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柴胡汤析方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有两个活水源头:一是“勤求古训”。仲景自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要录》并评脉辨证。二是“博采众方”。晋·皇甫谧《甲乙》载有: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用之多验。1900年敦煌遗书《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决》)载录《汤液经法》方56首。许多学者认为皇甫谧所述《汤液》即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本合方365首),并将此方与传世本《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发现仲景方与《辅行决》方接近雷同者达20余首。可见,仲景“博采众方”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汤液经法》之方,并删去有道家特色的方名。这一点在《辅行决》中有明确记载: 由上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二、正确理解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药只七味,是由三组药配合而成。其一,柴胡、黄芩为肝胆药,柴胡疏肝达外,黄芩清胆内泄;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黄芩为少阳里药,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其二,人参、半夏和甘草为脾胃之药。其中人参补益肺脾之气,半夏既能和胃又可顺气,甘草有调和诸药、甘守津回之意,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其三,生姜、大枣,从其性味辛甘透达、温养阳气的功用看,实在是调和营卫而达表的要药,用小柴胡汤治外感表证,姜枣是不可少的。 小柴胡汤是仲景根据邪犯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而设,历来被认为是“和法”的代表方。柯韵伯称之“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从柴胡证的病机来看,寒热往来属少阳半表半里的典型热型,少阳属半表半里,又为枢机,出可达表,入可在里,邪入其地,则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可出现寒热往来,它属传统意义上和解法的范畴。但胸胁苦满,是邪犯少阳、经气不利之故,盖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循胁里,正当胸胁之分,此证按理应属经络表证。而嘿嘿不欲饮食则属胆火内扰,影响胃之功能,已完全属里证。心烦不安,则属胆火内郁上扰,也属里证。因此,从病机来看,柴胡证有里证,有表证,也有半表半里证。 如上所述,小柴胡汤是取透达外邪、调理脾胃、调和营卫,在半表半里而偏于表的首选方。 三、关于“但见一证便是” 关于“但见一证,不必悉具”用小柴胡汤的问题。历代医家各持己见,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为是少阳证。当服小柴胡。不必少阳证悉具耳。况本方又有加减随证增损。古人方治。审谛如此。朱肱《类证活人书》 2。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但见一证便宜与柴胡汤随,或为证以法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证治准绳.伤寒》 4。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然仲景不言脉证,止言太阳与少阳合病者,以前章所论包含以上之证,即此理也。况各经之证,所见不一,难为定论)。王肯堂《证治准绳.伤寒》 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柴胡为枢机之剂,凡寒气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服之。证不必悉具,故方亦无定品。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则呕逆,中风则干呕。凡伤寒中风,无麻黄、桂枝证。但见喜呕一证。则发热者,便可用柴胡汤,不必寒热往来而始用也。发热而呕,则人参当去,而桂枝非所宜矣。