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隶《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及其学习技法

 青木森森 2021-09-09

作者:楼晓勉

摘要

《曹全碑》以工整精巧、清逸秀雅的艺术风格独立于汉碑之林。《曹全碑》在用笔上以圆笔为主 , 在结体上大多采用横向取势 , 审美上宛若古代仕女。《曹全碑》的技法学习要在线条、结体和整体风格上全面把握。

关键词

圆笔、中宫紧收、柔美

正文

我国书法史上, 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重大的变革。隶书由篆书衍化而成, 是中国古代对篆书进行大胆简化之后产生的一种书体。就文字学而言, 隶书打破了篆书中仍旧保留的一点象形、指事等构字原理, 变成了纯符号的今体字范畴;就书体演变而言, 秦代的小篆在字形结构以及笔画线条上比较单调, 汉代隶书则将小篆纵长的体势变为方正横扁, 将圆转变为方折, 将勾连变为使转, 将内裹变为外铺, 创立了有粗细变化的方笔线条, 形成了撇 、捺、折、点等笔画, 并且使行笔有一波三折, 具流动与峻拔之态。可以说, 隶书在整个书法发展史上, 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它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它在笔法上的创新, 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

文章图片1

汉代隶书是臻于成熟的隶书, 是我国历代隶书的典范, 也是书法史上第一座高峰.从传世的东汉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 有的精致典雅, 华美堂皇;有的飘逸秀丽, 奇纵恣肆;有的丰茂雄强, 浑穆厚重;有的方正劲挺, 斩截爽利;有的舒展宽博, 雄放豪迈;有的朴拙高古, 遒劲恬逸。正如清代书法家王澍所言 “隶法以汉为极” , 的确如此。

汉隶书迹主要留存于东汉晚期, 尤其是桓灵二朝的碑刻上。这些碑刻绮丽纷呈、各臻其妙, 代表了汉隶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 其中《曹全碑》为汉隶中圆笔秀美之典型, 是汉隶中的至宝, 对后世影响巨大。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纪功碑》, 是东汉时期王敞等人为郃阳令纪功颂德, 于灵帝中平二年 (185年) 所立。碑高2.53米, 宽1.23米, 19行, 每行45字, 全文849字。此碑发现较晚, 于明万历初年 (1573年后) 在陕西省郃阳县莘里村出土, 一直存放在郃阳县孔庙, 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内。

《曹全碑》以工整精巧、清逸秀雅的艺术风格独立于汉碑之林。它工整而不呆板、精巧而不纤弱、清逸而不浮滑、秀雅而不媚俗, 丰腴蕴藉, 平正清丽, “宛如体态窈窕、婀娜多姿的少女, 一派雍容华贵之态。” 所以, 历代对其评价有加。杨守敬云:“尝以质之孺初, 孺初曰:隶书之有曹全, 犹真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 清人万经评其书云:“秀美流动, 不束缚, 不弛骤, 诚神品也。” 孙退谷则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 汉石中至宝也。” 的确, 该碑之书法秀丽圆润、疏朗轻灵, 是汉碑中秀美难得的佳品。

文章图片2

在此, 我们试图从《曹全碑》的用笔、结体以及审美倾向三个方面来分析它的艺术风格特点。

在用笔方面, 此碑的用笔丰富多姿、生机勃勃。前面我们曾提到, 隶书的出现创造了方笔,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此碑却仍旧保留了篆书的一些用笔方法。它以圆笔为主, 落笔蓄势敛锋, 凝重庄严, 仍含篆意之势而不露行迹, 而这种圆笔所表现出来的线条质感在审美意义上必然不应该是 “薄”的, 而一定是“厚”的, 也使线条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所以圆厚的线条乃此碑用笔特色之一。

其用笔特色之二就是微微下垂的起笔。它的起笔是采用最典型的蚕头写法, 在行笔中由下而上, 漫漫伸展, 使笔画极富弹性, 婉而韧, 圆而劲, 秀而健。其用笔特色之三就是主笔突出。一些长横长捺着力夸张, 这里的主笔指的就是“波磔”之画 (这波磔也就是隶书的特色) 。蚕头燕尾横向极尽伸展, 放纵自如, 飘逸洒脱, 而撇画也长长地抛出, 以呼应波画, 取得平衡之势, 但它又从来是雁不双飞, 甚是规范。这种大胆的写法增添了其起伏节奏感, 使隶书味也更浓。

