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平陆圣人涧发现唐代鎏金铜造像窖藏

 kenu 2021-09-12

选自《考古》1991年12期,卫斯

1988年5月下旬,山西省平陆县城北郊的圣人涧村村民冯氏在雇工凿院取土过程中,于距地表3.2米深处,发现了一处以鎏金铜造像为主并兼有石造像的窖藏。县博物馆闻讯后,随即将出土造像及时收藏。

窖藏计有佛道鎏金铜造像21件、铜造像1件、石造像1件、零星边金铜床座8件、背光3件、“开元通宝”钱1枚、铜器残片11件。这批造像最高的7.4厘米,最低的2.5厘米。像座最大的高3.8、长9、宽7厘米。造像没有盛器,系直接入土窖藏。现将较富特点的简报于下。

一、佛教鎏金铜造像

佛立像1件(001)。通高15.8厘米,像高7.4厘米。高肉髻,面相长圆,眉目清秀,两耳垂肩。右臂上抬,手指撮合。左臂前伸,手托一钵状物,作说法状。身着通肩袈裟,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莲座下托以莲枝,左右两侧有相对的莲蕾,座下端有长棒,插于方形透空足床上。头光作镂空圆形。背光桃形,内饰火焰,镂空。顶上趺坐一化佛(图版肆,5)。

佛坐像1件(002)。通高13厘米,像高3.8厘米。高肉髻,面方圆,两耳垂肩,头稍低垂。身着右袒袈裟。右皆曲肘向上,以手着肩,左手覆于膝上。跣足盘坐于仰莲座上,莲座于下托以莲枝,左右两侧有相对莲蕾,座桦插于方形透空足床上。头背光作三重椭圆形,其间以半圆缀连,周边饰莲枝,两侧有相对连蕾。顶残(图版肆,2)

观世音立像2件(003、004)。003,通高12.4厘米;004,通高13厘米。两像皆高4.9厘米。造形特点相同。面丰。头戴高花宝冠,宝増由两肩飘垂至两脚侧旁,饰项圈腕钏。腰右弯,右臂下垂,手握净水瓶。左臂曲肘向上,手持一物。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莲座下以莲枝相托,座下有长棒,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头光作镂空圆形,背光作桃形,顶上及两边各有一结枷趺坐化佛(图版伍,3、4)。

观世音立像1件(005)。通高12.8厘米,像高4.6厘米。面相清秀,头戴高花宝冠,冠带由两肩飘垂至两脚侧旁。袒左胸。阴刻衣纹。理珞宝珠绕颈自左胸垂下,腕饰钏。腰右弯,右臂下垂,手握净水瓶颈。左臂曲肘向上,手持拂尘。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莲座下托以莲枝,座下有桦,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头光作两圈同心圆。冠顶正中有一立体化佛。背光桃形,周边饰火焰纹,顶上及两边有结珈趺坐化佛(图版伍,5)。

观世音立像1件(006)。通高11.8厘米,像高5.1厘米。脸方圆,头微向右倾。戴高花宝冠,宝缗顺肩飘垂至脚际,饰项圈腕钏,身挂长理珞。袒上身,下身着裙。腰左侧弯曲,左臂下垂,提净水瓶;右臂曲肘向上,手持拂尘。跣足立于束腰莲座上,座桦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头光作三同心圆,其间以联珠相连,背光桃形火焰式(图版肆,3)。

观世音立像2件(007、008)。通高8.5厘米,像高4.1厘米。面丰。头微低垂,戴宝冠,冠带顺肩徐徐飘垂至脚两侧。身挂长嘤珞,饰腕钏。束腰。腰左弯,左臂下垂,手提净瓶;右臂曲肘向上,手持拂尘。跣足立于束腰莲座上,座禅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头光镂空形,背光桃形火焰式(图版伍,2)。

观世音立像1件(009)。通高8.2厘米,像高3.5厘米。面方圆。头戴宝冠,宝磐由肩两侧飘至脚际。饰项圈腕钏。腰左弯,左臂微抬,手握净水瓶;右臂曲肘过肩,手持拂尘。跣足立于镂空莲枝座上,座下有禅,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背光及右侧飘带已残缺〈图版肆,6)。

观世音立像1件(011)o通高9.2厘米,像高3.2厘米。面相长圆。头戴高花宝冠,披増自双肩飘至脚际,饰项圈腕钏。阴刻衣纹。腰左弯,左臂下垂,手提净水瓶;右臂曲肘向上,手持拂尘。跣足立于镂空莲枝座上。座下有桦,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背光桃形,头光圆形有小圆孔。

