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小柴胡汤如火锅底子

 guoguoli 2015-03-10
虽然名字有点不雅,无法真正说出两方的妙用,但是感觉多少可以说出点它们在治疗中的作用。 
正如火锅底子做好后,可以往里面加各种各样的食品一样,桂枝汤也是这样,小柴胡汤也是这样。 
两方在《辅行诀》中分别与小阳旦汤和小阴旦汤十分类似(可以看作近亲,小柴胡汤下有多种加减法,小阴旦汤也可以看做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所以可以代之讨论),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许多方剂,而唐代的方子更是有许多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的。而且,据说在更早的商代,厨师的祖师爷伊尹创制桂枝汤,更显示出它与烹饪的密切关系,本来嘛,中医就讲药食同源。 
小阳旦汤和小阴旦汤两方对立统一除了上面的名字对立外,在治疗上也有特点。桂枝汤适用于虚寒而不欲饮食者,小柴胡汤适用于胃肠有少许积热的不欲饮食,这是利用了柴胡推陈致新的作用。而由于纳差进一步导致汗出易外感营养不良则要用大阳旦汤,相反如果吃油腻过多了,导致饮食积滞甚至出现胆囊炎急性胰腺炎,那么大阴旦汤(与大柴胡汤差不多)就该上了。所以同样是不想吃东西,有两种原因,同时也有两种轻重不同的治法。仲景是调理脾胃的高手,或者有人说仲景时时顾护胃气,于此亦可见一斑。这是胃肠恢复功能的最基本方式,是调理人体吸收的两大法宝。 
这是吃多了,如果喝多了怎么办,仲景有五苓散,有苓桂术甘汤,如果生气不想吃饭怎么办,用小柴胡汤,所以无论你是如何的吃不好,喝不好,总是要去想办法的。这就象煮饭,如果底下没火,加桂枝汤,如果不通风堵住了,用小柴胡汤。 
不仅于此,仲景把两方的化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桂枝汤下出现了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小柴胡汤下出现了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还有两方的合方柴胡桂枝汤。相信诸位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阴旦汤、阳旦汤与阴阳治则治法

《光明中医》2010年第10期 作者:于畅

在《伤寒论》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桂枝汤被称为阳旦汤,柴胡汤被称为阴旦汤。桂枝汤作为伤寒杂病论的第一首方,被誉为经方之首。纵观《伤寒论》一书,桂枝汤类方有二十多首,约占全书一百一十二首方的五分之一。柴胡汤在近代应用于许多类疾病,其治疗范围极为广泛。百度论坛的一位网友评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在方剂中,如同电脑软件中的优化大师。它可以调整三焦气机,改善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优化身体的各个部件,从整体调节机体的状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1阴阳治则治法具体地说,桂枝汤为小阳旦汤,小柴胡汤加芍药四两为大阴旦汤。另外,还有小阴旦汤,组成为黄芩,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大阳旦汤,组成为黄芪,人参,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饴糖。正阳旦汤,组成为小阳旦汤加饴糖一升。《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介绍:“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旦为早晨,在此引申为升扶之义,即阳旦汤可以调节人体阳的机能,阴旦汤可以调节人体阴的机能。根据阴旦汤和阳旦汤的方名,我们提出两类治则治法,以桂枝汤为代表的阳法,以柴胡汤为代表的阴法。同时,在此强调,这里论述的阴阳不......(本文共计2页)      

