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又名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发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轻者偏瘫、重者危及生命,历代医家均视为疑难之症。刘仕昌教授治疗中风.立法明确,用药精当,灵活变通,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中风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活血祛瘀 ,通腑泄热 活血通腑法是刘老治疗中风急性期常用的方法。刘老认为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主要采用活血通腑法。他认为不论是缺血性中风或是出血性中风都存在血瘀证。当气血失调、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滞经脉,易发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其原因为离经之血,留于脑部,当暴怒难遏,肝阳鸱张、阳动生风,上冲脑络,络破血流脉外而成血瘀,称之 为"离经之血"《素间·牛气通天论篇》指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血证论》曰:"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中风急性期往往合并有便秘,腹胀或腹痛,舌苔黄燥,甚则起芒刺,脉弦滑等里热实证究其原因,刘老认为.中风病人气血逆乱,运行不畅、血蓄于内、肾肠气机不畅.糟粕积滞阻于肠道,郁久化热而出现胃肠实热证。故治疗上刘老善用活血通腑法。中医学早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新血不生","凡治血者,必气以祛瘀为要" 等理论,为活血化瘀治法提供重要依据。而大便的通畅对中风的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关系,刘老认为∶ 大便通则病愈过半。故活血化瘀时常配以通腑泻热法,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减。常用药∶毛冬青、丹参、红花、桃仁、鸡血藤、怀牛膝、田三七末、香附、枳实、大黄等 其中毛冬青、田三七、丹参、桃仁只有清热凉血消瘀作用;枳实、香附具有行气通下,调节气机作用;怀牛膝引药下行,并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丹参、鸡血藤养血和血,并行血中之气;大黄通腑泄热,又可活血止血,起到釜底抽薪,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此法刘老用于中风后期,因中风后期多气虚血瘀,脉络阻塞,习惯上多以补阳还五汤治之,但刘老则多采用滋肾水及祛风通络之法,尤其善用虫类药物,意在借其峻猛之力,以搜剔血脉之瘀滞及风邪。刘老认为,虫类药物善于走窜、其通经达络,远非植物药所及。如地龙具有清热、舒筋活络及降血压的作用,对合并有高血压者效优;蜈蚣、全蝎均有通络止痛、熄风止痉的作用,常相须为用,但两者皆有毒,用量宜小,如全蝎一般用3~6 克,蜈蚣用2 条;水蛭具有破血散瘀,通经脉的作用,有"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之称;僵蚕具有化痰散结、祛风止痉的作用,如合并羰浊内阻,选僵蚕尤佳。中风后遗症、治疗棘手,而虫类药在此方面又独具功效,刘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用虫类药物往往取得良好疗效,与虫类药物合并使用的祛风通络药物有葛根、秦艽、木瓜、威灵仙、桑枝、豨莶草等。 五、病案举例 11月 8 日二诊∶ 患者肢体活动较前进步、近 日咳嗽,痰多难咯出,纳差,二便调,舌淡黯、苔白,脉弦。急则治标,以化痰止咳法。处方∶ 紫菀、竹茹、浙贝母、瓜蒌皮、地龙、苏子、白前各 12 克,法半夏、北杏仁各 10克,毛冬青 20克,甘草 3 克 煎服法同上。 11月16 日三诊∶患者咳嗽已止,左侧肢体活动有所进步,纳可,睡眠可,二便调,舌淡黯、苔白.脉弦,仍以初诊方去地龙、大黄,加益智仁10 克,7 剂。 11月23日四诊∶病情稳定,肌力增加,由Ⅱ级增加到 IV级;能扶持行走,舌淡黯、苔白,脉弦。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月余出院门诊调治。 【按】本例中风由瘀阻络所致,整个治疗过程均以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为主,其间出现痰多、咳嗽时,则以化痰止咳治其标,后仍守原法治疗,诸症恢复较快。 中风病情复杂多变,刘老在辨治中风时,往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各种治法结合施治.如早期多使用活血通腑,化痰开窍,平肝熄风的治法;后期多用补益肝肾、祛风通络的治法、疗效甚佳。如病情危重,应及早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文章摘自:中医临床家刘仕昌 |
|
来自: 新宇医馆 > 《神经内科 中风 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