观世音立像2件(012、013)。通高7.5厘米,像高2.7厘米。丰面。头戴高宝冠,宝籍顺肩飘垂至脚际。饰项圈腕钏。束腰。腰左弯,左臂下垂提净瓶;右臂曲肘向上执拂尘。跣足立于束腰莲座上。座禅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桃形背光,阴刻火焰纹(图版伍,1)。

菩提树形七化佛造像1件(016)。通高10.8厘米,树高8.5、宽11、厚0.4厘米。下面为莲花座,两侧有荷叶莲蕾为饰。座禅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向上分为七枝,每枝有一莲座,上有坐式化佛,高2.3厘米,项光桃形。下列4尊,上列3尊,共7尊。坐佛除正中着左袒袈裟外,其余均着通肩袈裟,作结珈趺坐(图版陆,4)。

菩提树形七化佛造像2件(017、019)。通高9.4厘米,树高6.5、宽6.4、厚0.4厘米。下面为莲花,向上分七枝,每枝莲座上有坐式化佛一尊,高1-1厘米,桃形项光。下列4尊,上列3尊,共7尊。坐佛皆为通肩袈裟,作结珈趺坐。下部有棒,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019,足床后底边有残缺(图版陆,2)。

菩提树形七化佛造像1件(018)。通高10厘米,树高7.7、宽4.5、厚0.4厘米。下面为莲花、向上分枝,每枝莲座上有坐式化佛一尊,高1厘米,桃形项光。中间上下为3尊,左右上下各2尊,共7尊。两侧饰莲蕾,左侧残缺。下部有桦,插于方形透空足床上(图版陆,1)。

菩提树形七化佛造像1件(020)o通高9.2厘米,树高7、宽4.5、厚0.3厘米。下面为一莲花向上分枝,每枝莲花座上有坐式化佛一尊,高1厘米,桃形项光。中间上下为3尊,左右上下各列2尊,共7尊。两侧饰莲蕾,左侧残缺。下部有禅,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上。此像风格与018相同,但不如018厚重,且床座后底边残缺(图版陆,3)。

菩提树形七化佛造像1件(021)o已残。通高14厘米,树高10.5、残宽6、厚0.4厘米。下面为莲花座,中间以荷叶为饰,座桦插于六边形透空床座上。向上分七枝,每枝有一莲座,上有坐式化佛,高2.4厘米,项光葫芦形、残存4尊。坐佛皆为通肩袈裟,作结咖趺坐姿式。

菩提树形七化佛造像1件(022)o通高6.6厘米,树高4.8、宽4.8、厚0.4厘米。下面为莲花,向上分枝,每枝莲座上有坐式化佛一尊,高0.7厘米,桃形项光。下列4尊,上列3尊,共7尊。腰部残断,锈蚀甚重。下部有长棒,插于长方形透空足床。

二、道教鎏金铜金条

老子立像1件(010)o通高8.2 M米,.像高4.3厘米。头高髻,面相长方,有须。身披道袍。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提宝瓶。跣足立于三层不规则的椭圆形台座上,座下为足床,像与座一次铸成。背光桃叶形。头光两侧右刻日形符号;左刻月形符号。日、月符号之上为气体上升线刻。顶残(图版肆,1)。

老子立像1件(014)。通高6.8厘米,像高2.5厘米。头戴道冠,面相瘦削,留须。肩披道袍,左臂下垂执宝瓶,右臂曲肘向上执拂尘。跣足立于圆形台座上。台座下连长方形足床。桃形背光,顶有结跚趺坐化佛。一次铸成(图版肆,4)。

三、佛教铜造像与石造像

铜造观世音立像1件(015)o通高16.2厘米,像高6厚米,面丰。头戴高花宝冠,冠带绕臂飘垂至脚际。腰右弯,右臂下垂提净水瓶;左臂曲肘向上执拂尘。跣足立于八角五层台座上,台座连于长方形足床。像腰部残断;床足缺一。背光桃形,头光镂空圆形,顶有结伽趺坐化佛一尊。像与座一次铸就(图版伍,6)。

