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用户08204546 2021-09-10

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脏毒、下利、滞下、大瘕泄范畴,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甚至经年不愈,表现为腹痛、腹泻伴有黏液或脓血便,久病患者精血耗伤日渐羸瘦,有恶变倾向。朱建华教授认为,慢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病机为脾虚湿热,兼及肝胃肺肾,主要病因是脾虚湿毒,因虚致实,因虚致瘀,毒邪深伏,胶结经络,肠络受损,滞气为病。脾肾两虚,湿热阻滞与瘀血、痰饮、食积互为因果,渐积渐累,消残正气,损伤肠络,是毒邪深伏、久病不愈、遇感复作的主因。

朱老师治疗慢性结肠炎初病治在健脾,久病脾肾兼顾。脾虚有先后天之分,素体脾虚气弱则易传易复,病程漫长,脾虚及肾仍宜健脾为主,治病求本。遣方用药重视方证、药证的紧 密结合,擅用专病专药,屡用达药,疗效显著。在朱良春仙桔汤(仙鹤草、桔梗、白槿花、炒白术、炒白芍、秦艽、木香、炒槟榔、乌梅炭、甘草)的基础上灵活化裁,临证多以仙桔汤为基础方。因劳伤气诱发本病者合以四君子汤健运脾气,因情志不畅、肝郁脾虚诱发本病者合以痛泻要方疏肝健脾、刚柔并济。

患者,女,46岁,2009年12月25日 初 诊。以“大便夹黏冻10年”就诊。既往反复西药治疗无效,2009年9月4日纤维结肠镜示:慢性结肠炎,大便日行2或3次,大便成形而燥,夹有红色黏冻,大便前腹部不适,纳食尚可,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濡。诊为:慢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内蕴肠道,治拟清肠化湿。仙桔汤合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加减,处方:黄连5g,黄芩10 g,炒白术30g,炒白芍20g,炒防风10g,山药30g,薏苡仁30g,仙鹤草30g,桔梗10g,乌梅15g,五方草30g,决明子10g,地榆15g,茯苓20g,白槿花15g,甘草6g,7剂。2010年1月1日二诊:服上药后自觉舒,大便不燥,舌苔黄腻,脉细,治守原意,仍予清肠化湿。上方去决明子,乌梅15g易乌梅炭15g;加徐长卿30g、诃子肉10g、黄芪15g、石斛15g,30剂。2010年1月29日三诊:患者大便血性分泌物明显减少,排便时下腹部疼痛,排便初时有暗红色黏液,大便日行1~3次,上方加炒槟榔3g、煨木香5g。2010年4月30日四诊:服上药后腹痛除,大便中黏液已除,惟口干,食后尚有腹胀闷,大便日行1次,舌红、苔黄,脉细,纤维肠镜示:炎症明显好转,直肠局部尚有轻度炎症。症状与化验结果明显好转,原方出入。上方去黄连、黄芩、黄芪、炒槟榔、煨木香、仙鹤草、徐长卿,入太子参20g、当归10g、白豆蔻6g、炒白扁豆30g,续用地榆、五方草、白槿花、薏苡仁清化肠道湿热,桔梗止泻痢。患者经健脾清肠化湿中药加减治疗4个月余,症状消失。2011年2月25日,患者因 饮食不慎,病情反复,出现大便夹有黏红色黏液,下腹不适,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濡。证属肠道湿阻内蕴,续以健脾清肠化湿调治后诸症悉除。并嘱调节饮食,劳逸适度,适寒温防外感,预防肠道过敏,预防复发。

按:慢性结肠炎病程漫长,朱老师视病症缓急,症急先治症,缓则治其病。患者初诊时已发病10年,症见腹部不适,便燥夹赤白黏冻系脾虚湿毒、肠络受损所致,方用仙桔汤合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加减,健脾化湿治其病,再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决明子通腑。白术、白芍、防风三药皆炒用,取其健脾之意。二诊大便已不燥,故去决明子,患者久病滞下,津液渐耗,入乌梅炭涩肠护津。因湿毒深伏难除,故腹痛黏液减而不止,舌质红、苔黄腻,仍予清肠化湿。慢性结肠炎病程漫长,易伤脾之气阴,入黄芪、石斛健脾益阴,入徐长卿有抗肠道过敏之功。全方健脾、护津液、清伏毒之意甚明。三诊症大减,入炒槟榔、煨木香行滞气,此乃宗张仲景和脏腑所得用药之法,气通则脾气自健,以通为补之意。四诊腹痛、大便黏液已除,口干,舌红、苔黄而不腻,湿热之邪已消大半,脾之气阴亏虚已现,当缓图其病,故去黄芩黄连之苦燥,黄芪之温热。入平和不燥之太子参、炒白扁豆同石斛益气养阴,久病入络入当归活血通络。消补兼施,诸症悉除。

本文节选自2013年8月第54卷第16期《中医杂志》之《慢性结肠炎中医辨治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