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拳的身法

 winriman 2021-09-09

图片

人的身体总的来说是一个整体,“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九要论》)。细分之为:内有五脏六腑,筋骨气血;外有肌肉,五官,百骸。不同的拳术运动,对身体的各部分有不同的规矩要求。形意拳把对身体的各部分的要求称为身法。

一、身法如兵法

行军打仗是由军事集团的各个部分团结协作来完成,某一部分的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战局。在拳术运动中,把身体看作一个“军事集团”,再细分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就是“分一身之法:心似元帅,眼似先锋,腿似战马,身似刀枪;五脏好似五营,四梢,身为营盘;浑身毛发好似千军万马;抽身似纵炮,哈声如号令,发手如点炮”(《心意六合拳谱》)。也就是说身体各部分随意念而动,把各部分的劲力会合一处发出整体劲力。又如《九要论》所云:“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下和,内外相连,前后相需”,使周身上下、内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取法四象

形意拳身法总体取四象: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图片

(一)鸡腿
无论哪种拳术,一技一艺,创造者用尽苦心。形意拳在下盘腿足的功夫上,不谈具体动作,而以“鸡腿”代之,也正是体现了形意拳象形取意的特点。人为万物之灵,但不一定有万物之能;借鉴其它的动物的长处为己用,也正是古人的意图。说“鸡腿”的意义何在,必须细心观察鸡的特点。

1.独立守神。鸡有独立之能,每当鸡处于静态的时侯,缩颈含目,一腿独立,一腿高提,不动不摇,其重心上下如一;静是动的前提,一腿高提,动顾四方。

2.磨胫步。细观鸡的行走,后爪拳曲,磨前腿而行。其行走时肢体都向重心位置收靠,使身体不置于左右前后晃动。在练拳进后足时要平移至前足踝处,再向前进步,不可翘起后足,此为鸡行摩胫步。

识别二维码走进武术藏经阁 总有您需要的!

3.进身法。进步前,调节身法以顺势蹬足进身。鸡在疾速前行时是利用自身的前倾重心,就像放在平面上的鸡蛋,用一点力就像前滚动,也就是“圆行方止”的道理。所以鸡奔跑起来,即轻松省力,速度快又自然流畅。在练拳时,进步前要送胯以收尾闾,上身要圆背含胸,把身躯收圆。向前行时,使骨盆向前移出股骨所支撑的重心点,头微领,重心前移,此时,正是蹬足进身的时机,正如拳谱云:“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此时掌握不好,蹬腿时就会把身体向上顶起,而不是水平前行。如果突臀挺腰,股骨与盆骨成上下一条直线,蹬腿时就形成向上顶的劲力,而不是向前催动身体的劲力。

4.落步时的踏踩法。鸡行走时落步厚重,足趾扣地,这样既可以带动身体向前移动,又可以猛然止步。在练拳落步时,也要有踏踩法,踏在足跟,踩在足趾,两劲不分要同时体现出来。“踏法”并不是用脚砸地,也不是用脚跟向前的戳劲,更不是为落地厚重用脚向下的墩劲,而是脚落地时要有向后的抓劲,膝向前顶,把身体向前拉进,使劲力达于脚趾,形成“落步生根之势”。落步的踩劲,也可以使身体突然停止前移。

图片


(二)龙身

古人认为龙为神物,行于天地之间,然而实际中只见图腾不见实物。所以为了便于理解,在拳谱中又提出“行如槐虫”的说法:静则一波三折,含蓄劲力;动则节节贯串,劲力传导相随,也就是“束”、“展”之法。“龙身”的重要性是身体的“束”、“展”要体现出“立圆”,而不是“平圆”,就是劲力的传导起于足,由脊柱传至上肢而到手要体现一个“立圆”。此也是形意拳的特点之一,因为龙为神物,龙身也有腰身转动灵活,伸缩自如,变化莫测之意。人身脊柱是骨节最多之处,可以把脊柱比做一条大龙,在劲力的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运动规律是身形应当似流水,有起有落。