在《伤寒论》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桂枝汤被称为阳旦汤柴胡汤被称为阴旦汤。桂枝汤作为伤寒杂病论的第一首方被誉为经方之首。纵观《伤寒论》一书桂枝汤类方有二十多首约占全书一百一十二首方的五分之一。柴胡汤在近代应用于许多类疾病其治疗范围极为广泛。百度论坛的一位网友评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在方剂中如同电脑软件中的优化大师。它可以调整三焦气机改善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优化身体的各个部件从整体调节机体的状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1阴阳治则治法具体地说桂枝汤为小阳旦汤小柴胡汤加芍药四两为大阴旦汤。另外还有小阴旦汤组成为黄芩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大阳旦汤组成为黄芪人参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饴糖。正阳旦汤组成为小阳旦汤加饴糖一升。《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介绍“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旦为早晨在此引申为升扶之义即阳旦汤可以调节人体阳的机能阴旦汤可以调节人体阴的机能。根据阴旦汤和阳旦汤的方名我们提出两类治则治法以桂枝汤为代表的阳法以柴胡汤为代表的阴法。同时在此强调这里论述的阴阳不能直接理解为阴血阴津和阳气而是影响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和气机运行的两个方面。2对阴阳治则治法的分析桂枝汤证在《伤寒论》中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为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小柴胡汤证在《伤寒论》中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为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满往来寒热。总结其相同证候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可以得出结论证候大部分相同。在桂枝汤的同类方中桂枝汤加黄芪人参饴糖为大阳旦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身劳力怯恶风惊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描述人体阳的一面失调的证候。桂枝汤的治法为升阳之法其主药桂枝味辛温《神农本草经》记载“为诸药先聘通使”亦为阳法的主药。可以引申桂枝汤一类方能调节人体阳的功能即振奋气机鼓舞气机的作用。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此时用小柴胡汤的和解之法即阴法。在药性中桂枝辛温性情急躁如“将军”为阳柴胡苦平性情平和《神农本草经》记载“推陈致新”有宣透气机的作用..........
光明中医2010年10月第25卷第10期

                               小柴胡汤原义考析(胡正刚)

 

胡正刚 发表于 2004年09月01日 指导:刘英锋(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6)
原载于《江西中医药》2003年7月第7期


研究仲景小柴胡汤全部条文,会看到它具有以下特点:适用范围广(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瘥后劳复、呕吐哕下利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使用 时间跨度长(四五日、五六日、七八日、十日以去、十余日、十三日不等),或然证最多(达七个)。在伤寒论中有关本方及化裁方的记载,所占的篇幅,比较其他 方剂,都要大得多。因为它的应用很广,加减变化复杂,疗效确凿,后世临床家使用颇多,然究竟小柴胡汤本意如何?仲景如何圆机活法,灵活运用使其至微?这也 许正是笔者欲“考其源起”的初衷。

仲景之书为载医道书 。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然道非无源,仲景“勤求古训”、自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要录》并评脉辨证。“博采众 方”,晋·皇甫谧《甲乙》载有: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用之多验。1900年敦煌遗书《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决》)载录《汤液经法》方56首。 许多学者认为皇甫谧所述《汤液》即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本合方365首),并将此方与传世本《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发现仲景 方与《辅行决》方接近雷同者达20余首。即仲景“博采众方”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汤液经法》之方,并删去有道家特色的方名。这一点在《辅行决》中有明确记 载: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道家名,即大小阳旦,大小阴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大小勾陈汤)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今亦录而识之。”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下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者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雀者,清滋之方,以鸡 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旺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僻道家之称,故其方皆 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由上述节文,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l)小柴胡汤原方(大阴旦汤去芍药)在仲景以前民间道家或经方家中已有使用。
(2)大阴旦汤(小柴胡汤加芍药)在当时为治疗外感时病某一类病症主方。这一点由“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等汤”可以明见。也就是说,治疗外感邪气,是大阴旦汤(也是小柴胡汤)的本意。
(3)大阴旦汤为“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大阴旦汤在仲景之前为治疗外感时邪主方之一。但究竟治疗何种外感时邪?为什么在《辅行决》中有,“大阴旦汤为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对其“扶阴”当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仲景后来活用小柴胡汤至关重要。

在《汤液经法》中虽然并未记载大阴旦汤之舌、脉,但证、治、剂、量乃至服药、煎药方法非常明了。即治疗外感时邪见咽干,头目眩晕,喜呕,食不下,心烦,往 来寒热为主证者。其“重上火,缓缓煎之”更是仲景后来小柴胡汤“再煎”的原型。至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可以说基本上是大阴旦汤主证的语言加工(对于本条的七个或然症及伤寒五六日中风语属仲景六经辨证至精至微之处,另当别 论)。

