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上句是什么?

 高山仙人掌 2021-09-08

2021\09\08


图片

诗·人生

图片

初识这七字,还是在读《红楼梦》时。

众人游湖,宝玉抱怨说荷叶太恼人了,不如让人将它拔了去。

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当时的感觉就是,不得了了!李商隐的诗那么美那么伤,和林妹妹的气质多配啊,可怎么就入不了林妹妹的法眼呢?

还未及探究原因,思绪就被这句诗吸引住了,于是去幻想雨打残荷的声音……

后来读到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才知道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林黛玉将“枯”改作“残”,应该不是误记,毕竟这可是她唯一喜欢的义山诗句。

那么,她因何故意改了一字呢?

先来看一下原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wù]:竹楼;水槛:临水的栏杆。迢递[tiáo dì]:遥远。

图片

古诗

赏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个标题是可以略过不提的,或者将其简化成“宿亭寄怀”,对理解诗的意蕴也没有丝毫的影响。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某个阴郁的秋天,李商隐坐在亭子里思念故人,相思如雨脚,从枯荷上走来,乘着萧瑟的秋气,一直飞到故人身边。他发呆的那刻,正酝酿着一首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骆氏亭周围的环境清幽雅致,仿佛不染纤尘。身处其间,理应少了俗世的烦恼与牵绊。可李商隐注定不能全身而退,他此刻有最牵挂想念的人——“相思迢递隔重城”。

他与友人隔着一道道的城池,“道阻且长”,任相思再悠远(“迢递”)也飞度不过思念远人,本就带一层惆怅;何况眼前还有郁积不散的“秋阴”呢?

“秋阴不散”是一个愁的环境。在诗词的世界里,无论是春阴还是秋阴,都像极了压在人心头的愁云。“秋阴”不散,则愁云亦不消。另外,秋阴必然孕育一场秋雨,故下句有“听雨声”之说;也是因为秋阴不散(不散,说明无风或微风),难见晴天,霜期也推后了(民谚称“霜重见晴天”,一般晴朗或微风的夜晚才会下霜)。秋霜晚来,仿佛是造化有意为之,有意将这一池枯荷留给诗人,使他得以在一个不眠的秋夜听雨,也算略慰相思,稍解寂寞罢。

枯荷

图片

他先列出两个客观因素:一、人老了,喜静不好动,对万事都提不起兴致;二、自己生了病,须静养,不宜饮酒。

“老去无心听管弦”,这是很多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容易得到人的理解与同情。但作为“不欲往”的理由,貌似不很充分。所以,便有了次句“病来杯酒不相便”的补充。病人嘛,就算去了也喝不得酒,这样一来,不但不能活跃宴会的氛围,还会引起其他客人的不适,倒不如不去。

况且,作者还有主观因素——“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我”打心底里想留在家中,因为人生难得遇上这样清凉的秋雨,听着雨睡觉,一定是件惬意的事儿。

枯荷

图片

“留得”极富感情色彩,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一丝欣喜之情。可雨打枯荷的声音终究不如“骤雨打新荷”般悦耳,听久了未免无聊,从而更增一层愁闷。

回到前面,如果把“枯荷”改成“残荷”,是否更加传神呢?

“枯”,是自然而然的枯萎,因失去水分而呈干瘪的状态。“残”是受到外力(如狂风、骤雨)的伤害、摧残,而呈现出的破败之状。残荷并不一定干枯,枯荷也不一定残破,但雨落在残荷和枯荷上的声音必然有异,至于哪种更加凄清,须诗友们自己体会了。有人说,林黛玉的处境(“风刀霜剑严相逼”)与“残荷”更加接近;而李商隐的“枯”有种季节交替之感,与他早秀先凋(注意,凋在这也是自然的衰褪)的身世贴近。

亲爱的读者,你更喜欢哪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