其目赤、耳聋、胸满而烦者,用柴胡去参、夏加栝蒌实之法∶脉弦细而头痛发热者,从柴胡去参加桂之法。 柯琴《伤寒论注》 6。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仲景但论少阳一经之证。未可六经通用。而陶氏乃云。上工问证以知外。察脉以知内。全在活法。但见一二证便作主张。不必悉具。岂非以此为六经通用乎。钱潢《伤寒溯源集》 7。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少阳与太阳、阳明,相为出入,一证可据,虽有他证,可兼治矣。徐灵胎《伤寒论类方》 8。《伤寒论》中提到小柴胡汤证辨证时强调"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医临床有时要舍症从脉,有时又要舍脉从症,还有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证等复杂情况,因此辨证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机械的规范,无法取代丰富的中医辨证内容,无论肾阳虚的微观指标如何精确,它只能提供中医对肾阳虚证的一个客观认识,在实践中只要见到腰酸膝冷,小便频数,舌质淡,脉沉细等,都辨证为肾阳虚,治法都是温补肾阳。因此,中医能否绝对量化、客观化还须进一步探讨研究,至少在目前初级阶段下,不能一味过分追求证的量化与客观化,不能将量化、客观化作为当前发展中医的主要方向。《阎寿峰辑》 9。“但见一证”,辨治独特。小柴胡汤之主证,医书每将《伤寒论》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称为小柴胡汤之“四大主证”。将“口苦、咽干、目眩”二三症称为“提纲证”。然《伤寒论》原文又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文,对于“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名家所注不一,见仁见智各具心得。余临证间,以小柴胡汤治愈感冒发热者不知凡几,其中不乏小柴胡汤正证。然四大证中,仅“发热”起伏有时一证为人人所必具,其余三证及四证悉具者殊不经见,但口苦咽干证则为绝大多数患者所具有。不过,在以小柴胡汤治愈之病例中,其热型有典型之“寒热往来如疟状者”亦不多见,多数病例每每出现“热势按时起伏”,成一定时间之周期变化。寒热有规律之周期起伏,似可认为即是“寒热往来”之一种形式。本书“小柴胡汤治验选”治验病例第二例中,仅见“寒热往来”及“眼目红赤”两症,投以小柴胡汤,得复杯即愈之效。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独特辨治方法,赋予小柴胡汤广泛之适应力,俾其临床应用之范围更为广阔。《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0。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抓主症+病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刘渡舟》 11。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示辨证当以平脉为主,既得浮弦而数之脉,则但具一证,便可据以定治,若证象悉具,而平脉相违者,则脉真病假、仍当随脉消息。本条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义,盖举一例,非限于柴胡一法,其他可类推也。 12。本条有太阳表证,复有阳明里证,更有少阳证,即胁下满者,少 阳气机为寒束也。据"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义, 则可用小柴胡治之。郑氏则认为专主小柴胡汤未尽善,而主桂枝汤加粉葛、柴胡、 花粉之类,是三阳症状兼顾,更为全面,理法可从。《郑钦安医书阐释》 13。小柴胡汤证,即是和解剂,但见一证便可,不必悉具,热则清之,寒则温之,停滞者消之,虚则补之。故此诸法均是为了恢复体内平衡。然病情不是模式化的,即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中医演义》 14。但柴胡证之主证不变,故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谓一证是言主证.主证有三,一为寒热往来,二为口苦、咽干、目眩。三为胸胁苦满、干呕。而胸胁苦满为主证中之主要者。医者既要掌握原则性,又要有灵性,方可谓辩证施治。《赵锡武医疗经验》 1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伤寒中风,有柴胡证”,说明太阳表证,不论伤寒或中风,病情发展过程中,有柴胡证出现, 以上诸说,有指或然诸证者,有指口苦、咽干、目眩之证者,有指往来寒热一证者,有指小柴胡汤四大证之一者,我以为《沈氏伤寒论讲义》之说最可取。 