大阴旦汤使用柴胡八两,的确以柴胡为主。笔者认为:理解原方主证外,更主要的是理解“扶阴”的含义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大阴旦汤乃至小柴胡汤的原义。第一,阴 旦汤与阳旦汤相对。考《辅行决》在治疗天行时病中共有三阳旦、二阴旦汤。其中小阳旦汤治天行时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即《伤寒论》桂枝 汤),为治天行时病第一方。另外尚有小阴旦汤、大阳旦汤(即《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其次才是大阴旦汤。可见在仲景前,天行时病是按发展阶段和病 机而分阴阳的,前期正气未衰,尤其是津液未衰,用“升阳之方”外散邪气即可;天行时病后期,正气已衰,邪气稽留,津液不布,用阳旦汤(桂枝汤类)发汗已不 合时宜,此时余邪结于体内尚有发热之势,邪非人身本有之物,必有正邪分争之机,故天行时病气阴衰少、邪气未除或邪气郁结、化火伤津是使用大阴旦汤的本意所 在。第二,“扶阴之方”当与《伤寒论》三阴相鉴别。《汤液经法》中有:朱雀者(《伤寒论》黄连阿胶汤类),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即大阴旦汤属于天行时 病特定阶段的“扶阴”之方,其邪气结于内,化火伤阴为主,气津亏为辅,邪气去,则气阴自复,与黄连阿胶汤类以清滋为主,病机主要在阴亏不同。如《伤寒论》 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易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条明示:小柴胡汤是以祛邪为 本,祛邪方式是以汗出达邪。当然这种汗出与小阳旦汤(桂枝汤)遍身微汗不同,而所得疗效:“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正是邪去正安的表现。所以小柴 胡汤此条文反能印证大阴旦汤“扶阴”正是通过调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乃至三焦腑等以达到祛邪而气阴自复的目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阴”。小柴胡汤也本义 自明。第三,从病因病机进一步反证“扶阴”。由《伤寒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 欲饮食……”;“产后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弱,阳气独盛……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上两条表明气血津亏是内 因,较大阴旦汤“扶阴”更具体。其病机的阶段性也更明显,大阴旦汤仅有轻重之分:轻者气阴势衰,邪气稽留;重者邪气郁结,化火伤津。而在六经辨证中小柴胡 汤基本有四个病理阶段:①邪气未结,气津浅伤(多见太阳病)。②邪结偏甚,火显津伤(多见少阳病)。③余邪未平,气津久伤(多见瘥后劳复)。④邪气伏结, 气津暗伤(多见杂病)。充分体现了仲景“和无定体,药多加减”的活用特点,其中小柴胡汤证的脉细弦、脉弦、脉沉紧、脉微弱四种脉象也佐证了其病机的层次 性。

(4)大阴旦汤暗含治疗杂病之理。

大阴旦汤本义为祛时邪和气津之方,病机为天行时病气阴势衰,邪气稽留;或邪气郁结,化火伤阴阶段;此时寒热虚实随体质各有偏差,病情极复杂,病程长短不 一,表邪深入,多损脏腑气机,使表证不清,杂病又现,因此大阴旦汤暗含治疗杂病之理。其组成八味药物中,除“祛邪气”为主外,又能调脏腑诸病,治疗内伤杂 病(见《本经》)。这也许正是仲景活用小柴胡汤治疗杂病以及后世被广泛用于治疗杂病的原因。
                                                                    
                                                              小柴胡汤组方分析及临床运用心得
                                                                    
小柴胡汤及加减方在国内被广泛用来治疗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及血液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精神、神经及运动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外科疾病等多种疾病。该方也是在日本汉方医疗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处方,几乎成为包治百病的良方。

