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廖氏武威郡族谱》札记(一)

 泷西山人 2021-09-08

《廖氏武威郡族谱》综述

2020年10月7日,西宁城青云坊的廖国华先生通过微信,把廖氏武威郡族谱》扫描本发给我。这是我第三次接触到廖氏家族的历史资料。与前两次一样,心情相当兴奋。

《廖氏武威郡族谱》封面

这本《廖氏武威郡族谱》修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距今117年。

从扫描本的情况看,该族谱虫蛀有点严重,是否有脱页,有多少缺页,有待进一步确认。

该族谱的封面为“廖氏武威郡族谱”,但第3至第5页的序则作《廖氏族谱序》

武威郡其实是廖氏郡望,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与望连用,表示该姓氏属于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武威郡是汉代至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新朝为雍州州治,后窦融割据,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朝末的大凉、唐朝末温末、六谷吐蕃、西夏(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这里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天下要冲,西北首府,中外商人云集,商业十分发达,为中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还曾一度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

《廖氏族谱序》

这篇《廖氏族谱序》的落款为:

皇明武宋正德二年孟春月望二日。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谕德庶子、詹事刘健拜撰。

这说明这篇序言是刘健所撰,不是廖氏族人所撰。

落款中的“武宋”当为“武宗”之误。正德二年为1507年。孟春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正月。望二日即农历16日(望是农历15日)。谕德是官名,唐朝开始设置,秩正四品下,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清朝废除。庶子也是官名。明、清设左右庶子,位正五品,作为词臣迁转阶梯,非太子僚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

《廖氏武威郡族谱》比较虫蛀严重

刘健,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刘健师从于大儒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的讲官。孝宗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累迁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为首辅,连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只得致仕归家。不久,便被列为“奸党”之首,削籍为民。刘瑾被诛后复官,于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逝世,年九十四。获赠太师,谥号“文靖”。《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

由此落款可知,明代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廖氏曾修过一次族谱。

光绪二十九年的《廖氏武威郡族谱》为埇波曾泰云所书。曾泰云为什么会给廖氏书写族谱呢?曾泰云在该族谱后的“特书数言”,说得很清楚:西宁廖氏始祖子辉公的第六子怡斋公的配妣曾氏,是曾泰云三世祖子麟公的女儿。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所以为廖氏书写族谱。

曾泰云这一“特书数言”的落款为:

大清光绪廿九年岁次癸卯五月十三日敬书□廖谱。埇波曾泰云书。

曾泰云“特书数言”的落款

在“曾泰云”这个署名前,只标示地名“埇波”,没有标示“庠生”“贡生”“监生”之类,可以基本断定曾泰云是没有获得过功名的布衣。

埇波今作“冲坡”,是便民村委会属下的一条自然村。

从所书字体看,曾泰云的行书似乎要比他的正楷好。

光绪二十九年《廖氏武威郡族谱》记录了从廖氏始祖到十世祖的情况。十世祖廖珠生一子名子辉。子辉迁居西宁。因此族谱以子辉公为西宁“开基始祖”,记录了从开基始祖到八世祖的情况。其中有《子辉公小传》,怡斋公(二世祖)《哭次孙汉章诗》(二首),竹轩公(三世祖廖士成、廖曰敬祖父)《羡沈邑侯诗》,貤赠廖曰敬祖父廖士成文林郎、祖母胡氏太孺人的《敕书》、敕赠廖曰敬父亲廖灿云文林郎、母亲梅氏太孺人的《敕书》,廖曰敬《戊戌十一月十三日小祥诗》《奉母自济南府新城县旋粤诗》《逢先慈忌日诗》《赠胞侄女娱亭诗》,廖曰谦《戊戌元旦后一日省先严墓诗》《十一月届大祥诗》《午梦见父诗》《戊戌春送周邑侯(惠)旋楚诗》。因此,这本族谱并非只是记录世代情况,里面还保存了十分重要的西宁文史资料,信息量很大。如今该族谱被发现并公诸于世,对研究西宁的历史文化。将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曾泰云的行书

后记

西宁官井廖氏,是西宁的名门望族。廖氏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从韶州英德迁居到西宁城南龙勷里(后称青龙街)。此后繁衍生息,人才辈出,风雅不绝,举人廖曰敬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举人外,历史上廖氏还产生了不少贡生、监生、生员等。从本期起,山人将把自己读《廖氏武威郡族谱》的札记在本公众号连载。希望得到西宁文史爱好者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