四、小柴胡汤的使用攻略 4、柴胡汤不一定发汗,因为这是和解剂。通过尿解也同样退烧。所以不出汗不要着急。 5、柴胡汤证因为不爱吃,不爱喝,很容易烧到津液不足。要注意小便情况,如果小便变少了。小便间隔时间长了,身体已经开始缺水了。这时候要喝米汤来补津液。津液不够,就不能从尿解。 6、如果口渴多饮,可用小柴胡加石膏。其它如咳嗽,腹痛等,也应依证加减。 7、停药时机。柴胡证用得及时,1剂就好。用的不及时,可能要吃3-4剂。停药时机并不是看烧退了。要看精神,胃口,睡眠情况如何。如果晚上还是睡觉翻来翻去,不能够恢复平日的睡觉样子,药还要再吃一点。否则余邪不尽,可能会过一两天,又重复发热的。而且余邪未尽造成的睡眠不好的状态,会持续满久,这样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很容易就因为这样蹬被子又受凉了,于是就反复发烧。所以我的体会是,即使一剂烧已退,也要看到睡眠完全恢复平时的安稳,才停药。 附:柴胡是升还是降?木人:怎么不少著名的医家说柴胡用于升散? 补土派:柴胡之妙,其芳香之气,从土中上透云霄,凡外感陷证,非此不可。湿、燥、寒三者阴邪,用处最多;风、火、暑三者阳邪,即断不可用。唯伏暑系陷伏之症,借以升提,使邪从中土之下,上升外出。若阴虚劳损者不可用。 知止:"湿、燥、寒三者阴邪,用处最多;风、火、暑三者阳邪,即断不可用。" 不理解 。 此物有祛湿润燥散寒之功乎?无 通降相火郁滞之效乎? 补土派:首先小柴胡汤不从表里立方,并没有所谓“清少阳胆火”的意思。此方是以升降之法和少阳枢机。少阳行于身侧,左生主肝右降主肺。柴胡升清气,黄芩降热邪;人参甘草实足太阴之气,此为“知肝传脾”之意;再用姜枣和营卫,助半夏和胃而通阴阳,阴阳无争则寒热自解。正如经云:欲调阴阳,必合其中。
且本经云柴胡苦平,可知其并无寒性,安能退热?木人:我以为小柴胡汤意在降右路。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梗,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而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证皆为太阴土湿致胆木上逆,肺胃不降之象。故以柴胡降少阳相火,黄芩清上焦胆火,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参甘枣补土以助脾升,脾升则胃能降。脾能升则可解乙木之郁,胃能降则可济下焦之寒湿。请指教。 补土派:谈不上指教。仲景曰:少阳并汗之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故不治表里,而以升降法和之。所以我觉得小柴胡是调和之剂,涉及不到脏腑,只能以六经的思维考虑。 条文中“嘿嘿不欲食饮”“呕”“腹中痛”“往来寒热”等都是中宫枢机不利的表现,急需调和。肝脾胆胃,实不可分。所以小柴胡汤重点不在“降”字,而在“调”字。木人:小柴胡之热,其因在于胆木上逆致胃不能降,胃不能降则肺不能降,肺不能降则卫气不敛故发热。是故“少阳并汗之则谵语”,汗之则愈增肺逆也。我以为小柴胡汤可以退热的原因在此,非指柴胡可退热。 言调也可以,因是寓降于升。胃降可助脾升,脾升可助胃降,阳明、太阴相济,中土枢转也。脾升胃降则木郁自解,肝升胆降。但我不太理解柴胡升清气的说法,其药性不少书都是写苦寒,如何能升? 中易:神农本草--《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从上面的文字看来,柴胡的主要功用就是散,除旧迎新。至于升降,恐怕还得跟其它药一起配合。 太阳星:Originally posted by 木人 at 2006-8-23 11:08
PM: 我不太理解柴胡升清气的说法,其药性不少书都是写苦寒,如何能升? 柴胡清香之性与太阴相合故能去湿,燥能济湿阳明即合此升之因, 味苦略寒此清降甲木少阳之因也. 故尔柴胡能升以其能燥也,能降以其能燥能清也. 天山六合掌:柴胡其大要者:多用则散,中用则和,少用则升。 多用者柴胡汤之属,中用者逍遥散、四逆散之属,少用者补中益气汤之属。刘文澄:柴胡气香味苦微寒(上等内蒙柴胡),气极香有醒脾开太阴之功效,主升清气,味苦有降浊阴之效,微寒能清热,清热即能养阴
,因此并无劫肝阴之作用。而普通柴胡味苦微寒无香味,只能降浊清热,并无升清之作用,因此不可作枢药。 zousfh:木人兄既看《四圣心源》,何不见黄师之《长沙药解-柴胡》。其中分析甚明,升左降右,实为一事。 木人:是的。升左降右实为一事。只是主张柴胡为升的医家似乎不是此意,而是直接讲柴胡可升清,非从降右说,故有此问。另,太阳星兄和刘先生所言亦甚有道理。 夜听春雨:应该还是降为主 如果升.柴胡桂姜汤里还用桂枝 ?heilian:桂枝乃厥阴药也,升左。 柴胡乃少阳药也,降右。拂晓流云:四个字
梁知行:知行在临床的经验中,发现柴胡少用(15克以下)则升,而多用(25克以上)则是先升后降.此药多用确有泄下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