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祖明(尚書)随笔——《再谈读书》

 怡心延年 2021-09-10


说起老师,人们往往与读书人相联系。其实老师只是一种职业,它与读书人不能划等号。有些人做老师只读教书,最多也就翻翻工具书。

如果不教书,他恐怕连教科书也懒得读了。这很正常,而平时我也接触到不少读书人,他们是工人、公务员、小商贩、医生、律师、公司职员、企业家等等各种职业都有。

可见,职业与身份还是有区别的,以上所举算是一种职业,而读书人文化人算是一种身份吧。

当然我这里说的“读书”也有一定的含义吧。记得著名学者丁学良有读书6种倾向说:
(1)追求知识(主要是指专业知识);
(2)掌握专业技能;
(3)满足好奇心(各种非专业书籍的泛读;
(4)规划人生成长(各类励志、人物传记);
(5)陶冶情操(文学艺术作品);
(6)探究人生的价值意义(各类哲学书)
其实这种对于读书的分类很多,但我想真正的读书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兴趣”,所谓天才=兴趣+勤奋。

有了兴趣,看似枯燥乏味的哲学或专业技能也是乐此不疲;没有兴趣,再美的诗歌或艺术也是索然寡味。所以,读书,兴趣是重中之重。

读书有了兴趣,自然需要借书、购书乃至藏书,我这里尤其要说说藏书。尽管现在有图书馆且有自动借阅处,网络、移动网、电子阅读器,但都不适合我这个高度近视眼,不过听书到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

但是市、区及民间的藏书馆(联网)追求的多半是“全”,而个人藏书追求的是“特”,这个“特”是指结合你的喜欢爱好,但“特”中可以“全”,如某一领域中的经典或古籍。

我自己的藏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古代典籍、宗教、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国际政治以及军事科学等。但现在的重点应该是历史与哲学,它可以让你的阅读与思考高屋建瓴、穿越时空。

譬如,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老子的那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时候,我们也就应该理解历史上许多英雄、先贤为民请命,做出许多符合人心、人性,在关键时超越人性的壮举。
而军事理论著作又充满了极强的东方辩证思维,如那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孙子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军事科学中运用到了最高的境界,其中充满了辩证法。

以后《六韬》《尉僚子》以及当代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均是如此。另外,经济学是一门很接地气的学科,这就是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思考许多非经济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而且这种观察思考还会给我们带来乐趣。

总之,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独特的个性,自然会给你带来只属于你的独特的乐趣。当然关健还要看有没有缘分。

但是读书仅仅靠兴趣是不够的,从前面教育家提到的天才=兴趣+勤奋的公式中来看,勤奋靠什么?回答是专注、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南宋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完成于2021年8月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