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盐商与扬州八怪

 尚廉心语 2021-09-10

生活在扬州这座历史名城的人们分外荣幸,还记得去年最高领导人视察扬州时有言“扬州是个好地方”的赞誉,让多少外地人慕名前往,更令普通本地人倍感自豪。

扬州城历史悠久,兴于汉,盛于唐,特别是隋朝大运河的贯通,它成为南北漕运的重要通道,这使得享有天时地利优势的扬州日益繁荣、名闻遐迩。

谈近代扬州,论名胜古迹,自然绕不开“扬州盐商”与“扬州八怪”这两张名片。对此,人们大都知其名,鲜有识其道的。本文作粗略介绍!

清乾隆年间,扬州凭借历史人文的积淀、地理位置的优越,特别是水运的便捷与发达,逐渐发展成全国知名的盐运中心,据说当时有十亿斤海盐由此转运到安徽、河南、湖北等邻近省份,两淮盐运使的官署也设在扬州。

盐业税收是当时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而扬州的盐业销量约占全国半壁江山,这让从事盐业流通销售的盐商们富甲一方,“扬州盐商”之名由此而来。

扬州盐商到底有多牛?当时有百万银两家产的盐商,只能称“小商”,还没有炫富的资本,资产在几百万到几千万的,才算得上富有名气。

传说乾隆当年南巡在扬州逗留时,某天到了一个叫“大虹园”的地方,随口说了句,此地像南海的琼岛春阴可惜没有白塔。陪同的大盐商江春记在心里,就想赶紧造一座白塔给皇帝拍马屁,“有钱好办事”,他召集工人,运输材料,竟在一夜之间将这个塔造好了!这座速成的“白塔”,也成为今天扬州的景点之一。

不过,在那个崇尚儒学与官本位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大盐商这样的“土豪”并不待见,士大夫们大都不屑与之为伍,没有地位与尊严的盐商何尝不想附庸风雅,享受到社会的尊重地位。

于是,他们去主动结交士子文人,特别是诗人、画家成为首选。当时的书画家虽然拥有才艺,大都过得依旧贫困,这些人马上成为盐商们交好的对象。出售自己的作品,换取钱财收入,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这样的好事,文人墨客何乐不为呢?!就这样,诗人、画家率先与盐商间很快达成了依附关系。

全国各地的许多画家闻听扬州的书画销路特好,都纷纷涌向扬州,当时稍有名气的画家有一百多人,其中的佼佼者,有几个鹤立鸡群的,被后人称为“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人?史上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多数人还是赞同并接受这八个人:郑燮、汪士慎、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和罗聘等,以郑燮(郑板桥)为杰出代表。

扬州八怪的“怪”在哪?有人说他们为人处世很怪,用今天话说就是“另类”,有个性。他们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对丑恶的人和事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

像郑板桥,不愿用自己的画作给那些不懂书画的富商装点门面,可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卖画为生。据说,他的画只写自己的名字,很少题写上款“此画赠与某某”,即使买画者有求也不应。

要论八怪的“怪”,正是有自身的独立主见,不愿走别人的旧路,而是去另辟蹊径!他们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他们就是要自立门户,不追随时俗,风格独特迥异,由此开辟了一代画风,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扬州盐商,凭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打造了白塔、个园等一个个扬州地标,更有完整的历史遗存东关街。实景与文物向后人叙说当年扬州的富庶与繁华,奇特的建筑与景观,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

扬州八怪,以其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品性,在中国画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它给扬州这座历史名城涵养了文化底蕴,厚重了古城璀璨珣丽的色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