图片



(三)熊膀

1.沉肩和扣肩。熊站立时两膀向下垂,摇动树木时两膀由下向上直接用力,总是能发出很大的力量把树木推倒。根据熊的这一特点,在练拳时要肩部向下沉,只有肩沉膀才能向下落,两膀之力才能体现出来。熊的前肢两膀靠的很近,用力时两膀直接发力,熊的笨力很大,尤其是膀力。又因两膀紧抱脊柱使劲力向中心包裹严禁,劲力不散。人有锁骨支撑两肩,使两膀分开,不能紧抱肋骨,在向前或向后用力时,两膀之力很难使出。根据这样的生理特点,在练拳时要含胸圆背,两肩要扣使两膀紧贴两肋,这样即可以发出两膀的劲力,又可以使两膀的劲力相抱。所以“熊膀”的意义在于沉肩落膀,含胸圆背,两肩前扣,避免胸突与抬肩之弊。

2.竖项。熊站立时头总是向上顶起,脖子伸直,以保持身体的直立及平衡。要使出两膀之力是离不开头顶项竖的,所以在“熊膀”沉肩、扣肩的同时也要竖项。只有头向上顶或虚悬,才能使项竖起。项竖自然背拔,这样以大椎穴部位为中心,向上头顶项竖;向下沉身;向两侧两膀抱肋,使劲力气血上至头,左右至两膀达肩到臂;但是要松而不散,合而不僵。

图片


(四)虎抱头

形意拳中把猛虎捕食时的形态称为虎抱头。猛虎捕食时,前爪扑地,头颈紧缩,腰背弓起,以蓄劲力,准备时刻出击,取其处于进攻状态。

虎的前肢直接与膀相连,捕猎时前肢直接向前用力,不会向两侧分开,这样才能把自身的重量及向前扑的劲力通过前肢发挥出来,这是虎前肢的生理结构特点所决定的。在人的生理结构中,因为有肩使臂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在向前用力时如果肘尖向外突出,上肢所发劲力就不是正直向前冲的劲力,使向前所发劲力容易分散,减少威力。所以虎抱头的意义,具体的讲是对上肢的要求,即两肘不离肋,要坠肘避免肘外突;在出拳时两肘要合抱,才能把身体的劲力顺利发出;同时要手不离心,使手的出入合于身体的中线,无论身体怎样变化,只有手不离心,才能把身体的劲力通过上肢不偏不倚地直线发出。

虎抱头在于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前不露手后不露肘;双腿屈蹲,腰背收圆,蓄劲待发。前不露手是指前手不要超出前脚尖,这样就不会丢失身体重心;后不露肘是指肘紧贴两肋不超后背,如果肘超过后背,就会丢失两肩相抱之劲。

图片

三、三尖相照

形意拳身法要求“三尖相照”。“三尖”是指:手尖、鼻尖、脚尖。“相照”是三尖要相互呼应,无论是进退展转,应守于身体的中线。鼻尖处于身体左右的中线位置,向前也正是两眼的焦点位置。两眼焦点的位置,正是手尖的位置,如枪的准星,两眼再由此向前看出。脚尖与手尖上下在一条直线,“手不出尖”是指:手尖不要超脚尖,以免失去身体的重心,因而造成身体前俯丢失中正。只有“三尖相照”,才能做到眼到、手到、脚到,有的放矢。三尖不照身体偏斜,则周身用力不均,气也因之散慢。

为了使周身劲力整齐,还应多一尖相照,即尾骨尖也应与其三尖相照,不至于使胯左右偏斜,重心不稳。鼻尖与尾骨尖上下相照,鼻尖下照,则头顶项竖,头部自然端正。尾尖向上卷起与鼻尖呼应,胯部自然端正。两点上下一线,也是身体的中线。手的起落,足的磨胫进退也合于此中线,这样出劲才整齐。尾骨尖与手尖、足尖相照应,使两膀的裹抱劲力和两腿的剪子股劲力不散。此四尖即划分出上下前后的十字中线,无论身体的动静皆以中线为准。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