(1921)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本。]冯班说:书有二要:一曰用笔,非真迹不可;二曰结字,只消看碑。”“真迹只需数行,便可悟用笔。”[:参见冯班《钝吟书要》,清道光(18211850)世楷堂刻本。]蒋骥说:墨迹之贵于石刻者,以点画浓淡枯润,无微不显,用笔之法,追寻为易。”[:参见蒋骥《续书法论》,见王伯敏主编《书学集成》(清代卷),河北美术出版社,第355页。]“无微不显是真迹之贵于碑刻的理由,疾涩之理精而微,须真迹方可,这是他们反复强调重视真迹的真正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