汉字之所以成为艺术, 也正因为其线条极富变化而不机械。我们发现颜真卿的《勤礼碑》没有一个笔画类同, 王羲之的《兰亭序》中20个“之”字写法各异, 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曹全碑》也同样优越。比如起笔有蚕头, 有方头, 有圆头;收笔有的折木收笔, 有的呈圆形收笔, 有的呈细线条收笔。横画有的平正, 有的却呈拱形, 有的向上倾斜。

文章图片3

而最典型的波画也不是一种模式, 横、捺、钩同若“磔”笔, 但收笔时方向仍有变化。折笔也同样, 一种是形似连接, 但横与竖交界处是起笔另起成横竖 (后人的楷书也有此法, 大约法于此) , 另一种转折处带势转笔而下, 不另起笔, 确似一个笔画即横折。隶书是一种静态书体, 而此碑能有如此之变化实为难得。

在结体方面, 此碑的结体极为精巧, 绰约多姿, 似乎每个部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的。稳中求变, 正中求险, 是古文字中所不多见的写法。

它的结字以横向取势为主。波磔的出现是隶书成熟的标志, 此碑也正充分发挥了其波磔笔画的作用, 使字势左右伸展, 呈一种如水流动之势, 而大部分字出现一种扁方形, 因而有一种极浓的装饰性意味。但与同时期的其他汉碑相比, 《曹全碑》在整体横向取势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字型本身特定形态, 也采用一些纵向字型, 如“胃”、“秉”等字, 没有把字型一味地压扁, 使得在字型结构处理上具有更强的多变性和艺术性。

另外, 此碑很能体现书法艺术的收放关系, 既有长笔波磔, 又有短锋敛笔, 一长一短也就使其结字呈现出内紧外放的、与众不同的特色。其大部分字中宫紧收, 体现一种“向心”作用, 所以, 它不是单纯的笔画堆积, 而是密处不透风, 疏处可奔马。这种结字方法对后世楷书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 。

文章图片4

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 但求平正, 既能平正, 务追险绝, 既知险绝, 复归平正。” 这是一种构字原理, 楷书如此, 隶书也如此, 或许孙氏也正是从汉隶中悟出这段议论, 因为险中求稳, 稳中有险正是《曹全碑》的特色。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 而不是美术字, 正是自始至终体现着这种矛盾的和谐处理上。所以, 读此碑应当看到其工整中的不工整, 如“载”字、“凤”字, 看到其不工整中的工整, 如“人”字、“之”字等。

在审美倾向方面,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曹全碑》以笔势柔美, 结构精巧, 神态妩媚的、独特的审美倾向而在风格各异、千姿百态的汉代碑刻文字流派中独树一帜。相异于《礼器碑》的端庄瘦劲, 《石门颂》的自由放纵, 以及《张迁碑》的力量型的刚性美, 《曹全碑》则宛若一幅中国古代工笔仕女图跃然于纸面, 别有一番韵味。

从以上《曹全碑》艺术特色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曹全碑》作为汉隶代表风格之一, 是汉隶学习入门范本之佳作。下面, 笔者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 谈谈临习此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线条的质感相当重要。

临习此碑, 应选择羊毫或兼毫毛笔书写比较合适。书写速度不宜过迟, 迟则失势。用笔要中锋。其圆厚的线条把握要适度, 圆而不肥, 厚而不俗。写横画要藏锋逆入略带弧势, 写竖画也要藏锋逆入, 平锋着纸, 行笔到底, 收笔力求自然。波画和捺笔相似, 注意笔势的一波三折, 在此基础上特别要注意轻重提按的变化, 表现出线条流动的质感。

文章图片5

二、结字要追求其奇妙变化。

在以横势为主的总体基调上注意个别字的纵势造型。摆脱头脑中固有的平均布局安排, 特别强调非常规性的结构特点和夸张的疏密关系, 以避免将其写成规整而毫无生机的“标准”隶书。变化的结字乃汉隶生命力之所在。

三、整体风格把握要得体。

从整体风格上看《曹全碑》笔致流丽典雅, 风神遒劲, 秀韵独绝。用笔圆润精致, 收放得体。刚以柔出千变万化。结体圆秀为主, 扁平居多, 主笔特长, 平正各异。在掌握线条和结体的同时, 一定要时刻注意对此碑整体风格的把握, 以免趋于流俗。

以上就《曹全碑》的艺术特色作了简单的梳理, 也就技法学习谈了本人粗浅的看法, 希望能够对有志于学习隶书且尤其对《曹全碑》感兴趣的同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