    一、枢机之剂,和法之总方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根据邪犯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而设,历来被认为是“和法”的代表方。柯韵伯称之“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和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资生篇》专门论述道:“和解者,和汗下之法而缓用之者也,……故方中往往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这里所说的和法实际上是把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特别是把相反相成的两种方法巧妙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达到治疗错综复杂证候的一种方法。而小柴胡汤的配伍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二、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小柴胡汤共由七味药物组成,即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从组成药物的性味来看,其配伍有三个特点:①柴胡、黄芩性味均属苦寒,但柴胡味辛,气味俱薄,具有轻清升散的特点,而黄芩气味较重,降泄作用较强,两药相配,性寒而升降并用。②生姜、半夏性味均属辛温,但生姜以辛散作用为主,而半夏具有降逆特点,两药相配性温也是升降并用。③人参、大枣、甘草性属甘。

    从组成药物的药效配伍来看,其配伍特点也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柴胡、黄芩合用,透邪解郁,清泻胆热,达到和解少阳的目的,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以祛邪为主。②生姜配半夏为止呕圣药,使胃气得以和降,以调畅气机为主。③人参、大枣、甘草配伍,有补中益气的作用,防患于未然,以扶正为目的。

    综合小柴胡场的性味功效,可以看出该方集寒热、升降、补泻于一方,既各奏其功效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达到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目的。

    三、调达上下,宣通内外

    小柴胡汤的主治是什么?《伤寒论》第10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备”,仲景明确提出了小柴胡汤的适应证。

    从《伤寒论》第96条可以看出,柴胡证有两类证候即必然证和或然证。

    必然证是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症状,这些症状是临床上必然出现的,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只要出现这些必然证,便可确定为柴胡证。

    或然证是指“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或咳者”,这类症状既可见,也可不见,既可多见,也可少见,所以不一定要具备。

    从逻辑上来断,柴胡证应是指其必然见证,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

    从柴胡证的病机来看,寒热往来属少阳半表半里的典型热型,少阳属半表半里,又为枢机,出可达表,入可在里,邪入其地,则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可出现寒热往来,它属传统意义上和解法的范畴。但胸胁苦满,是邪犯少阳、经气不利之故,盖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循胁里,正当胸胁之分,此证按理应属经络表证。而嘿嘿不欲饮食则属胆火内扰,影响胃之功能,已完全属里证。心烦不安,则属胆火内郁上扰,也属里证。因此,从病机来看,柴胡证有里证,有表证,也有半表半里证。

    从这个角度分析,小柴胡汤被认为是和法的代表方,不是因为它仅仅可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而是因为它寒热并用,升降并用,攻补兼施,把各种方法特别是相反相成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和法的真正含义。

    四、师法不泥方,治病不离证

    小柴胡汤组方严谨,临床疗效确切,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出现这一现象,可能与目前疾病谱的变化有关。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增多,个人体素质差异日趋复杂,疾病的病因、病机也变成错综复杂,不少疾病往往寒热、虚实错杂、气机逆乱,很难用单一治法去组方治疗,而小柴胡汤刚好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小柴胡汤及其变方治疗的病症的确不少,但必须按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来应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具备柴胡证,这是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这些指征即可出现于表证,也可出现于里证、半表半里证。要按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遵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

    其二,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张仲景立小柴胡汤,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达到通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目的。方中药物变化可以根据疾病的变化,按其性味功效随证加减。

    其三,合其它方药随证化裁加减,灵活应用。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小柴胡汤“和法”本质就是融各种方法于一方。所以在临床运用中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合其它方,甚至数方于一方,充分体现小柴胡汤组方特点。

    小柴胡汤是在日本汉方医疗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处方。然而,自1994年以来,有些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产生副作用,导致间质性肺炎,其中更有10余例死亡。为此,日本《朝日新闻》2000年1月25日报道,日本厚生省禁止使用中药小柴胡汤。为什么出现这一情况呢?主要是日本在运用小柴胡汤时,常常以现代药理学研究结论作为选方依据,而脱离了张仲景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如日本《汉方处方解说》载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指出:本方为强壮剂和调养剂,既能增强消耗性疾病患者的体质,又能改善瘦弱型的结核样体质。这种一方治百病的应用方法,缺乏辨证论治,岂能不出问题!

     作者简介

    全世建: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方剂学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师从著名伤寒论专家熊曼琪教授,对仲景方临床应用有独到研究;对情志性疾病、肾病等内科杂病有较高临床造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