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婚俗文化你了解多少

 夜色微凉9kysxl 2021-09-13

  (一)婚俗


  1.婚姻观念及其变化。杞县民族成分主要有汉、回两族。汉族的传统婚俗为女嫁男家,随男方生活终身,即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俗称娶媳妇。中途丧妻再娶称续弦、填房,中途丧夫再嫁称改嫁。也有离异而另择婚配的,但多属男娶女嫁。另一种形式为男人女家,随女方生活终身,称为入赘、招上门婿,即俗话说的倒插门,称男子为赘婿,多发生于女方家中没有兄弟,且姊妹少,又缺少劳动力等,也称招养老女婿。也有丧夫不愿再改嫁而娶男到原夫家养老扶幼的,类同入赘,不过此种形式很少。男到女家人赘往往受人歧视,非男方无力婚娶或其他特殊原因,决不如此。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群众逐步摆脱了旧的封建思想束缚,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指腹为婚、换亲、转亲等婚姻现象已不复存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者逐渐增多。一般由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介绍,男女双方经过认识、了解,认为满意之后,逐步确立恋爱关系,成为恋爱对象。自由恋爱还为数不多,通过新闻媒体征婚的则少之又少(多为大龄男女)。1995年后,农村出外打工的逐渐增多,青年男女在外接触的机会也不断增多,自由恋爱的越来越多。往往是男女双方谈成以后,找个熟人当介绍人,便登记结婚,但也有未婚同居的。各乡镇在办理婚姻登记的同时,积极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优生优育、晚婚晚育,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婚育新风。各级政府还积极鼓励男到女家落户,对农村男到女家落户者,可以优先批给宅基地。2002年后,婚姻登记不再由各乡镇办理,而是统一到县民政局办理。

  离婚再嫁也不再受到周围群众的歧视。人们已改变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从一而终的旧观念,奔向了婚姻自由。凡属夫妇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双方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协商好后,可凭结婚证和所在单位的介绍信,到结婚登记部门或乡司法所办理离婚手续。也有极个别村民为逃避计划生育处罚而假离婚的。回、汉两族不通婚的封建陋习有了较大改观,相互通婚者日益增多。

  2.婚俗礼节及其变化。旧俗男女成婚,要经提(说)媒、定媒(即换帖)、送好(即商定婚期)、迎娶、拜堂、回门等礼节,但所有程序完全由父母包办,男女当事人无权过问,必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将被视为不轨。现在,农村青年一般男到18~19岁,女16~17岁时便开始谈婚论嫁。

  提(说)媒。专业媒人平时多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并从中得到多少不等的酬谢礼。部分媒人是受男方或女方之托,成人之美。

  定媒,分小见面和大见面。小见面是在媒人的安排下,男女双方的初次见面,双方父母均在场。大见面时,男女双方召集本族亲人商定婚事(在女方家中),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见面钱(也称彩礼、聘礼、压帖礼)。旧俗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经占卜确认双方命运相合,互不相克后,男方再备数目不等的钱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订婚(俗称换帖)。过去有十五六岁甚至更早即开始订婚的。现今虽不再写庚帖,但男方必须给女方买衣服,送压箱礼,女方要给男方回小四样。婚姻一旦定下就不能反悔。若女方反悔要退回彩礼,男方反悔,则彩礼很难退还。此后,男方逢年过节都要到女方家中走亲戚,并给女方带去一定的礼物。


  送好。男女到成婚年龄或结婚时机成熟时,男方家长或长辈要到女方家中商定结婚的良辰吉日,俗称送(看)好。送好时,通常要带些点心、糖果之类的礼品,多少不限,也有带一块红布、一身衣服和一个搪瓷盆的。第一次去时不能在女方家吃饭,说明来意,叙完家常后即走人。第二次去比第一次拿的礼品要多点,如果女方家长同意结婚,就再去第三次(即所谓的懒三趟)。第三次去看好带礼更重,女方家中要设宴款待,席间双方要商定出结婚的具体日期,以及婚庆用品如何准备、送客多少、迎娶路线以及注意事项等。之后,男方准备迎娶,女方置办嫁妆。

  迎娶。迎娶前,男方要装修新房(有的是在县城买的楼房),购置新床,定做新被,发放喜帖,预订迎亲车辆,准备婚宴酒席等。迎亲车辆一般用轿车、面包车或其他机动车辆。女方准备的嫁妆大都是组合家具和彩电、冰箱、洗衣机、VCD等各种家用电器以及各种日用品,有的还购置了手机、电脑、摩托车等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 新郎、新娘还要拍婚纱照。原来只是拍张半身或者全身的黑白合影照作为结婚纪念,现在是各式各样、多种形式的婚纱摄影,仅大小镜框就有几十个,不仅光彩艳丽,也映射出年轻人青春幸福的美景。漂亮的婚纱、精美的妆容、奢华的婚纱照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婚期多选择在农历的双日进行,如初二、初六、十二、十六、二十六,也有选择单日逢九为结婚日期的。选择节假日作为结婚日期的也相当多,如"五一"、"十一"等。结婚当天,男女双方家中张贴大红"喜"(或"囍")字以及喜庆婚联。

