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经·立戒第四十四原成:任何用外力胁迫做出的改变,都是违反人性的,是不可持久的。若不能在思想上接受“道”,在行为上接受“道”的约束,立戒亦是枉然。凡物皆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若不能以“执大象”的变化去适应物的改变,终会为历史所遗弃。老子不赞成立戒,老子认可的是“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的寄寓观。 名与身孰亲。 河上:名遂则身退也。 原成:身退非避免未知伤害之良方。在名誉与生命的转化联系中,如何选择亲疏呢? 身与货孰多。 河上:财多则害身也。 原成:财多害身,财少不贤。 得与亡孰病。 河上:好得利则病于行也。 原成:难得之货行妨。德,行有所得也。行无所得者无德。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三者皆是矛盾对立体,应以辩证统一的思想看待对立双方的关系,强执于一端者皆谓之失。老子所谓的“绝学无忧”是也。 甚爱必大费。 河上: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 原成:言“甚”者皆过矣。故老子曰去甚,去奢,去大。 多藏必厚亡。 河上: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功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原成:偏于动,则为“无”之失。偏于“静”,则为“有”之失。行为不能偏执于一端。多藏者,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知足不辱。 河上:知足之人絶利去欲不辱于身。 原成:足,犹动也。以白造缁曰辱(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的过程,是谓辱)。不辱者,犹“静”也。凡物运动烈度超出限度,则必有结果呈现出来。人做为社会的产物,无时无刻不与周围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人的任何行为,都会有结果产生的。这个道理,老子称之为“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河上:知可止则财利不累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 原成:止,犹静也。知晓运动会产生结果,称之知足。知晓结果一定是由某种运动带来的,称之为知止。 可以长久。 河上: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 原成: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运动与结果,可以远离耻辱、危害。所谓的一分为二者,绝学无忧。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
|
来自: 随便阁 > 《原创河上注道德经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