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溺游戏,是人在自救

 只要功夫深125 2021-09-08

图片

长 —— 按 —— 二维码,听一凡老师聊聊这个“封面故事”。

            
@            
            

01

生命初期的存在感

6 个月前的小婴儿完全不需要玩具,因为玩具并不能和孩子产生互动、共享体验。

婴儿最渴望的是跟人亲密互动获得回应,妈妈、爸爸、兄弟姐妹,甚至跟孩子亲密的猫猫狗狗。下文统称为妈妈。

小婴儿最爱的玩具是妈妈的脸,妈妈的脸,是一面有魔力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婴儿感到自己被凝视,被回应,被爱。

—— 所谓的存在感,是这样奠定下来的。

02

沉溺游戏是在试图弥补什么?

7 ~ 12 个月的时候,婴儿需要跟妈妈的互动游戏,比如躲猫猫游戏帮助孩子建立客体稳定性。婴儿和妈妈共同关注一个东西,摸它,讲它,共享体验。

这些反反复复的体验,构建和激活孩子的神经网络,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感,能够舒适地感知探索现实世界。

如果这些体验得不到满足,孩子会内心总是感觉空荡荡,有着惴惴不安的不存在感。孩子对客体的感受是:我渴望依恋你,可是你为什么不来?我憎恨你,我又因为这份攻击性,而恐惧被你反击乃至抛弃。

而这些矛盾复杂的体验、依恋的困难,在游戏世界里被“完美”解决了。游戏总是即刻回应自己,人在游戏里可以跟伙伴们共同关注,共享体验。游戏是那面即刻回应自己的魔镜。

在游戏里各种体验都得以释放,攻击性也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攻击性毁了这个游戏,游戏永远在那里,这是一个稳定而安全的世界。

一个孩子沉溺游戏,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沉溺,不是正常玩游戏。沉溺的含义是,玩游戏替代了几乎全部正常生活,孩子对真实世界没有兴趣。

03

如果你真的能爱他

所以,沉溺游戏其实是孩子试图在自救,弥补那个空荡荡的不存在感,避免体验到面对真实世界,对父母痛苦而矛盾的依恋困难。

如果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抢走孩子手中的游戏。游戏如同白面包片一样,营养单一,不能作为全部食物,没有人否认这一点。

但是如果你并不能给予有营养的食物,却抢走饿得浮肿的孩子手中唯一的面包片,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父母可以去做那面魔镜。魔镜及时回应孩子,孩子的需求,能满足便即刻满足,不能满足便直接拒绝。魔镜从不否定孩子的需求。

魔镜很有边界,只是回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不会去改造孩子,不会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去跟孩子建立共同关注,了解孩子在游戏里有哪些好玩的事儿,倾听他游戏里的故事。甚至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共享这份体验。

当孩子被真实的客体、爱他的客体,也就是父母映照,关系中边界清晰,那么内心的空洞逐渐填满,人格越来越饱满有力。

能量回升了,就会不再满足游戏这个白面包片,而渴望链接真实的世界,去探索更有挑战的事情。

扩展挑战探索,这是每个生命的原动力,猫猫狗狗在安全饱足的时候,都想挑战些新动作,去没去过的地方玩,何况高级智慧的人类呢。

没有哪个生命力饱满的人,会仅仅满足于探索游戏世界。

沉溺游戏世界的人,不是被游戏害了,而是被父母吸食干了,只能在游戏世界里自救。

 |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