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咸丰的顾命八大臣,不敌慈禧一个女人?辛酉政变为何轻易成功

 一国之君历史 2021-09-09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皇帝病逝,在临死前,咸丰皇帝选择了八个顾命大臣,来辅佐他那年仅6岁的皇长子载淳(同治皇帝),这八个顾命大臣分别是: 载垣、 端华、 景寿、 肃顺、 穆荫、 匡源、 杜翰、 焦佑瀛。

在这八人中,载垣、端华、 肃顺三人是清朝宗室之后,景寿是清朝世袭贵族,穆荫、 匡源、 杜翰、 焦佑瀛四人是军机大臣,由此可以看出咸丰选择顾命八大臣的结构是:宗室+贵族+朝臣。

咸丰除了安排顾命八大臣辅政,还做了一个特殊的安排,就是把“御赏”印章交给慈安掌管,把“同道堂”印章交给同治皇帝载淳保管,实际上由慈禧保管,顾命大臣所有决策的政令,都要经过加盖这两枚印章,才能正式成为诏令公布天下。

咸丰皇帝

这就是咸丰皇帝所有的托孤安排,这样的安排等于是让两宫皇太后借助掌管印章的权力,去制衡顾命八大臣的权力,当双方的权力相互制约时,谁也不能一方独大,维持相对的平衡,那么同治皇帝的权力就稳定了。

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了咸丰皇帝的意料,仅仅两个多月,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联合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发动辛酉政变,废除了咸丰皇帝的遗诏,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将载垣、端华赐死,肃顺被斩首,穆荫被撤职流放,景寿被降职,匡源、杜翰、焦佑瀛三人被革职查办。

顾命大臣

咸丰皇帝尸骨未寒,朝廷中就发生了政变,改变咸丰的遗命,从结果来看,辛酉政变成功得非常容易,感觉顾命八大臣没有一点反抗能力就被清除,而且政变之后也没有发生任何动乱,感觉政变过渡很平稳。

而且当时慈禧与慈安两人相当年轻,慈禧当时只有26岁,慈安当时只有24岁,感觉顾命八大臣与两宫皇太后是力量悬殊的两个政治集团。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顾命八大臣居然斗不过慈禧、慈安两个女人?

慈禧、慈安是如何打败顾命八大臣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暗中联络恭亲王奕訢,商量反抗顾命八大臣的计划,顾命八大臣根本没有想到24岁的慈安和26岁的慈禧会在私下进行政变,慈禧、慈安的女人身份也让顾命八大臣放松警惕

两宫皇太后

2、以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为由,分散八大臣,其中肃顺在后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慈禧、慈安、同治皇帝与载垣、端华等顾命大臣先行回到北京。

3、夺取兵权,慈禧争取到奕譞担任步兵统领,这是负责北京城门的武将,极为重要,同时恭亲王奕訢拉拢了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

4、两宫皇太后利用两枚印章私自下旨,动用兵力逮捕了所有顾命大臣,政变成功。

经过分析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咸丰皇帝托孤所选择的权力制衡结构不对。

咸丰皇帝用两宫皇太后来制衡顾命大臣,这是让辅政大臣与皇太后进行权力斗争,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托孤结构,这等于是把皇太后从后宫搬到了前台,甚至可以理解为:鼓励后宫干政。

咸丰用两宫皇太后制衡顾命大臣

虽然中国历史上历来不乏后宫干政的事例,但是光明正大地让皇太后来制衡顾命大臣,只会让政治结构更加混乱,因为皇太后是女人,尽管政治地位高,但是他们是不方便走出后宫直接参政的,皇太后如果掌握朝政,一定需要其他男性官员来帮她们掌握外朝与兵权,而皇太后一般又会选择娘家人等亲信,这又变成了外戚专权。

汉武帝开创了立子杀母的先例,其目的就是防止皇太后与外戚干政,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效仿这一做法,直到明朝实行内阁制,历史上几乎没有咸丰皇帝的这种做法,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托孤结构。

如果两宫皇太后没有权力欲望,根本无法制衡顾命八大臣,如果两宫皇太后有权力欲望,她们又掌控了印章与皇帝,顾命八大臣是斗不过的,皇太后本身就是自带权力的,地位又在顾命大臣之上。

顾命大臣人选与结构有问题

二、顾命八大臣的人选与结构有问题

咸丰皇帝一共选了八个顾命之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辅政大臣最多的托孤了,这八人中名义上的首领是怡亲王载垣,但他才能不足,能力最强的是肃顺,但是肃顺本人又不是军机大臣,虽然肃顺是户部尚书,他的大学士之职还是最低级别的协办大学士。

这就有一个问题,有能力的地位不是最高的,地位最高的不是最有能力的,其实这是咸丰皇帝故意安排的,不让顾命八大臣中任意一人占据主导地位,八大臣就形不成一个权力核心,其中必有争斗。