  迎亲队伍中男女人数需为双数,以图吉祥。同时有唢呐吹奏,以烘托出喜庆气氛。迎亲时,人马车辆往返路程不能重复,需去时走一路,返回时走另一路。如果新郎不去迎娶新娘,则事情比较简单。如果新郎亲自去迎娶的话,新郎要分别向女方的主要亲戚敬酒、行见面礼,席终还要"偷走"两个酒杯。饮酒前,新娘的侄儿(或弟弟)要端洗脸水让新郎洗脸,新郎为其封礼。迎亲队伍一般在正午12点之前返回。

  新娘在迎亲人、本族成员和亲朋好友的护送下来到婆家。下车时婆婆要给新娘红包。下车后至大门前要燃放爆竹,焚燃芝麻秆、艾草。之后,新娘要过火盆,取"驱邪迎新、红红火火"之意。有的地方是由新郎的父亲或哥哥一手提着烧红的犁铧,一手端碗醋围着新娘的花车转几圈,须正三圈,倒三圈,并将醋浇在犁铧上,用以避邪。进入婆家大门时,由两个女孩分别向新娘抹新粉,撒喜钱。有的是由新郎的哥哥或嫂子把麦斗内的麦糠、糖果、喜钱等分撒到新娘的头上,在场围观的大人小孩去哄抢,场面非常喜庆、热闹。然后举行夫妻结拜仪式。


  夫妻结拜仪式。拜天地时,新郎站西边(下首),新娘站东边(上首),以示新娘的尊贵。典礼仪式要红毡铺地。天地桌上放置毛主席像或张贴一大红"囍"字,前面用量斗盛五谷,斗内插杆秤和手工织布用的机杼、筝(意即希望新娘心灵手巧,会纺织,善经营,能持家)。杆秤上挂铜镜(也有用小铜锣或玻璃镜子代替的),中系红绫,并置香烛,由新郎的父亲点燃香火插入斗内。有的还要口中念念有词:"一柱黄香斗里插,贤良媳妇娶到家。一不逛门子,二不说瞎话,既干活,又持家。"送入洞房时,侄儿及其他晚辈、婆家嫂、新郎的好友则同新娘"大闹"一番。拜堂之后开始设宴款待亲朋。席间,新郎、新娘要逐桌向客人敬酒,以表谢意。饭后送走女方客人,还有专门的拜谢仪式。新郎、新娘要拜谢自己亲属和姑、姨、舅等亲戚,受拜人赠给一定的彩礼,50元、100元不等。也有趁机相互打闹、抹黑泥灰的(多是年轻人、晚辈或同事)。有的晚上还要请村里与自己交情不错的年轻人喝喜酒,夫妻喝交杯酒,并有闹新房、听房之习俗。朋友和年轻的邻里到新房内嬉闹,新郎、新娘却不能生气。新婚三天内,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到洞房去看一看。

  回门。婚后第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女称回门,男称认门,并由女方诸亲友作陪,名日认亲。有的是由女方亲属用车到男方家中请新娘,男方备好酒席招待亲家。新娘在娘家小住三日之后,新郎再用车将新娘请回。至此,全部结婚礼仪才算完成,这样的婚姻才叫明媒正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婚俗习惯也随之发生巨变,各种花费日渐不菲。在农村,谈婚论嫁有"成不成,三两瓶"之说,即不管媒说成与否,都要宴请媒人。订婚时,彩礼有"千里挑一"(1001元)、"万里挑一"(10001元)和"万里挑妻"(17000元)之说,也有"六六大顺"(6666元)、"九九归一"(9991元)之举,数目逐年看涨。对于结婚典礼,绝大多数人家更是视为男女的终身大事,主张大肆操办,不仅婚前大办彩礼,结婚当日还要广备车辆,聚集迎娶人员,男家大办宴席,有的连续数日广待宾朋,婚事大操大办现象极为严重。县城里的住户一般还要聘请专业的婚庆公司,选择高档的酒店大宴宾客。

  迎亲方式从原来的骑自行车、开拖拉机、使用机动三轮车,逐渐向中巴车、面包车过渡,2000年后用各种款式的高级轿车。迎娶新娘的轿车还要专门去花店扎花(即群众所说的"花车")。迎亲队伍中除了花车,还有摄影车、礼炮车、迎亲车、送亲车等,车辆少者一二十辆,多者几十辆。新娘下车时,新郎要给新娘下车礼,给一百一,寓义"百里挑一";给一千一,寓义"千里挑一"。

  女方嫁妆的质量、数量也一再攀升,由过去的"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攀升为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项链、戒指、高档家具等物品。迎亲时,提前几天用三轮车、四轮车等把女方所备嫁妆拉到男家。也有结婚当天抬嫁妆的,天一明就放炮,然后组织一班人到女方家中抬嫁妆。女方要提前装箱,在箱子里放上一些钱(叫压箱钱),以示将娘家的富贵带到婆家去。箱子里除了新娘常用物品外,还要放上一些点心或其他礼品,作为典礼后入洞房前拜见公公婆婆的礼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