一佛二弟子石造像1件(034)。造像由一块长方体黄色大理石雕成。通高12、宽8.6、厚4.8厘米。像雕于龛内,佛龛圆额长方形,通高9.5、进深2.5、宽5.9厘米。主佛为释迦牟尼。高肉髻,面丰,两耳垂肩。身着通肩袈裟,左臂前伸置于膝上,手握宝物;右臂弯曲向上,手执一物。跣足盘坐于束腰莲瓣座±o二弟子身着袈裟,双手合十于胸前,立于主佛两侧。龛底两侧有雄狮相蹶。左狮头部已残。

四、鎏金铜床座及其它遗物

长方形床座1件(023)。高3.8、长9、宽7厘米。床面有9个孔。四面有壶门,前后壶门一样,左右壶门相同。前壶门底边残缺(图一,3)。

正方形床座1件(024)。高4、边长5.2厘米。床面有2个孔。四面有壶门,前后壶门一致,左右壶门同样(图一,5)。

正方形床座1件(025)。高3.6、边长5厘米。床面有2个孔,四面有壶门,前后相同,两侧一样。左壶门底边有残断裂缝(图一,7)。

长方形床座1件(026)。高2.8,长4.8、宽3.5厘米。床面有2个孔,右前角残断裂缝。四面有壶门,前后对应相同,左右对应一致。前壶门底边残断裂缝(图一,8)。

长方形床座1件(027)。高2.1、长3.5、宽2.9厘米。床面有2个孔。四面开壶门,前后壶门一致,两侧壶门相同(图一,l)o

长方形床座1件(028)o高2.2、长3.5、宽2.6厘米。床面后部有一个孔。四面'有壶门,前后壶门形制相异,两侧壶门形制相,同(图一,2)。

长方形床座1件(029)。高1.8、长3、宽2.5厘米。床面后部有1个孔。四面有壶门,前后壶门一致,两侧壶门对等《图一,4)。

长方形床座1件(030)。高1.4、长2.4、宽1.9厘米。床面后部有I个孔,已残破。四面有壶门,后壶门顶边有一小段残缺,连及床面。前后壶门一致,两侧壶门相同(图—»6)o

婆金铜背光1件(031)o两重椭圆形,其间以莲枝相连,周边饰莲花。通高8.6、腰部残宽4.5、厚0.2厘米。

鎏金铜背光1件(032)。桃形。中作三圈同心圆。周边饰火焰纹,顶右侧有残缺。通高5.9、腰宽4.8、厚0.2厘米。

铜背光1件(033)。边饰多方连续莲花,下部两圈同心圆与底边相交。上部一圆与下部大圆相交与小圆相切。其间镂空以莲枝相莲。通高7.5、腰宽5、厚0.15厘米。

“开元通宝”钱1枚。直径2.5厘米。背面右侧有甲痕如月。

铜器残片共11件。大致属2尊佛像和4个床座的残片。

五、结语

这批窖藏造像没有纪年铭文,仅出一枚“开元通宝”钱,从其题材、造型、铸造工艺上看,与1983年9月山西平陆西侯村出土的唐代佛教铜造像及1984年3月陕西临潼邢家村发现的唐代鎏金铜造像多有相似之处①,应为唐代早期作品。

从鎏金铜造像的整体造型来看,佛立像躯体比例匀称,眉目清秀;观世音像面丰,细束腰,躯体修长,増带飘垂;菩提树形七化佛,树形分枝左右对称,结伽趺坐化佛姿态自如,老子体态短阔,肩披道袍。造像工艺精湛,铸造釆取分件铸后合插的方法或一次铸成。一佛二弟子石造像雕工亦为精细,在以往发现的造像窖藏中尚未见到。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窖藏造像中有2件老子鎏金铜造像与其它佛教造像共存。这当作为当时佛道合流情况的一种反映。010老子立像头光两侧所刻的日、月形符号及符号之上的气体升腾线刻,应是对修道成仙意境的描绘。

圣人涧现为平陆县城所在地,南距茅津3.5公里。据史念海教授考证:唐时平陆的县治所在即今茅津村②。1982年,茅津村也曾出土过一批唐代佛教铜造像③,风格与此批鎏金铜造像相近。圣人涧地近茅津,如果将此次发现与1982年茅津村出土的唐代佛教铜造像联系在一起的话,可说明唐代早期这里佛教的盛行。至于说这批遗物埋藏的原因及时间,可能与武宗会昌五年大兴灭佛事件有关。

总之,这批佛道造像造型准确逼真,比例适度,衣纹流畅,无论铸造、雕工皆精致细腻,显示出铸造和雕工方面的较高工艺水平,反映了唐代早期造像的特征。对研究我国的佛教艺术和道教思想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