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句类型例说(下)

 钱首相小泉 2021-09-12
文章图片1

五、表意不明

1. 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指代不明主要是代词指代不明。

代词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示代词,如“此”“这”“这方面”等;二是人称代词,如“自己”“他(她)”等。

如:①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这方面”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指代不明)

②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子引兵出战。(“他”是指“刘度”,还是“邢道荣”,指代不明)

③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句意不明确,“同样的担心”指代不明)

2. 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①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既可以看作承前省略主语“孩子们”的谓语,也可以指李大伯的行为)

②昨天在公交车站的站台上我发现了他。(在站台上的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他”)

③曾记否,我与你相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究竟是“我”还是“你”,有歧义)

3. 多义词(短语)造成歧义

由于句中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的而使句子意思可能有多种解释,即词义两可。

如:①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既可指病人,也可指医生)

②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批评的人”概念不明确,既可以指“文章所批评的人”,也可以指“批评他这篇文章的人”)

③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④王林待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看了十天的报纸”是“看了十天”报纸,还是看了“十天的报纸”,表意不明)

⑤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晚上”既可以理解成一个时间词;也可以理解成两个词语,相当于“晚一点儿上”)

句中某个字是多音字,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时不一定出现)。

如:①这个人好说话。(“好”可读成hǎo,也可读成hào,读音不同,表意不同)

②到2014年底,小王还贷款一万元。(“还”读hái,作副词,意为“仍”;读huán,作动词,意为“归还”)

4. 词性不同造成歧义

句子中某个字词可以作多个词性处理,那么可能产生歧义,即词性两可。

如:①这个粮店的大米保管没有问题。(“保管”既可以理解为名词,指仓库粮店的保藏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理解成动词,作“完全有把握,担保”解释)

②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和”理解成连词,表示“背着”是两个人;“和”理解成介词,作“跟、同、伙同”解,表示“背着”仅总经理一个人)

5. 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说话或阅读时的停顿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即停顿两可。

如:①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

②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因为停顿的不同,“几个”既可以修饰“领导”,也可以修饰“学校”)

③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可理解为“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进攻者是以色列;还可理解为“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进攻者是巴勒斯坦)

6. 标点符号乱用、滥用造成歧义

①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由于第二个逗号的存在,“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既可以指“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也可以指“索尼公司的产品”)

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六、 不合逻辑

1. 概念混乱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种概念,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属(大)种(小)概念并列的错误。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年老”“疾病”与“丧失劳动能力”在概念上有交叉,不是并列关系,应在“丧失”前加“其他”,或者改“或者”为“等”)

2. 自相矛盾

同一个句子,应该保持语意逻辑前后的一致性,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句中的“死难者”与“幸免的一个”前后矛盾)

3. 主客颠倒

句子表述的对象有主客之分、主动者与被动者之分。有时表达不好,就会出现颠倒的现象。

如: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这个例句犯了主客颠倒的毛病,应该主对宾、人对物。正确的说法应为“大多数中学生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比较熟悉的”)

4. 否定失当

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导致此类语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二是不理解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了一重否定。

如:①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防止……不要再次发生”否定不当,去掉“不要”)

②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否认……不需要……”否定失当,“否认”改为“说”)

5. 强加因果

复句中分句间总离不开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关联词的使用。在一些句子中,作者没有弄清分句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就强加于句子,形成病句。

如:由于我对学科有偏重,因而对数学不感兴趣。(例句中“对数学不感兴趣”是“对学科有偏重”的具体表现而非结果)

6. 不合事理

指语句陈述的事实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事理。

如:二百多救援战士,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二百多救援战士”怎么会有“几千条胳膊”?不合事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