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气和血的辨证

 摘文缘 2021-09-13

气病辨证:

气病的范围很广,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在辨证时运用“气”字的范围也很广泛。一般说气应包括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之病多为元气不足的虚弱表现;邪气指邪气亢盛,绝大多数属于实证。现就虚实两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气虚

气虚是指整个机体或某一脏腑的元气虚弱,机能衰弱,抗病能力减退的病理表现。常见于慢性病,年老体弱,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

主症主脉:呼吸气短,语言无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二便失禁等。脉虚无力,舌淡苔少。

从上列各证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出肺、脾、肾三脏的正气虚弱,心则次之。五脏功能不同,各有所主,临床见证各异。

治法:补益元气。一般用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之类。

二、气滞

气能运行于全身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果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往往影响到气的运行,表现出气滞的证候。情志不畅,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等均能引起气机不畅,造成气滞。当元气虚弱时也能促使气滞的发生。

主症主脉:气滞多表现为肝和脾胃的气机不畅,其特点是攻胀窜痛,部位多不固定,时轻时重,每于嗳气或矢气后减轻,情志不畅时加重。

治法:以理气、行气为主。一般可用越鞠丸、五磨饮子之类化裁。

三、气逆

凡气以下行为顺,反而发生逆上的情况即为气逆。其中有虚证和实证的分别。一般多见于肺、胃、肝、肾的疾病中。

在肺者为痰气互结,肃降失权,表现为咳喘上气,呼多吸少。

在胃者为胃失和降之性,出现呃逆、嗳气、呕吐或噎膈反胃。

在肝肾则为肝气横逆冲上。患者自觉气自少腹冲胸至咽喉,或有腹痛,寒热往来,即奔豚气。

肾虚不能纳气,气逆上而作虚喘。


血病辨证:

血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物质,是由饮食中的精微物质转化而成的。周流全身。担负着新陈代谢的功能,是人体内极为宝贵的物质。如因失血过多,一时未及补充,或血液生成不良,化源不足,或因瘀血阻滞,新血难生,都能导致血液疾病。虽然五脏都和血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布血、肾纳血),其中心、肝、脾三脏与血的关系尤其密切。临床上有关血的疾病很多,概括起来不外:血虚、瘀血、血热、出血四个方面,而且四者之间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如出血既可以直接导致血虚,也可以造成瘀血。血虚、瘀血、血热也是造成出血的因素。在辨证时要注意到这些情况。

一、血虚

主症主脉: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目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脉细无力。

血虚常因出血过多,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原因造成。血液虚少,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血液虚少,不能濡养清窍则头晕眼花。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失眠。血虚不能充肌润肤,故见麻木。血虚脉道不能充盈,故脉象细而无力。

治法:补血益气。方用四物汤或人参养荣汤之类。

二、瘀血

主症主脉:局部疼痛如针刺,定着不移,按摩痛可减,面色晦暗,口唇色紫,或舌见紫色或瘀斑,口渴不欲饮水下咽,脉涩。

血瘀不论系何种原因造成的,皆以血流不畅,瘀滞停着为特征,故局部可扪及肿块并伴有疼痛。血液瘀滞,经脉不通,故痛如针刺,定着不移,轻轻按摩,瘀血松动则痛减。血既瘀阻,流行不畅,故面色晦暗,口唇舌色青紫。痰血阻滞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下咽。瘀血阻滞脉道,经脉不利,故脉见涩象。

治法:活血祛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三、血热

主症主脉:心烦、口渴不欲饮,身热夜甚,舌绛,脉细数。甚则热邪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肌衄、斑疹等。

治法: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之类。

四、出血

主症主脉:造成出血的原因不同,见证不一。凡血离开脉道,溢出于脉道外者谓之出血。因于血热者,血色鲜红,心烦、舌绛、脉细数。因于脾虚不能摄血者,血色淡而持续不止,舌淡,脉细无力。因于瘀血者血色紫暗夹有血块,常伴有刺痛,舌暗紫或瘀斑,脉涩。

治法:因于热者,予以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是常用的代表方剂。因于气虚失摄者当补气摄血。常用归脾汤化裁奏效。因于瘀血宜活血祛瘀,多用桃红四物汤化裁进治。

治出血应当分别缓急,急者宜止,乃是一般治疗原则,以免气随血脱,危及生命安全。然而需要寻找出血原因,按照不同的病机立法遣药,才能获得稳定的疗效。常用的一些炭类止血药只能治其标,用之不当反能促成瘀血,故在止血的同时多佐以活血药以防发生瘀滞。血止后当补血、调血、益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