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山封疆”、“流水为界”的崇明古境域

 黄建新图书馆 2021-09-09
“四山封疆”、“流水为界”的崇明古境域
图片

图片

奔流不息的长江挟泥沙而东流入海。历经久远岁月的孕育,长江入海口渐趋宽阔,比降减小,流速减慢,于是大量泥沙沉积,愈积愈厚。在无数次的涨坍变幻和飘忽游弋后,囤积成洲,渐成沙状, 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

据《正德崇明县志》(以下简称,如《正德志》、《万历志》、《雍正志》……)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海中涌出二洲” ,这无疑是众多沙洲中的较大者,取名“东沙”和“西沙”。两沙相距70余里,隔水相望,被后人认同为崇明岛的前身。两沙之外,众多小沙星罗棋布,或涨或塌,或隐或现,形同飘移。在以后的岁月长河中,周围的无数小沙星罗棋布 。其中也有沙段互相涨连,逐渐成片。到雍正年间(1506-1521年),包括当时新涨沙洲和尚能存留记忆的坍没沙洲名称“凡三百五十” 之数。

由于“渐积渐阜,而利渔樵者土著焉。嗣是芟夷垦辟,乂而为田,民居稠密,乃立崇明镇於西洲(西沙)” ,“崇明之名,自此始” 。

崇明积沙成壤,处地江中,四面环水,涨坍无常。民国志有这样记述:在元明时代,江流“始趋东北,渐趋东南,故是时崇明亦变迁特甚,至清(朝)而江流悉趋东南,故东北诸沙竞起,而西南因之日削。” 明嘉靖初年到清康熙未年(1522-1722)的200年间,是江口沙洲涨坍的频繁时期。据《康熙志》 “盖崇邑壤由沙积其间,东西南北倐涨倐坍,涨者一望汪洋,陡成平陆;坍者万家烟火,立变洪涛,悉系造物司权,神工莫测。” 涨坍一惟天命,任由自然。坍则无人问津,而涨沙则觊觎者不乏有人。

元至元十四年(1277)崇明升镇为州后,对崇地管营特颁了“三年一丈,坍则除粮,涨则拨民,流水为界” 十六字令。《康熙志》也作是如说:“崇自元建治以来,凡五邑(指嘉定、太仓、常熟、通州、海门)地形之外之江面,即判作崇明封域,故曰独分水面也。” “其间星罗棋布之洲,俱崇有之。” “为以涨补坍地也” 。此后以此定作崇明境域 ,亦作江中沙洲判课成例。

图片

因崇明四面皆水,“寄都水上,四境虚而不实” ,明宣德五年(1430),朝廷准巡抚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明永乐二年进士。)奏请,“狼山以南,宝山以北,西起福山,东迄佘山,其中水面皆崇境,以涨补坍,使弹丸之地,常屹然在江海间,为万世不易之经。” 在此范围内,“他邑不得过而问焉。”

东南宝山,在嘉定县东南80里(今川沙境内),距崇水面约60里。明永乐十年(1412),平江伯陈瑄督司海运,有鉴于雨夜昏黑,舟船过往,常有覆溺,奏请朝廷,筑土山,四围垒石,高30丈,上建烽火台,“昼则举烟,夜则明火” ,便于船只表识。山上立有明成祖碑文。后巡抚周忱在山上立石,题作“崇明界”。万历十年(1582)为海潮冲坍。

西南福山,山近常熟,“蔚然江海间” ,旧称釜山、金凤山、殿山,海拔仅35米,距崇水面约100里。

东北佘山,又作蛇山、茶山、长山,有东西两峰,峰高均不足百米,距崇水面约60里。

西北狼山,相传曾有白狼窝居,又传该山形似狼而名。后曾改名琅山,后人又称之谓紫琅山。该山原在江中,北宋时渐与陆地涨连。山高仅百米,距崇水面约100里。

清《乾隆志》说:“四山与崇远近不同,亦约略之词,总不如十六字令中流水为界一语为是。” 是言一语中的,所以自古以来多以“流水为界”来课断新沙争讼。

虽有“四山封疆”、“独占水面”的定制,但他邑跨水争沙在历朝历代都有发生,甚至械斗,也导致诉讼不息。元至元中(指前至元,1264-1294年),长江北支涨出营前沙,海门人跨水相争,后上司断案,以“流水为界”,“办课判归崇明” 。这是现今所能见到的邻里争沙的最早记载。

明正德中(1506-1521年)涨小阴沙,海门人以其近而争之,崇明派员赴京诉状,历经数年,迟延不定,最后县令率众“劫夺”,“始得沾利如初” 。又如明嘉靖四年(1561),常熟人与崇相争高明沙;明万历七年(1579),嘉定人与崇相争竹排沙;万历二十八年(1600)海门人又与崇相争小阴沙、常熟人与崇相争高平沙;明天启元年(1621),江阴人与崇相争永平沙,等等,不一而足,上司均按“流水为界”定制判归崇明。之后,又有富民、永昌、永泰、协旺、洋涨等沙的邻里互争。

到了清代,“四山封疆”、“流水为界”的旧制未能如前承袭。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乾隆志》:“雍正十三年(1735),奉部议通崇分界,(《光绪志》记为:经太通道勘议),以崇地之半洋、大安、戏台三沙为准,沙以南(包括三沙)为崇,沙以北为通。” 也即长江北支靠近通州的山前、扁担、永兴等计12沙判划通州。乾隆三十三年(1768),崇明西北隅的半洋、富民等11沙又划出,归属海门厅(乾隆三十三年即1768年设厅治)。清嘉庆七年(1802),北支利民沙突涨,被勘定三分沙洲,崇归其一。清光绪元年(1875),长江南支的崇宝沙新涨,由江苏藩司裁决为对半分界,于是长兴、石头等沙划入宝山,横沙划属川沙。总之,于后的涨沙被彻底丢弃了“独占水面”的成例,“流水之制紊矣” 。

图片

及至近代,崇明仍有与邻里相争涨沙的事件发生。民国时期,与海门相争永泰沙,与宝山相争鸭窝沙。解放后,崇明与邻里又有团结沙、永隆沙、新开沙和黄瓜沙的争端。

清同治、光绪年间,北支江中又陆续涨出许多沙洲,与本岛中隔江流,崇明治域遂有内沙、外沙之分,称本岛为内沙,北支江中的涨沙为外沙,俗称北沙。外沙逐渐与江北陆地靠近,1928年,本属崇明的外沙10乡计有14沙划出,另建启东县。

图片

长江口出洋,以铜沙为淡潮与咸潮的交汇处,习惯以铜沙以东称外洋。《光绪志》有“外洋之近南者”的大洋山、丫髻山、徐贡山、马迹山(泗礁山),“皆崇境也”,再南则属浙江;“外洋之近北者” 的鸡骨山、大七山(大檝山)、北丁兴、金鸡山,“皆崇境也” ,再北则属通州。《民国志》地理篇有“东部辖境至佘山之外四礁、花鸟、陈钱诸岛” ,虽治地较远,狱讼罕至,“然固邑之东鄙已” 。据嵊泗县志,康熙二十九年(1690)起隶属崇明,1934年设为崇明第五区(时称嵊泗列岛),抗战胜利后,划出为江苏省直辖区。

2005年5月,原属宝山的长兴、横沙两乡经国务院批准划入崇明,自此,崇明拥有三岛境域。2016年7月,崇明撤县建区。

信息来源:心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