你看汉武帝托孤,虽然有四个人,但以霍光为首,霍光的地位能力远远高于其他三人,霍光就成为托孤大臣的核心,这样就有一个好处,容易决策,有人拿主意,其他唯命是从就行了,但顾命八大臣不同,一是人多了,决策难,二是人多了,容易让彼此产生争斗。

咸丰托孤不当

所以顾命八大臣看起来势力很大,但实际真的发生了意外,很难有个主心骨,咸丰追求的是权力制衡,忘记了这个结构一旦面临意外,很难产生合力一致对外,所以慈禧才能利用回北京的机会来分散八大臣,让他们不在一起,就无法形成有效抵抗。

咸丰皇帝自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就逃到了热河,并且一直在热河直到去世,咸丰把他的朝廷班子也搬到了热河,所以,顾命八大臣的权力基本上在热河,而在北京还有一个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留守朝廷,而这个北京留守朝廷被咸丰帝排除在权力之外。

顾命八大臣之中没有一个人是北京留守朝廷的人,这就产生了一个后果,让北京留守朝廷与热河流亡朝廷之间产生冲突,双方等于是天生的政敌,而慈禧发动政变的地点就在北京,北京留守朝廷的大部分官员都站到了慈禧、慈安这一边来支持政变,这也是顾命八大臣失败的原因之一。

皇太后手中有印章和皇帝,可以绕开顾命大臣直接下旨

三、两宫皇太后掌控了印章和皇帝,师出有名

慈禧与慈安掌握了两枚印章,这就导致皇太后的权力被无限扩大,同时不被制衡,因为有两枚印章就能私自下发圣旨了,还能私自调取兵权,无需通过顾命大臣了,最终慈禧也是这样逮捕顾命大臣的,这是咸丰的失误,如果咸丰在顾命大臣那里留一枚印章,慈禧也没这么容易成功了。

另外,慈禧掌握了皇帝,皇帝是政治正确的本质,也是出师有名的来源,皇帝又是慈禧的亲生儿子,慈禧以皇帝名义下发圣旨,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谁敢不听呢?这有点类似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感觉。

有了皇帝和印章,慈禧就有了对抗顾命八大臣的武器,顾命八大臣的权力再大,也是来自皇帝,也不敢和皇帝对抗,皇帝可以轻易任免顾命八大臣,而皇帝是控制在慈禧手上的,这也是慈禧能打败顾命八大臣的原因之一。

顾命大臣小看慈禧的野心

四、顾命八大臣小看了慈禧的野心与能力

慈禧当时26岁,慈安当时24岁,同治皇帝又只有6岁,在顾命八大臣眼中,这就是孤儿寡母,女人加小孩子能有什么能力和野心,不仅仅是顾命八大臣看走眼了,就连咸丰皇帝也小看他这个贵妃慈禧了。

慈禧在发动政变之前还做了一次试探,故意安排御史董元醇上奏折,奏请让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与慈安召见顾命八大臣,双方在朝堂上进行了激烈的争吵,肃顺更是当庭咆哮,对着两个皇太后大吼大叫,完全不把两宫皇太后放在眼中,甚至把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

这是政变发生的19天前,是慈禧对顾命八大臣的一次试探,看到试探无效果之后,慈禧就准备动用政变了,然而顾命八大臣丝毫没有察觉慈禧的举动,慈禧还在热河秘密接见了恭亲王奕訢,双方秘密商谈了两个多小时,最终确定了政变的具体计划。

顾命八大臣手中没有兵权

可顾命八大臣没有发现危险已经一步步接近,轻视了慈禧,他们以为孤儿寡母根本成不了什么事,小看了慈禧的野心和能力,也是顾命八大臣失败的原因之一。

五、顾命八大臣对兵权的漠视

任何政变一定要争取到兵权,才有成功的可能,没有兵权就容易引发干涉和失败,顾命八大臣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肃顺的哥哥端华(八大臣之一)原本担任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掌管皇城内城,手握京城卫戍部队,负责治安及缉捕,并有权颁其禁令以肃清京城,这是非常重要的官职。

在政变前,慈禧想方设法让端华把步军统领这个官职让给了奕譞,奕譞是奕訢的弟弟,也加入了慈禧的阵营来对抗顾命八大臣,这样慈禧就初步控制了北京城的兵权,然后慈禧的同盟奕訢又拉拢了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

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长,有兵权和调动军队的权力,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的兵将,多次率军对外作战,慈禧阵营有了这两人,基本上就控制了整个首都附近,因此当慈禧下旨逮捕顾命八大臣时,一切都很顺利,甚至连反抗都没有,因为顾命八大臣没有兵权,即使是辅政大臣,也没有用,顾命八大臣漠视兵权,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之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uozhijun_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